鼎足之勢

鼎足之勢

鼎足之勢,漢語成語,拼音是dǐng zú zhī shì,釋義為比喻三方面並立的局面,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


比喻三方面並立的局面。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典故


比喻三方面力量分立的局勢。《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後主(劉禪)曰:‘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相父:指諸葛亮。○三分鼎足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三足鼎立、三分鼎足、鼎足而立。

用法搭配


例句

三國時期,魏、蜀、吳各據一方,形成鼎足之勢。

用法

作賓語;指三方面相持

同源成語


汪洋閎肆、魯人回日、逸韻高致、精誠貫日、盈帙滿笥、五經笥、黃天焦日、挑三檢四、彈丸黑志、生辰八字

成語故事


公元前203年,漢將韓信滅了齊國,被劉邦封為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后認為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為王,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跟隨劉邦最多也只能封為諸侯。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最後被呂后誘殺。

成語示例


1876年冬,他搜羅兩萬兵馬在達坂城、吐魯番和托克遜設置防線,構成鼎足之勢,而以托克遜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