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賢,漢語常用字,讀音xián,“賢”簡化為“賢”。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 。《說文解字》:“賢,多才也。從貝、臤聲。”。用手段掌握住屈服者是臤之範式。貝、臤兩範式疊加。能用手段掌握住屈服者與財物的人是賢之範式。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基本含義為善良、勞累、多財;引申含義為有才德的人,亦作“賢人君子”。

賢的常用組詞為賢惠、賢良、賢明。包含賢的常用成語為敬賢禮士、見賢思齊、妒賢嫉能、妒能害賢。

《說文解字》:“賢,多才也。從貝、臤聲。”。用手段掌握住屈服者是臤之範式。貝、臤兩範式疊加。能用用手段掌握住屈服者與財物的人是賢之範式。本義: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衍義:引申指“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又用作姓

字源演變


賢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賢”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詞例句
xián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聖~。禮~下士。
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弟。~侄。~契(對弟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
(形聲。從貝,與財富有關。本義:多財)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
賢,多才也。——《說文》
以財分人之謂賢。——《莊子•徐無鬼》
相如既歸, 趙王以為賢大夫。——《史記》
閑賢臣。——諸葛亮《出師表
又如:賢聲遠達(好的名聲遠揚四處);賢歌(品行技藝都好的歌妓);賢才(德才並美之人);時賢(指當代有賢能有聲望的人)
對人的敬稱mydear;usedforpeopleofthesamegenerationorlowergeneration
凡與人言……自叔父母以下,則加「賢」字。——《顏氏家訓》
分明是如賢所教,但是小生自小坐書齋,不諳其他生活。——《新編五代史評話》
又如:賢宰(知縣);賢喬梓(尊稱人家父子);賢竹林(魏晉間「竹林七賢」。後用作對他人叔姪的敬稱);賢弟;賢甥
良,美善fine;good
東家有賢女。——《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多聞其賢。——《史記•陳涉世家》
非不賢也。——《呂氏春秋•察今》
賢否(好的與壞的);賢妻(賢淑的妻子);賢慧(稱美女子善良而明大義)
艱難;勞苦workhard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詩·小雅·北山》
xián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person;talentedperson賢達、賢德、先賢、賢契、賢勞。
三曰進賢。——《周禮•太宰》。注:「有善行也。」
思賢如渴。——《三國志•諸葛亮傳》
唐賢今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尊賢而重士(賢,形容詞作名詞用,賢人)。——漢· 賈誼《過秦論》
思賢如渴。——《三國志》
賢聖(聖賢);前賢(有才德的前輩);先賢(已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聖賢(聖人和賢人)見賢思齊、賢妻良母、選賢與能、禮賢下士。
人的賢能worth;ability賢慧、賢路、賢明、招賢、前賢其賢不及孔子。——唐· 韓愈《師說》
xián勝過,超過surpass
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師說》
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趙策》
賢於己者。——清· 劉開《問說》
尊重;崇尚advocate子夏說:「賢賢易色」。——《老殘遊記》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臤贒《廣韻》《正韻》戸田切《集韻》《韻會》戸千切,音弦。《說文》多才也。《玉篇》有善行也。《易·鼎卦》大亨,以養聖賢。
又《繫辭》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書·大禹謨》野無遺賢。
又《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
又《禮·內則》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於宗子。《注》賢,猶善也。
又勝也。《禮·投壷》某賢於某若干純。《注》以勝為賢。
又下見切,音現。《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五分其轂之長,去一以為賢。《注》賢,大穿也。
又《韻補》葉下珍切。《詩·小雅》我從事獨賢。葉上臣。《前漢·敘傳》旣登爵位,祿賜頤賢,布衾疏食,用儉飭身。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粵語:yǐn
閩語:hian2
潮州話:hieng5hian5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ɡiːn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胡田先開平聲四等開口下平一先ɣienɣienɣenɣɛnɦenɦenɦɛnxian2ghenhen善也能也大也亦姓胡田切十七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修正八思巴字其他形式音譯音譯修正音譯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ꡯꡦꡠꡋHÿenɣjɛn平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先天齊先天陽平齊齒呼xiɛn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魚巾八真平聲
胡田十一先平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一先蘚線屑陽平有德之稱

姓氏


賢作為一個姓氏,其主族大都生活於有黃河入魯第一縣之稱的東明縣。六十年代初期,賢榮剛等人響應國家號召南下開荒,在湖北省監利縣國營大垸農場為賢氏開了另一分支。
據《中國姓氏大全》記載:賢姓是罕姓,全國南北皆有。賢姓源於漢朝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哀牢王賢栗之後代。清代雲南景東集居有賢氏後裔。哀牢王的管地,在雲南保山怒江以西一帶。廣西南寧邕寧縣四塘鎮有1千餘人,從山東遷來,現已19代;山東青島賢姓現也有1千多人,亦約19代;廣西岑溪市約有6千餘人,分佈在八個鄉鎮集居,現已16代;廣東省連山縣,湖南江華縣,廣西昭平、鐘山、蒙山、賀州市也有大約3千餘人,壯族,現已19代;廣西蒼梧縣大坡鎮有幾十人,現已7--8代。四川米易縣約有1千餘人,他們祖先來自雲南景東,據其族譜介紹賢姓的“賢”大約是在洪武十三年時由“咸”字演變來的。
歷史記載:
《後漢書·哀牢傳》說“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賢栗等遂率種人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西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封賢栗等為君長,自是歲歲來朝貢。
《南中志·永昌郡》明確地說“哀牢”人是“種人”,即一個族種;其國家體系不健全,“分置小王”,如部落長,因此,先歸漢的賢栗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