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禹王廟的結果 展開
禹王廟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禹王廟
位於河曲縣城西門外,清乾隆十六年建造,臨黃河建有古戲台,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舉行祭禹活動和規模較大的河燈盛會,屆時僧人誦經,鼓樂吹奏,夜間用裝點一新的木船將360 盞河燈泡放於河中,景緻十分壯觀,吸引著秦、晉、蒙的無數邊民。
目錄
位於河曲縣城西門外,清乾隆十六年建造,臨黃河建有古戲台,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舉行祭禹活動和規模較大的河燈盛會,屆時僧人誦經,鼓樂吹奏,夜間用裝點一新的木船將360盞河燈放於河中,景緻十分壯觀,吸引著秦、晉、蒙的無數邊民。
河曲縣,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邊緣,與陝西省府谷縣、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隔黃河相望,是一個“雞鳴三省”的特殊地區。據《禹貢》記載,禹曾親臨河曲治理河道,至今禹跡猶存。歷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貧,災禍不斷,為了謀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於是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產生了催人淚下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沒有回到家鄉,為了悼念遠去的親人,祈福未來,人們舉行了一系列的儀式,“河曲河燈會”就是這些儀式中比較獨特的,並逐步延續下來的古老習俗。
“河曲河燈會”歷史悠久,其記載最早可見於明萬曆《河曲縣誌》:明弘治十三年,知縣李邦彥率眾祭奠大禹,放河燈。以後歷朝歷代均延續不斷,清道光年間重修的大禹廟壁上,還留有“祭奠大禹”、“放河燈”的歷史情形。
“河曲河燈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舉辦(共舉辦3天,分別為農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屆時,兩岸三省的民眾紛紛前來,首先舉行隆重的儀式,祭奠大禹,其後,僧人誦經,民眾把做好的河燈列隊供於神龕前,乞求神禹消災免難,保佑風調雨順。晚上,黃河河運組織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組織舉行大規模的放河燈活動,追悼亡靈,祈福平安。整個活動持續三天,每天放河燈360盞(因農曆每年360天),期盼一年360天天天可以平安,快樂。除了每天晚上放河燈外,還有戲樂助興。“河曲河燈會”已經成為這個“雞鳴三省”地區的一個盛大節日。
“河曲河燈會”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結合的文化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已經成為晉、陝、蒙三省民眾傳統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