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伏
調伏
‘調’是調理的意思,調理身體健康,心態平和清凈。‘伏’是降服的意思,降伏住自己的壞習氣,日久功深,明了道理后加以修正。
《舊唐書·蜀王愔傳:“禽獸調伏,可以馴擾於人;鐵石鐫鍊,可為方圓之器。”
佛教謂調和身口意三業,以制伏諸惡。《維摩經·香積佛品》:“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宋 梅堯臣 《呂山人同荊供奉見過》詩:“聞說道心調伏久,等閑休要起嫌猜。”清 唐孫華 《再迭前韻》之一:“靜中調伏道心多,早卻杯鐺避酒魔。”、
佛學大詞典 對“調伏”解釋如下:
【調伏】
(一)指內在之調和、控御身口意三業,制伏諸惡行。旨在令眾生離過順法,究竟出離。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調伏諸眾生力。’(二)指對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敵、惡魔外道等舍惡降伏。謂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維摩經佛國品(大一四·五三七上):‘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動、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為本尊,令怨敵、惡魔信服之修法,稱為調伏法(梵abhica^raka ),系五種或四種修法之一。[新華嚴經卷五、維摩經疏(凈影)、華嚴經探玄記卷四]
調伏
調伏者有六種:一者性調伏。二者眾生調伏。三者行調伏。四者方便調伏。五者熟調伏。六者熟印調伏。性調伏者。有善種子故修善法。修善法故壞二種障。一煩惱障。二智慧障。修善法故身心清凈。身心清凈故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若不值遇能壞煩惱智慧二障。如癰已熟若遇醫師及以不遇悉得除愈。譬如瓦器任用之時。名之為熟。如菴羅果等任噉食時。亦名為熟。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修集善道畢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是名為熟。是名性調伏。眾生調伏者有四種。一者有聲聞性得聲聞道。二者有緣覺性得緣覺道。三者有佛性得佛道。四者有人天性得人天樂。是名為四。是名眾生調伏。行調伏者有六種。一者根調伏。二者善根調伏。三者智慧調伏。四者下調伏。五者中調伏。六者上調伏。根調伏者。以調根因緣故。得長命好色種姓自在大力言音微妙男子之身無能勝者。具足成就是報果者。任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為眾生修集苦行。其心初無憂愁悔恨。是名根調伏。善根調伏者。性不好樂造作惡業。五蓋輕微諸惡覺觀漸漸羸弱。樂受清凈純善之言。是名善根調伏。智慧調伏者。菩薩摩訶薩修集智慧故。心行曠大善能受持讀誦經典。解善惡義思惟分別廣為人說。以修集智慧故。任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具足根調伏善根調伏智慧調伏者能凈智障。若具根調伏能凈報障。若具善根智慧調伏。能凈智障及煩惱障。下調伏者有二種。一者不於無量世中修集善法故。二者不樂推求善根智慧故。名下調伏。中調伏者。於無量世修集善法。得善根調伏不得智慧。名中調伏。上調伏者。具上三事。是名上調伏。方便調伏者。有二十二。一者界增長。二者現在因。三者入於出家。四者初發。五者非初發。六者遠凈。七者近凈。八者莊嚴。九者至心。十者施食。十一者施法。十二者為示神通生信心故。十三者為說法得生信心。十四者說深密藏廣分別法。十五者下莊嚴。十六者中莊嚴。十七者上莊嚴。十八者聽法。十九者思惟修集。二十者攝取。二十一者呵責。二十二者不待請說及待請說。界增長者。具善種子。具善種子故他世善根復得增長。現在修集法種子故。他世法種子亦得增長。是名界增長。現在因者。現在世中說法不謬。聽法不謬如法受持。因先世因增現在因。因現在因增未來因。又現在因增現在因。是名現在因。入出家者。親近善友諸佛菩薩信心得生。得信心故舍離世法。受持修行出世之法。出世法者。謂菩薩戒。若不能受名字沙門不名出家。斷欲法故乃名出家。不受如是菩薩戒者。不名畢竟永斷欲法。斷一切愛名為出家。受畢竟樂名為出家。樂易行道名為出家。增長佛法名為出家。樂持禁戒名為出家。是名入出家。初發者。初發心時不樂生死。不樂生死故信心得生。修集於道增益佛法。是名初發。非初發者。發心已后親近諸佛及佛弟子。受持禁戒讀誦書寫廣為人說。乃至增長上上善法。是名非初發。遠凈者。如不受持菩薩禁戒。不能讀誦書寫解說。不隨師教嬾墮懈怠。經無量劫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遠凈。近凈者。受持禁戒讀誦書寫為人解說。隨順師教懃修精進。速疾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近凈。莊嚴者。至心懃求無上佛道。為菩提故持菩薩戒。為怖畏王師長和上。為名稱故持菩薩戒。是名莊嚴。至心者。於佛法中至心繫念。無有疑網不忍之心。護持正法。以菩薩藏菩薩摩夷教化眾生。於師和上耆舊長宿有德之人深生恭敬。懃供三寶無有休息。深信三寶常住不變。是名至心。施食者。菩薩摩訶薩見饑饉者施以飲食。隨前所須一切供給。是名施食。施法者。菩薩若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一部一藏。廣為眾生演說其義。為菩提故教令行善。是名施法。為示神通生信心者。菩薩摩訶薩以大神通示諸眾生。為憐愍故。欲令眾生心清凈故。為知眾生信心凈故。為見眾生凈莊嚴故。為令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是名神通。說法生信心者。菩薩自知未有利益。為利他故而演說法。亦復知因利益他故。能滅己罪而演說法。又復自知為他說法。亦得增長已所修善。是名說法。說深密藏廣分別法者。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能為眾生開示如來甚深密藏。為令眾生解其義故。為有智者增善根者說深義故。是名說深密藏廣分別法。下莊嚴者。不能至心常行無上賢聖之行。是名下莊嚴。中莊嚴者。雖復至心修集聖行不能常行。是名中莊嚴。上莊嚴者。亦常亦至心。是名上莊嚴。聽法者。若修無上佛法之時。至心聽采十二部經。受持書寫讀誦解說。是名聽法。思惟修集者。既聽法已身心寂靜。思惟其義破壞疑心。修集三想。謂定慧舍。是名思惟修集。攝取者。以無貪心為人說法。受畜弟子善為教誡。施其衣缽病給醫藥。知煩惱起隨病說法。是名攝取。呵責者。若自知見所起煩惱呵責身心。起煩惱者。不能自利及利益他。輕罪見中中罪見重。如人亂心墮墜坑陷。已墮之後不宜復墮。煩惱若起應當調伏。若見弟子起微煩惱應當呵責。不應受其禮拜供養乃至楊枝澡水。若犯大罪應作擯出羯磨。若呵責者自利利他。是名呵責不待請說者。為自利益受持讀誦解說深義。為破眾生所起煩惱。為增眾生所行善法故為說法。如已所持如持而說如法而住。何以故。菩薩若不如法住者。眾生輕慢而作是言。汝自不能如法而住。云何教他。汝今方應從他受法。云何反更為他說法。是名不待請說。待請說者。如持禁戒懃修精進。具足善根樂處閑靜。常為一切之所恭敬。所可演說人皆信受。知義知辭善能說法。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作如是言。唯願大士。為調眾生開甘露門。是名待請而說。如是等二十二事誰調伏耶。謂六種菩薩住六地者。如是菩薩則能教化調伏眾生。何等六地。一者至心專念菩提行地。二者凈心為菩提道地。三者如法住地。四者定地。五者畢竟地。六者成就菩提道地。是名為六。為欲調伏無性眾生。說人天樂令得不退。為有性說令得調伏增長善法。是名熟調伏。熟調伏印者。聲聞之人於無量世修集善根。是名下熟調伏印。復有下熟調伏印。謂下軟心下莊嚴下善根。不能破壞三惡道報。現在不得四沙門果及以涅槃。是名下熟調伏印。云何中熟調伏印。若得中心中莊嚴中善根破三惡道。現在不得四沙門果及以涅槃。是名中熟調伏印。上熟調伏印者。有上心上莊嚴上善根破三惡道。現在能得四沙門果及以涅槃。是名上熟調伏印。緣覺亦如是有二事勝。一者修集道勝。二者無師得道勝。菩薩摩訶薩住此專念菩提行地。是名下熟調伏印。住第二地名為中熟。住第三地名為上熟。初地菩薩其心微軟。莊嚴亦爾墮三惡道。修行已經初阿僧只。初阿僧只劫未能具足無動無上清凈三十七品。中熟調伏印者。菩薩中心中莊嚴。不墮三惡。修行已經第二阿僧只劫。雖得清凈不動轉善具三十七品。未得具足最大寂靜三十七品。是名中熟調伏印。上熟調伏印者。菩薩摩訶薩住上熟調伏印。上心上莊嚴不墮三惡。修行已經第三阿僧只劫。具足清凈不動轉善。獲大寂靜三十七品。即是菩薩無上道故。名為大凈不動純善最大寂靜。是名上熟調伏印。下熟調伏印有三種。下下下中下上。中熟有三。中下中中中上。上熟有三。上下上中上上。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等調伏者。則能增長無上佛法。教化眾生調伏諸根。智慧猛利能為眾生開示三乘。
調伏手、足及言語
調伏手、足及言語,調伏居於主宰地位的心,內心喜悅、寂靜、獨處、知足的人,才是真比庫。
有一位比庫善於投擲石頭,即使快速移動的目標,也能準確投中。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庫到河中沐浴,完畢后,他們坐著休息。這時候,他看見兩隻大雁鳥在天上飛,他告訴同伴,他可以用石頭擲中其中一隻的眼睛。說完之後,他就拾起一塊鵝卵石,瞄準其中一隻大雁鳥投了出去,結果如他所說的直接命中。大雁鳥一聲哀號后,墮落在這年輕比庫的腳下一命嗚呼。
同伴目睹這件慘事後,向佛陀報告。佛陀告誡他:「比庫!你為什麼要殺大雁鳥呢?尤其身為比庫,更應訓練自己對眾生要有慈悲心,並且精進求解脫。
調伏:調教馴服,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