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集鎮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下轄鎮

侯集鎮,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地處鎮平縣南部,東鄰安字營鎮,南鄰郭庄回族鄉,東南與鄧州市穰東鎮接壤,西鄰張林鎮,西北與楊營鎮搭界,東北與玉都街道接壤,鎮人民政府距鎮平縣城10千米,總面積69.07平方千米。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侯集鎮境域侯集鎮設土門屯;1985年12月,撤鄉設鎮;截至2018年,侯集鎮有戶籍人口65183人;截至2020年6月,侯集鎮下轄2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侯集街10號。

2011年,侯集鎮財政總收入146萬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3萬元,比上年增長4.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6萬元,增值稅43萬元,企業所得稅3萬元,個人所得稅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81元;2018年,侯集鎮有工業企業12個,規模以上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歷史沿革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侯集鎮境域侯集鎮設土門屯。
康熙年間,為土門、喬其營二地方;
光緒年間,為土門上、土門下二地方。
民國九年(1920年),為鎮平縣第九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鎮平縣等四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鎮平縣禹延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為鎮平縣第九區
1958年5月,成立侯集公社。
1983年12月,改鄉。
1985年12月,撤鄉設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侯集鎮地處鎮平縣南部,東鄰安字營鎮,南鄰郭庄回族鄉,東南與鄧州市穰東鎮接壤,西鄰張林鎮,西北與楊營鎮搭界,東北與玉都街道接壤,鎮人民政府距鎮平縣城10千米,總面積69.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侯集鎮地處鎮平縣南部平原區,地勢西北偏高,東南偏低。

氣候

侯集鎮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月平均氣溫為1.4℃,7月平均氣溫為27.5℃,無霜期年平均2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10毫米。

水文

侯集鎮境內河道有趙河,趙河由常營行政村的王河入境,流經項店、趙營、侯寨、譚寨、東門、姜營馬圈王、永豐庄、劉營10個行政村,在辛庄寨行政村的河嘴上出境流入鄧州市境,境內長14千米。

自然災害

侯集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大風災害年均發生10次,主要發生在5—8月,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2010年7月,連降暴雨16天,全鎮倒塌民房236間,3800畝秋作物被淹直接經濟損失18萬餘元。

自然資源


2011年,侯集鎮有耕地面積7.3萬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侯集鎮下轄28個行政村。
東門村南門村西門村北門村
狄庄村高營村宋小庄村南窪村
老莊村向寨村辛庄寨村田寨村
宋庄村劉營村王營村姜營村
永豐庄村喬其營村譚寨村袁營村
大趙營村常營村侯寨村項店村
王官營村易營村宋營村房營村
截至2020年6月,侯集鎮下轄2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侯集街10號。
東門村西門村南門村北門村
狄庄村高營村宋小庄村南窪村
姜老莊村向寨村辛庄寨村田寨村
宋庄村劉營村馬圈王村姜營村
永豐庄村喬其營村譚寨村袁營村
趙營村常營村項店村王官營村
房營村侯寨村宋營村易營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侯集鎮轄區總人口6.3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600人,城鎮化率13.5%,另有流動人口10944人,總人口中,男性36947人,佔58.1%;女性26653人,佔41.9%;14歲以下8970人,佔14.1%;15—64歲45000人,佔70.8%;65歲以上9630人,佔15.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23萬人,佔98%;有回、蒙古等少數民族。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55670人。
截至2018年,侯集鎮有戶籍人口6518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侯集鎮財政總收入146萬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3萬元,比上年增長4.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6萬元,增值稅43萬元,企業所得稅3萬元,個人所得稅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81元。
2018年,侯集鎮有工業企業12個,規模以上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農業

2011年,侯集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人均1.1畝,農業總產值4.28億元,比上年增長8.5%,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0%,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38674噸,人均608千克,其中小麥21688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棉花、煙葉,棉花種植面積4650畝,產量255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3萬畝,產量4476噸,其中花生3401噸,芝麻195噸;蔬菜種植面積2.5萬畝,產量88670噸,主要品種有大蔥、蘿蔔、生薑,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4.8萬頭,年末存欄3.5萬頭;羊飼養量4500隻,年末存欄3400隻;牛飼養量4580頭,年末存欄2500頭;家禽飼養量23.9萬羽,上市家禽21.2萬羽,生產肉類4950噸,其中豬肉3885噸,牛肉848噸,羊肉217噸;禽蛋1791噸,鮮奶1044噸,漁業以觀賞魚養殖為主,全鎮的金魚養殖水面6495畝,漁業總產值0.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3.2%,大型農業機械20台(輛),名優特農產品有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綠色環保農產品有油菜、菠菜、生薑、蘿蔔。

工業

2011年,侯集鎮工業初步形成工業體系,到位資金7500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職工21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0萬元。

商貿

2011年末,侯集鎮有商業網點720個,職工1680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億元,比上年增長0.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7億元,比上年增長2.5%。

金融

2011年末,侯集鎮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2家金融機構開設了辦事處,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2億元,比上年增長2.6%;人均儲蓄1885元。

文化


地名由來
侯集鎮明初侯姓由山東曲阜遷此居住,設有集市稱侯家集,簡稱侯集

交通


侯集鎮境內有縣鎮級公路2條,總長16.8千米,2011年,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公交運營車輛10輛,其中汽車10輛,有各種計程車200台,每天通過本鎮的班車20餘班次,日客運量1500人次。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侯集鎮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2340人,專任教師143人;小學21所,在校生4600人,專任教師20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560人,專任教師12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99%;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080人,專任教師120人,教育經費達29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90萬元。
學校
學校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侯集鎮有各類科技人才0.32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0.13萬人,經營管理人才0.02萬人,技能人才0.05萬人,農村實用人才0.12萬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侯集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24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侯集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0個,其中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29個;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7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2張;固定資產總值33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5人,其中執業醫師12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9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6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6萬人次,住院手術210台次,出院病人3.26萬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8/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6.36萬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侯集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1戶,人數130人,支出21.43萬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179.3元,比上年增長26%;城市醫療救助12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08人次,共支出6.71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88戶,人數2281人,支出27.37萬元,比上年增長50%;月人均100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9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55人,支出26.36萬元,比上年增長15.81%,農村醫療救助385人次;農村臨時救濟206人次,支出11萬元,比上年增長2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5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89萬元。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侯集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28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2.8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300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240件,征訂報紙2萬份、期刊0.1萬冊,業務收入1160萬元,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25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6000門,固定電話用戶1800戶,行動電話用戶1.6萬戶;光纜線路總長達2000千米,主幹電纜達10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6800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2400個,寬頻接入用戶450戶,比上年增加32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5.6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侯集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0千米,生產能力60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80%,年人均生活用水200噸;排水管道810千米。
供電
2011年末,侯集鎮鎮區擁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147台,總容量11597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度172.5千米,用電負荷180千瓦,是華中電網公司確定的重點電網之一,年售電量累計完成0.2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6.7%,供電可靠率99.9%。
道路
2011年末,侯集鎮鎮區有道路總長6千米;橋樑1座,總長度50米。

獲得榮譽


1986年,侯集鎮鎮文化站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全省先進文化站”。
1996年,侯集鎮鎮文化站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全省百強文化站”。
2003年6月,侯集鎮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金魚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