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盒
古代女性閨房必備之物
以胭脂盒中盛放的胭脂為例,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據說早在商周時期便作為化妝品被女性廣泛使用。彼時雖然沒有“胭脂盒”的記載和確切的出土標本,但想必也有一番玲瓏小巧的器皿雛形。
由於胭脂的流行,到了漢代,詩文中常有“紅妝束素腰”、“青娥紅粉妝”的吟誦,而匈奴民歌中則有“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慨嘆。其中“紅妝”和“焉支”都是“胭脂”的代稱,說明了無論農耕民族還是游牧民族,對胭脂都有著異乎尋常的感情。據載,當時女性不僅對胭脂製作方法、使用規範、香味成色有一整套嚴格流程,更對胭脂盒有著近乎偏執的審美趣味。正是在此時,開始出現了專門用來盛放胭脂水粉的玉石、琉璃胭脂盒。
唐代以後,胭脂盒的材質和製作工藝開始出現了豐富多彩的轉變,除了瓷器以外,鎏金錯銀珠玉螺鈿,雕鏤鑲嵌,各領風騷。唐代鞏縣官窯瓷質胭脂盒更是盛極一時,堪稱絕品。到了宋代,由於瓷器工藝的繁榮,更為胭脂盒的製作和使用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
明清胭脂盒可謂數千年胭脂盒歷史的巔峰,特別是貴族階層對盛放脂粉的器皿更是無所不用其極,這在《紅樓夢》中有所佐證。書中第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兒理妝”對此描摹得十分仔細,平兒受委屈后被賈寶玉邀到襲人處,平兒聰慧伶俐,嬌憨可愛,寶玉終於一親芳澤自然喜出望外,贈送“市面上買不到”的胭脂香粉並親自傳授使用訣竅。其中盛放“香粉花棒”的是“宣窯瓷盒”,盛放“胭脂膏子”的是“白玉盒子”,以其在賈府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身份,聯繫書中對怡紅院無盡奢華雅緻的描繪,可以想見他珍藏的這些名貴脂粉的胭脂盒絕非凡品。
胭脂盒
所謂“宣窯”者並非窯址名,而是明代宣德窯瓷器簡稱,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官窯,代表著大明兩百多年官窯瓷器的最高水平。作為明代官窯最為鼎盛的時期,景德鎮燒制最優秀的是青花、祭紅、甜白和霽青,其選料、制樣、畫器、題款和燒制,無一不精,可惜的是輝煌只有十年,且十年間由於工藝標準嚴格,所以燒制的瓷器量極少,故宣窯自明以下便為稀世古董。
《紅樓夢》中寧、榮兩宅廳殿樓閣,崢嶸軒峻,府邸內七寶樓台,熠熠奪目,珍奇垛堞,處處講究,特別是書中對起居擺飾、金銀瓷雜、竹木牙角的描寫,即便沒有藝術加工,僅是名稱都令人眼熱心跳,艷羨不已。毫不誇張地說,一部《紅樓夢》便是一本“藏寶錄”。
寶玉妝台前小小的胭脂盒,在《紅樓夢》中看似毫不出奇,卻頗能體現賈府的奢華靡費和紅樓夢的意趣,且不說書中描寫的眾多女性,閉目遙想大觀園中鶯鶯燕燕、風情各異的十二金釵、十二丫鬟和十二女官,不知其閨房內更有多少稀世珍奇的胭脂粉盒,想必在具體的材質和形制中,或妖嬈、或沉靜、或嫵媚、或清靈,映照著一個個纏綿氤氳的寂寞春閨,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絕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