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和田玉的結果 展開

和田玉

“中國四大名玉”之一

和田玉,“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其三為陝西藍田玉、遼寧岫玉和河南獨山玉)。傳統狹義範疇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石,以和田“子料”為代表聞名於世;廣義的和田玉指軟玉(真玉)。和田玉雖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並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而是一類產品的名稱。中國把透閃石成份佔98%以上的石頭都命名為和田玉,都在國標範圍內。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和田玉因產於昆崙山被稱為“崑山之玉”,以後又因位於“於闐國”境內而被稱為“於闐玉”。直到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時,才被正式命名為“和田玉”。

和田玉中的名品,是珍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西漢國寶級文物皇后之璽”,其質地為新疆和田羊脂玉,是迄今唯一的漢代皇后玉璽,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徽寶“中國印”,也是採用新疆和田玉作為材料。

和田玉屬鎂質大理岩與中酸性岩漿岩接觸交代而形成的變質岩,內含透閃石、角閃石陽起石等多礦物集合體,化學成分是含水的鈣鎂硅酸鹽,化學式為Ca2(Mg,Fe2+)5[Si8O22](OH)2,密度為2.95—3.17,摩氏硬度在6.0—6.5之間。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和田玉是按產地來劃分還是按礦物成分來劃分存在很大爭議,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月,中國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和全國標準樣品技術委員會批准發布了國家標準GSB 16-3061-2013《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正式確定——“和田玉實物樣品國家標準不論產地,一律按其礦物成分來界定。

理化性質


礦物組成

和田玉屬透閃石玉石,透閃石屬閃石族礦物中的鈣質閃石亞族,是透閃石鐵陽起石系列礦物中的一員,其化學式為:Ca(Mg,Fe )[SiO](OH),鎂和鐵間可呈完全類質同象代替。
和田玉 2張
和田玉
在該系列礦物中,(Ca+Na)B≥1.34,NaB<0.67;(Na+K)A<0.5,Si≥7.50。根據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批准角閃石族分會推薦的尼克(B.E.Leake)“角閃石族命名方案”,透閃石與陽起石的劃分按照單位分子中鎂和鐵的佔位比率不同予以命名:
Mg/(Mg+Fe )=0.90—1.00,稱為透閃石
Mg/(Mg+Fe )=0.50—0.90,稱為陽起石
Mg/(Mg+Fe )=0.00—0.50,稱為鐵陽起石
此外,當Si<7.50至Si≥7.25時被稱為透閃石質角閃石、陽起石質角閃石和鐵閃石質角閃石。另外,透閃石鐵陽起石礦物中,還會有少量鋁(Al)替代Mg、Fe。
和田玉在礦物組成的特點主要是:
(1)透閃石礦物在95%以上
其中白玉為99%,青白玉為98%,青玉為97%(95—99%),在同類透閃石玉中和田玉透閃石含量較高。
(2)雜質礦物極少
一般為1%—3%,多在1%左右,有透輝石綠簾石、斜黝簾石、鎂橄欖石、粗晶狀透閃石、白雲石石英、磁鐵礦、黃鐵礦、鎂鐵尖晶石、磷灰石等,沒有陽起石,與產於超鎂鐵岩中的透閃石玉不同。
(3)礦物粒度極細
為顯微晶質和隱晶質,透閃石礦物在偏光顯微鏡下為纖維狀、針狀、葉片狀,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為長柱狀、短柱狀、纖維狀。據部分樣品測定,在電子顯微鏡下粒度為:短柱狀為0.0046毫米×0.0013毫米、0.0063毫米×0.0036毫米,長寬比為2:1或3:1;長柱狀為0.01毫米×0.0028毫米、0.004毫米×0.0008毫米、0.012毫米×0.0012毫米,長寬比為3:1或5:1、10:1;纖維狀為0.0004毫米×0.000021毫米、0.0021毫米×0.00007毫米,長寬比為20:1或30:1。粒度之細在同類透閃石玉中少有。晶胞參數為:a0=0.985—0.987納米,b0=1.800—1.805納米,c0=0.531—0.532納米,U=105.03°—105.10°。
(4)結構以毛氈狀為典型
粒度均勻,交織成氈毯一般。這是質地細膩緻密的重要原因,而這種結構在其他玉石中少有。

化學成分

鎏金銀托盤雙耳玉杯——北京定陵博物館
鎏金銀托盤雙耳玉杯——北京定陵博物館
透閃石是含水的鈣鐵鎂質硅酸鹽,由於和田玉礦物基本由透閃石組成,因此其主要化學成分接近透閃石的理論值含量:SiO53.34%—57.60%,MgO21.30%—24.99%,CaO11.33%—17.41%(透閃石理論值分別為SiO259.169%,MgO24.808%。CaO13.805%,且白玉更接近理論值,次要成分含量少)。
一般說來,FeO小於2%,FeO小於1%,NaO和KO均小於0.3%,AlO小於2%,HO小於2%,其中FeO含量隨白玉到青玉而增加。平均值:白玉為0.72%。青玉為1.94%。
和田玉與鎂鐵超鎂鐵岩中的透閃石玉在化學成分上主要是FeO含量不同,前者低,後者較高,如俄羅斯、加拿大、紐西蘭等國的透閃石玉(碧玉)FeO為2.93%—5.44%;其次是微量元素不同,後者有鉻、鎳等等,而前者無。
現今和田玉的名稱在國家標準中不具備產地意義,即無論產於新疆、青海、遼寧、俄羅斯、加拿大、韓國,其主要成分為透閃石即可稱為和田玉。

礦物學特徵


晶系

和田玉主要組成礦物為透閃石和陽起石,都屬單斜晶系。這兩種礦物的常見晶形為長柱狀、纖維狀、葉片狀,和田玉是這些纖維狀礦物的集合體。

結構

和田玉的主要結構為變晶結構,包括毛氈狀隱晶質變晶結構、顯微纖維一隱晶質變晶結構、顯微纖維變晶結構、顯微片狀一隱晶質變晶結構、顯微片狀變晶結構和顯微放射狀(帚狀)變晶結構。其次還包括不常見的殘縷結構和交代冠狀結構;
和田玉礦物顆粒雖具一定的定向性,但均不強烈,偶見顆粒具波狀消光現象及塑性變形。這些均表明該變質作用應力強度在礦物的彈性限度範圍之內;
和田玉的主要構造包括塊狀構造和片狀構造,以塊狀構造較為常見。
礦物組成特徵
和田玉基本上是由透閃石的微晶一隱晶質集合體構成的,依據礦物組分及其表現形式,可將其分為顯微纖維狀透閃石、片晶透閃石和雜質礦物3個部分。
玉長樂谷紋璧——故宮博物院
玉長樂谷紋璧——故宮博物院
顯微纖線狀透閃石部分佔組成的絕大多數,一般含量為80%—90%或更高。含量愈高,結構愈細緻均一。顯微纖維狀透閃石依據其形態和大小,又可分為隱晶質部分、無定向氈狀顯微纖維鱗片、近平行的纖維束以及放射狀(帚狀)纖維團等。
(1)隱晶質部分:在顯微鏡下無法分清透閃石的顆粒大小和形態,以基質形式存在,聚偏光現象明顯,干涉色較低,交織成氈狀、團塊狀。
(2)無定向氈狀顯微纖維鱗片:由不定向透閃石顯微纖維雜亂交織成的集合體,大小在顯微鏡下不可測,但形態可以依據消光現象大致分清。
(3)近平行的纖維束:透閃石纖維沿長軸近似地平行排列,消光方向平行於纖維延長方向。
(4)放射狀(帚狀)纖維團:團簇狀纖維透閃石呈放射狀分佈,具微弱的波狀消光現象。
片晶透閃石一般呈單個的片狀透閃石出現,長0.05—0.20毫米,寬在0.01—0.02—0.05毫米之間,有時會更大一些,片狀透閃石的長寬比約為3:1—5:1左右。其在和田玉中往往不是主要組成,大約佔10%—20%左右,含量多時使和田玉的均一性和透明性受到減弱或破壞。肉眼觀察和田玉時,見到的透明一半透明均一基底上有不透明略帶乳白色調的、不同形態的斑狀物,即為片晶透閃石的較大顆粒,好似冷凝的米湯中所見殘留的煮爛的米粒,這就是工藝上俗稱的“湯”或“石”。
雜質礦物所佔比例甚小,一般為個別出現,總量多不超過1%。出現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白玉中,見有磷灰石和磁鐵礦以及少量的檐石,磷灰石一般粒徑為0.025毫米左右,磁鐵礦為0.01毫米左右,櫥石大小變化範圍較大。磷灰石在鏡下可見其典型的六方柱橫切面形態,表明自形程度較好。磁鐵礦呈自形或半自形。桐石在單偏光下為褐黃色,具弱多色性,自形程度較差,正交偏光下干涉色帶礦物本身顏色,含量一般為幾粒。青玉中雜質礦物除個別磷灰石、磁鐵礦外,還具有斜黝簾石和微量的石墨。青白玉中雜質礦物主要同白玉,有時兼有青玉的礦物雜質。
岩石結構特徵
和田玉主要結構有以下6種:
(1)毛氈狀隱晶質變晶結構:這是和田玉最典型的一種結構,表現為:透閃石顆粒非常細微,粒度在光學顯微鏡下無法分清其輪廓,大小均一,交織成毛氈狀。具有該結構的和田玉表現為細潤而且緻密,是優質和田玉所具備的特性。該結構在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中均可見到,與和田玉質地緊密相關。
玉雙童洗象——故宮博物院
玉雙童洗象——故宮博物院
(2)顯微纖維一隱晶質變晶結構:指由纖維狀透閃石和隱晶質透閃石組成的結構,其中纖維狀透閃石呈弱定向排列。
(3)顯微纖維變晶結構:透閃石多呈纖維狀聚集,大致平行分佈。
(4)顯微片狀隱晶質變晶結構:指主要由片狀透閃石和隱晶質透閃石組成的結構,其中片狀透閃石的含量不高,具有弱定向性。肉眼觀察手標本時,片狀透閃石表現為斑點狀雜質;若大量存在,則會影響玉石的質量,在琢磨時需要剔除,故具有該結構的玉石質地一般較差。
(5)顯微片狀變晶結構:透閃石顆粒呈葉片狀分佈,具有該結構的玉石質地一般較粗,甚至無經濟價值。
(6)放射狀或帚狀變晶結構:該結構在和田玉中較少,是纖維變晶結構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表現為透閃石纖維顆粒聚集成帚狀,並伴有微弱的波狀消光現象。推斷可能是在氣水溶液熱變質的條件下,透閃石圍繞中心強烈向四周急速生長,結晶成放射狀。
另外,和田玉還具有下列不常見的交代殘餘結構:
(1)殘縷結構:包裹在變斑晶或變晶透閃石中的殘餘礦物,與基質中同種殘餘礦物沿變余層理內外斷續相連。這種結構表明,在變斑晶或變質礦物原地重結晶未完全吸收和排除掉原岩相應組分、而在應力不強、反應不充分的環境下形成,為分析和田玉變質作用環境及條件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2)交代冠狀結構:表現為片狀透閃石沿被交代的白雲石殘骸的晶體邊緣有規律的排布,證明了白雲石在含熱水溶液的參與下,在晶體粒間經過交代作用形成軟玉,即白雲石+5102+HZo(汽)+透閃石。

構造

和田玉的構造系指其組成的礦物集合體的大小、形狀和空間的相互關係及配合方式。對於和田玉的構造,古代以“填密以栗”稱之,與現代的“緻密一致”相同,和田玉的構造可分為兩類:
(1)塊狀構造:和田玉最常見的構造,和田玉為緻密塊體,構造均一,具該構造的和田玉具有氈狀顯微交織結構、纖維變晶結構和片狀變晶結構。
(2)片狀構造:和田玉成片狀,這是後期構造應力所形成,具該構造的玉石多不能利用。

光學性質

《和田玉》特種郵票
《和田玉》特種郵票
(1)顏色:和田玉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白色、青色、灰色、淺至深綠色、黃色至褐色、墨色等。當和田玉的主要組成礦物為白色透閃石時,和田玉則呈白色。由於和田玉的化學成分中含有Mg,隨著Fe對透閃石分子中Mg的類質同象替代,和田玉可呈深淺不同的綠色,Fe含量越高,和田玉呈現出的綠色越深。當和田玉中的透閃石含細微石墨時則成為墨玉。
(2)光澤:是玉石對光的反射能力,由於各種玉石的質地不同,硬度不同,以及對光的吸收、反射的程度不同,所表現的光澤也不同。和田玉可呈油脂光澤、蠟狀光澤或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很柔和,不強不弱,讓人看著舒服,摸著潤美。一般來說,玉的質地純,光澤就好;雜質多,光澤就弱。一般光澤油潤者價值較高,光澤乾澀者價值就會降低。
(3)透明度:指透過光線強弱的表現。和田王為半透明至不透明,絕大多數為微透明,極少數為半透明。影響透明度有三個因素,一足光線的強弱,二是玉石的厚度,三是玉石對光線吸收強弱。
(4)折射率:和田玉的折射率為1.606—1.632(+0.009,-0.006),由於屬礦物集合體物質,因而很少能同時讀到兩個數值,通常用點測法在折射儀的1.60—1.61處可見到一模糊的陰影邊界。光性特徵:非均質集合體。
(5)吸收光譜:和田玉極少見吸收線,可在500納米、498納米和460納米有模糊的吸收線或吸收帶;在509納米有一條吸收線;某些和田玉在689納米有雙吸收線。
(6)發光性:紫外線下軟玉為熒光惰性,一般不發光。

力學性質

(1)密度一般為2.95(+0.15,-0.05)克/立方厘米。
白玉河——新疆玉龍喀什河
白玉河——新疆玉龍喀什河
(2)硬度:硬度是指抵抗外界壓入、刻劃、研磨的能力,是鑒別和田玉的重要標誌之一。硬度大,則玉器拋光性好,亮度好,且能長期保存。和田玉的摩氏硬度為6.0—6.5,因結構的不同會有一定變化,一般說同一產地青玉硬度稍大於白玉。工藝界以往在劃分低、高檔玉中,硬度是一個重要指標,一般說來,高檔玉硬度較大,低檔玉硬度較小。玻璃的摩氏硬度為5—5.6,和田玉刻劃玻璃會留下明顯的划痕,而和田玉卻絲毫不會被划傷,這也是鑒別和田玉的一個重要特徵。
(3)韌度:是物體抗磨損、抗拉伸、抗壓入等的能力,也可叫作抗破裂的能力。所謂韌度高,即表示物體難於破裂、耐磨這一物理指標。世界上所有寶石中,和田玉的韌度極高,僅次於黑金剛石,是常見寶玉石品種中韌度最高的。和田玉有如此大的韌度與其特有的毛氈狀結構是分不開的。
(4)解理、斷口:晶體在外力作用下,沿特定的結晶學方向(一般平行晶面方向)裂開成光滑的平面性質,稱為解理,其裂開的光滑平面即為解理面。寶石學中形成解理的難易程度及解理面發育特點將解理分為極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和不完全解理四類。
透閃石具有兩組完全解理,由於和田玉是礦物集台體,因而整體不見解理面,斷口為參差狀。通俗的理解就是人們才收藏玉時會發現玉表面有很多裂開的紋理,專業術語講玉某個裂開的紋理為解理面。由於受晶體異向性的影響,玉存有不均勻的裂紋,這對玉器的雕琢產生影響。解理面不是破碎面,發生破碎是沒有一定的方向和規律,而有解理面則沿著一個或幾個方向有規律的裂開,面也顯得平整光滑。

光學效應

所謂的軟玉貓眼,有時又稱為陽起石貓眼。是一種由平行排列的纖維狀的陽起石或作陽起石和透閃石的固溶體組成的集合體,具有較好的貓眼效應

產地分類


根據國家標準GB/T16552—2003《珠寶玉石名稱》規定,和田玉已不具有產地含義,即:以主要礦物為透閃石的軟玉都可以稱為和田玉,和田玉也可稱為軟玉。2018年,米達料玉礦在新疆海拔5000米的昆崙山發現了羊脂玉礦,市面上把這種和田玉玉料稱之為“米達料”
除中國新疆外,全世界共有透閃石玉礦床120多處,分佈於20多個國家和地區:俄羅斯、美國、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波蘭、紐西蘭、韓國、朝鮮、台灣等,其中,加拿大產量為世界第二位。這些礦床都屬於蛇紋岩型透閃石玉,以碧玉為主,俄羅斯、韓國、朝鮮出產白玉,唯獨新疆的和田玉由於特殊的地質成因而屬於非蛇紋岩型透閃石玉。
和田玉
和田玉
新疆和田玉
傳統所稱的和田玉產於新疆和田,整體品質偏高,因此市場價格也相對高於其他產地,尤其是優質的子料。新疆白“子料”外形呈鵝卵狀,一般塊度較小,體態光滑,質地緊密,顏色以白色為最佳,外皮是子料的重要外觀特徵。新疆白玉“山料”塊度大,有不規則稜角,質地也比子料粗,顏色以青白、灰白為多。“戈壁料”大小不等,多為片狀,表面光滑,常帶有波紋面和大小不等的沙孔,質地細膩、緊密、堅硬。“山流水”與“戈壁料”在外形和質地上有類似地方,但塊度稍大,顏色較白。 
和田玉
和田玉
俄羅斯白玉
俄羅斯白玉在中國市場出現的時間不長,與新疆白玉在成因、產狀、礦物成分、雜質組分、結構、外觀上頗為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俄料的子料很少,大多為山流水和山料。與新疆子料的砂眼麻皮坑原生皮和色沁原生皮不同,俄羅斯子料為毛口表皮,皮色也沒有新疆子料豐富。質地方面,俄羅斯子料細膩、溫潤,油蠟性好。俄羅斯山料的外皮特點突出,包含“糖皮白玉”、“白皮白玉”、“灰皮白玉”。俄羅斯山料產量大,塊度也大,透明度較差,質地不夠細糯,雕刻中易產生崩口。俄羅斯的山流水質地和新疆的山流水基本一致,但在色潤和光澤上還是有所差異。 
和田玉
和田玉
青海白玉
青海的白玉礦區中只出產有山料,產出量是青海軟玉中最大的。
青海白玉塊度較大,形狀不規則,多稜角,大面較整齊,顏色多為灰白蠟白色,透明度高於新疆白玉和俄羅斯白玉,質地呈氈狀、束狀結構,常見絮狀棉綹或黑褐色翳狀斑點。 
和田玉
和田玉
韓國白玉
軟玉的原生礦床在韓國也有分佈,有一定的白玉產出,中國市場俗稱為“韓料”,也是近些年才在國內多起來。“韓料”整體的品質都偏低,顏色多呈青黃色或淡淡的棕色,蠟質光感明顯,質地結構也相對鬆散。
不同產地的和田玉在外形、塊度、外皮、顏色、透明度和質地等幾個方面既有相似性,有存在一定的差異,“韓料”一般屬於和田玉中的低檔料。 

產狀分類


產出環境

和田玉按產出環境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原生礦:山料;次生礦:山流水、子料、戈壁料。
不同產地的產出環境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和田玉的品質上會有所不同,同種級別情況下,子玉質量最佳、價值最高,山流水次之。
和田玉
和田玉
子料
又名子兒玉,是指軟玉原生礦經風化、冰川、泥石流、河水不斷沖刷、搬運而形成。
子料其特點是塊度較小,常為卵形,表面光滑。因為長期搬運、沖刷、分選,所以子玉一般質量較好。
和田玉
和田玉
山料
又名山玉,或叫寶蓋玉,指產于山上的原生礦。
山料的特點是塊度的大小不一,呈稜角狀,質量常不如子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山流水
經自然風化、泥石流或雨水沖刷后形成的次原生礦玉料,是子玉和山料玉的過渡狀態。
山流水的特點是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稜角稍有磨圓,尚未形成鵝卵狀,表面較光滑。
和田玉
和田玉
戈壁料
經地殼變動被搬運至戈壁灘中,並受大風暴等砂石衝擊而形成的以片狀為主的玉材,表面有風蝕痕迹。

顏色花紋

和田玉的顏色同國內外其他地區軟玉相比,色調較多,自成系列;其次,和田玉有世界罕有的白玉,尤以色如羊脂的白玉為和田玉所特有,極為名貴;再次,和田玉有皮色。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帶有皮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麗。中國古代對和田玉的顏色非常重視,它不僅是質量的重要標誌,而且賦含於一定的意識形態內涵。古人可能受五行說的影響,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東方為青,南方為赤,西方為白,北方為黑,中央為黃。古代以青、赤、黃、白、黑五色為正色,其他為間色,從而將玉也分為五色。但和田玉實際上只有白、青、墨、黃四種主色,另外,在昆崙山和阿爾金山地區還產碧玉。
在和田玉中,白玉最為珍貴,白玉中最佳者為羊脂白玉,是玉中上品。羊脂白玉的特點是白、透、細、潤。由於黃玉出產甚少,故色純、質潤的雞油黃,其身價不在白玉之下。
按照國家標準樣品以顏色分類,和田玉分為6個大類: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每一類都有參照標準。
傳統分類,依據顏色花紋將和田玉分為8類: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糖玉和花玉
和田玉
和田玉
白玉
指呈白色的軟玉,傳統珠寶界對於不同程度的白色軟玉有不同的叫法,如羊脂白、梨花白、雪花白、象牙白、魚骨白、糙米白、雞骨白等,其中以呈羊脂白色(狀如凝脂者)為最好,為和田玉獨有。羊脂白玉數量甚少,價值很高。和田白玉多數為一般白玉,但白玉要白而溫潤,如果白而不潤,便是死白,不是上等好玉。 
和田玉
和田玉
青白玉
指介於白玉與青玉之間,似白非白,似青非青的軟玉。古人即用此名。 
和田玉
和田玉
青玉
中國傳統的“青玉”為深綠帶灰或綠帶黑色。青玉最為常見,從淡青色到閃綠的深青色。青玉是軟玉中最硬的,但顏色不如白玉美,價值較白玉低。 
和田玉
和田玉
碧玉
呈綠至暗綠色的軟玉,有時可見黑色斑點,其綠有鸚哥綠、松花綠、白果綠等。就和田玉在中國古玉器中的地位看,透光、色潤如菠菜者為上品,綠中帶灰為下品,但它決非石英質玉石中的“碧玉”或“碧石”。上好的碧玉色如翡翠,古代婦女常以碧玉作頭飾,"碧玉簪"的故事就是一例。 
和田玉
和田玉
黃玉
由淡黃、甘黃至黃閃綠色的軟玉。其名稱有蜜臘黃、粟色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米色黃、黃楊黃等,罕見者為蒸粟黃、蜜蠟黃。黃玉的顏色一般比較淡,黃色鮮艷,濃艷的極為罕見,優質黃玉不次於羊脂白玉,但並非寶石中的“黃玉”或“黃晶”。 
和田玉
和田玉
墨玉
由黑色到淡黑色,有時呈“青黑”色的軟玉,往往與青玉相伴,其光澤比其他玉石暗淡。其黑色分佈或為點狀,或為雲霧狀,或為純黑,其名稱有: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須、夫人鬢、純漆黑等。在整塊玉料中黑色有深有淡,即使在一塊以黑色為主的玉石上也會雜有青色,甚至白色,其中墨玉的黑色是由微鱗片狀石墨引起的。 
和田玉
和田玉
糖玉
指呈血紅、紅糖紅、紫紅、褐紅色的軟玉,其中以血紅色糖玉為最佳,多在白玉和青玉中居從屬地位。 
和田玉
和田玉
花玉
指在一塊玉石上具有多種顏色,且分佈得當、構成具有一定形態的“花紋”的玉石,如“虎皮玉”、“花斑玉”等。 

玉質特徵


質地

質地是玉石質量的綜合表現,包括形狀、滋潤程度、裂紋、雜質等等。和田玉的礦物組成決定了其質地優良:
(1)因其粒度極細,所以質地非常細膩,是古人所謂的“縝密而栗”,為其他玉石所不及。
(2)溫潤滋澤。即具有油脂光澤,給人以滋潤柔和之感,古人所謂的“溫潤而澤”,羊脂玉就是以玉滋潤如羊脂一般而著名。
(3)有適中的透明度。即“水頭好”,為微透明。琢成的玉件顯得水靈,有生氣。
(4)雜質極少。有的達到無瑕的程度,而且裡外一致,是古人所謂的“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或“鰓理自外,可以知中”。

硬度

硬度是鑒定和田玉的重要標誌之一,是指礦物抵抗外來機械作用力(如刻畫、壓入、研磨等)侵入的能力,在寶玉石學中通常所用的摩氏硬度就是指其中的刻劃硬度。珠寶業中一般把硬度作為劃分寶石和玉石的一個重要標誌。寶石硬度一般在摩氏7度以上,玉石硬度一般在摩氏4—7度,摩氏4度以下通常稱為彩石或雕刻石。硬度大,拋光性好,能使玉器發亮,同時也便於長期保存。
和田玉經測定摩氏硬度為6.5—6.9,硬度比較大,不同品種略有區別。一般來說青玉硬度稍大於白玉。

韌度

韌性通常是玉石內在的結合能力,也就是對外界壓力或破碎力的抵抗能力。韌性大的特點是不易破碎、耐磨。軟玉韌性很大,這一特點是其它玉石所沒有的,可以作細工工藝。
常見寶石中,黑金剛石的韌度為10,透閃石玉為9,翡翠、紅寶石、藍寶石為8,金剛石、水晶、海藍寶石為7—7.5,橄欖石為6,祖母綠為5.5,黃晶、月光石為5,貓眼石為3,螢石為2。如以透閃石玉韌度為1000,其他玉石或礦物相對韌度為:翡翠500,蛇紋石(如岫玉)250,石英岩10—20,石英5,剛玉2—3,雲母2。可見,透閃石玉的韌度在玉石中是最大的,其抗壓強度可以超過鋼鐵。經科學測試,中碳鋼的抗壓強度為1600千克/平方厘米,而和田玉的抗壓強度最高可達到6541千克/平方厘米。
和田玉有如此大的韌性與其特有的毛氈狀結構是分不開的。韌度大則不易破碎,而且耐磨,對於玉器的藝術造型和精雕細刻有極大好處,這是和田玉列為群玉之英的重要因素。

顏色

顏色不僅是評價和田玉質量優劣的重要標準,而且也是劃分和田玉種類的主要依據。
和田玉的顏色與國內外其它地區的軟玉相比,色調較多,自成系列。世界上透閃石玉顏色基本上為白、青、黃、黑、碧(綠)5種顏色,還有一些中間過渡色,由於含鐵量很低,和田玉基本為前四種顏色,而超鎂鐵岩中透閃石玉含鐵較高,基本上為綠色,即碧玉,按顏色,和田玉分為白玉、青玉、黃玉、墨玉4大類,其中可進一步劃分,如白玉有羊脂玉、白玉、青白玉等,昆崙山河流中也產有碧玉,但原生礦屬於超鎂鐵岩型,故不應列入和田玉中,在和田玉中以白玉和黃玉為貴,古人說:“黃如蒸粟,白如截脂,黑如純漆,謂之玉符。”特別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罕有,僅有新疆出產,在古代人們就認為“於闐玉有五色,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貴”。
和田玉另一特點是有璞玉,古人對璞玉非常重視,明代科學家宋應星說:“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之為硯托之類,價值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余無瑕玷者,古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也不易得,其縱橫五六寸無瑕玷者,治以杯,此已當之重寶也,”和田玉璞玉的外皮,按特點可分為色皮、糖皮、石皮三類,色皮是玉的外皮有一層黃褐色或褐色很薄的皮(厚約1毫米),為氧化所致,從皮色可看出玉的質量,如秋梨子、虎皮子、鹿皮子等,常為上等白玉,糖玉的外皮較厚,如紅糖色,且末玉礦常有此類玉,其中有白玉或青玉,石皮是外層有石質圍岩,要取去圍岩后才能得玉,如和氏璧是“理其皮而得寶”。

透明度

透明度是玉石允許可見光透過的程度,主要與玉石對光的吸收強弱有關,礦物學上一般分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3種。鑒定透明度要把玉磨光,在一定厚度下看透視其它物體情況,分透明體、半透明體、微透明體、非透明體等4個級別。和田玉屬於微透明體,在一般進取度下,能透過光,但看不清透過物像。
一般來講透明度高的也叫作水頭足,雖然水頭足可以烘托玉石的質地、顏色,但並非所有透明度高的就是好玉。和田玉在一般厚度下就屬於半透明—微透明體,雖然能夠透過光線,但看不清物體。這種透明度增強了和田玉光澤的溫潤之感,故而和田玉器在雕刻時不宜琢制太薄。

光澤

光澤是玉石對光反射的能力。和田玉光澤屬油脂光澤,這種光澤很柔和,不強也是不弱,即沒有強光的晶靈感,也沒有弱光的蠟質感。古人稱和田玉“溫潤而澤”,就是它的光澤帶有很旨的油脂性,給人以滋潤的感覺,特別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玉就是因為有著像羊的脂肪一樣滋潤的光澤而聞名。
光澤是評價和田玉質地的一個重要依據,一般光澤油潤者價值較高,光澤乾澀者價值就會降低。

聲音

玉受打擊后發出的聲音是古人鑒別玉石的重要性質。
和田玉製成的玉磬,敲擊時發出的聲音清越綿長,如金磬之餘響,絕而復起,殘音沉遠,徐徐方盡,這就是玉德中所說的:“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這一特性,其他非透閃石玉所不及。

國家標準


綜述
GSB16—3061—2013《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歷時10年有餘,於2014年研製成功。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的研製工作由新疆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新疆和合玉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三個單位承擔,通過新疆境內11個礦點、青海3個礦點,採集了300多千克的墨玉、2000多千克白玉、5000多千克碧玉等各種玉石,最終提取出了202件和田玉樣品,確定了39塊從白玉到青玉連續漸變的色塊樣品。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在研製之初,系統分析和田玉市場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需求,對照現行和田玉標準中未深入涉及的問題,結合新疆和田玉地方標準,進行了對比分析,提出和田玉標準體系發展的規劃和藍圖。
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國家標準)
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國家標準)
1、文字依據
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的文字依據是GB/T16552—2010《珠寶玉石名稱》、GB/T16553—2010《珠寶玉石鑒定》和DB65/T035—2010《和田玉》,從和田玉顏色分類方面入手,GSB16—3061—2013不僅可以作為珠寶玉石檢測實驗室和田玉顏色分類常規工作比對的標準樣品,也可以作為和田玉銷售和仲裁過程中的標準樣品。
2、創新點
(1)首次將感官分析方法引入到和田玉標準樣品的研製過程中,建立了《和田玉實物標準顏色(白玉、青白玉)分類定值方法》。
(2)研製了白玉—青玉顏色連續漸變的和田玉實物標尺樣品;此套標尺的建立為和田玉實物標準的分等分級與顏色量化(賦值)奠定基礎。
3、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的特點
GSB16—3061—2013特點為:
(1)權威性,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制定的國家標準。
(2)突破性,填補了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空白。
(3)指導性,對規範和促進和田玉的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4)唯一性,新疆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監製、新疆和合玉器生產。
4、構建和田玉顏色分類的實物標準樣品體系
對於和田玉而言,顏色是其重要特徵,也是其分類的重要基礎,並且顏色會大大影響到市場價格。近些年來,和田玉市場的繁榮發展使得和田玉原料及其成品的需求量都在急劇增加,但是沒有實物標準來標定其真正的顏色歸屬,導致和田玉的分類相對混亂;無規則不成方圓,與和田玉產業有關的普查勘探、開採加工、科研教學、對內對外貿易、質量檢測、質量監督和工商管理等部門都迫切要求對和田玉有一個與文字分類描述相對應的實物標準樣品以便於比較鑒別,從而推動和田玉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在研製過程中收集並整理了整個和田玉行業各個領域眾多人士的想法,為行業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5、推進新疆地方標準DB65/T035—2010的修訂
GSB16—3061—2013的研製成功,使得在和田玉領域的研究技術與能力更進一步,促使地方標準DB65/T035—2010的修訂工作列入下一步工作計劃當中,以使地方標準更為完善。
6、推廣及應用
經國標委發布的GSB16—3061—2013最終形成了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及糖玉六大類實物標準樣品,GSB16—3061—2013自2013年底批准發布后,截止2017年底,主要從地方標準(文字標準)——DB65/T035—2010、定值方法——《和田玉實物標準顏色(白玉、青白玉)分類定值方法》和實物標準樣品——GSB16—3061—2013幾個方面進行推廣,先在和田玉市場份額靠前的新疆(各珠寶玉石檢測站、銷售市場等)進行示範推廣,通過觀察、總結在新疆示範推廣后的效果及反映,再逐漸在全國範圍內普遍推廣。GSB16—3061—2013解決了檢測過程中的眾多實際問題,實物標準的科學使用能夠使和田玉的顏色分類及定名的結果準確、穩定、有效,促使檢驗工作順利進行,提高了質檢工作者和田玉分等定級的水平,保護和田玉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利益,使和田玉市場得到規範發展,進而促進和田玉市場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和田玉產業的深入發展。
7、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差異
(1)國家標準“去產地化”
和田玉的礦物成分是透閃石,學術界對和田玉是按產地來劃分還是按礦物成分來劃分存在很大爭議。新疆和田玉實物樣品地方標準界定的是新疆出產的和田玉,而和田玉實物樣品國家標準不論產地,一律按其礦物成分來界定。
(2)國家標準沒有羊脂白玉和黃玉
和田玉實物國家標準樣品以顏色分類,分為: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糖玉及墨玉六大類。與新疆2010年6月1日實施的和田玉實物樣品地方標準相比,和田玉實物樣品國家標準少了羊脂白玉和黃玉這兩個分類。在審定和田玉國家標準分類時,大部分專家認為,和田玉既然按顏色分類,那麼羊脂白玉只能算是白玉的一種,而不能另行分類。而黃玉在此前大量的礦物學書中已將其定義為主要礦物成分為托泊石的石頭,這與含有透閃石礦物成分的黃色和田玉明顯不同,為避免名稱混亂,先將黃玉標準擱置。

軟玉歷史


綜述

新疆玉石是中國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負盛名。《千字文》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之說。昆岡玉就是指的和田玉。
從商代至漢代早期玉料不是來自新疆和田,而是來源於古代被稱為“昆崙山”的祁連山之中,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的準確年代是西漢中期,和田玉籽料的發現者是漢代使者張騫,和田玉山料的開發時間是在明代。

上古時期

中國最早的和田玉文物——遼寧查海玉匕
中國最早的和田玉文物——遼寧查海玉匕
出土文物證實,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有玉器的存在了。但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藝術價值並不高,可能是由於當時人們製作玉器的經驗不足,所以打造的玉器外形都是十分簡單的,加上雕琢玉器的技術與工具有限,所以玉器本身大多沒有紋飾。
新石器時代,以內地甚至本地產彩石作為玉器原料。主要以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台灣的卑南文化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岩、硅質岩、透閃石岩、蛇紋石岩等。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和遼寧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出土的數十件玉器,這些玉器大多為和田玉,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最早的有關和田玉文物。
在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樓蘭遺址,新疆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玉斧,是用和田羊脂白玉製成,有的玉斧用和田青玉製成,形如鐵斧一般大,玉質細潤光滑。
和田玉不僅在新疆被廣泛應用,而且不斷向中原地區傳播和運輸,成為貿易交換的主要珍品。在距今6000多年的關中地區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和田玉玉器。可見,那時和田玉已運輸到了陝西、甘肅等地。

商周時期

西周·龍紋玉璜——故宮博物院
西周·龍紋玉璜——故宮博物院
商周時玉成了禮器和政治地位的象徵,造型與紋飾也逐漸豐富起來。
由於玉的發展已經歷了一段時期,玉的製造手藝已有提升。再加上文化的發展,人們的藝術欣賞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對於如何美化玉的本身更有深層次的領悟。如商周時期的玉製品更多的會雕刻上紋飾,像龍紋、鳳紋、雲紋等圖案。

春秋戰國

戰國·勾連雲紋玉燈——故宮博物院
戰國·勾連雲紋玉燈——故宮博物院
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更多地使用和田玉,這可以從陝西津西張家坡西周遺址、湖北隨縣戰國初期曾侯乙墓、河北平山戰國時期中山國王及貴族墓 出土的玉器中找到例證。戰國時期是玉器發展的又一高峰,先秦古籍,如《尚書》《爾雅》《管子》《呂氏春秋》《九章》,都記載了崑崙所產的美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春秋戰國時期,玉已經作為儒家思想文化傳播的載體了。這一時期玉器種類較多,有璧、琮、圭、玦、佩、璜、管、珠等三十幾個品種,有學者根據其用途分為禮儀用玉、喪葬用玉、裝飾用玉、實用玉器等四大類。這時期的玉製作更加精美、精緻,而且對型的把握也愈加熟練,無論是玉的外形還是其文化價值都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兩漢魏晉

西漢·高足玉杯——西安博物院
西漢·高足玉杯——西安博物院
《史記·大宛列傳》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漢書·西域傳》載:“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西漢文學家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曾譽和田玉為“白玉之精”。
新疆和田玉真正成為中國上層社會主流用玉的歷史,是在漢武帝打通中亞絲綢之路后從西域於闐國引入外貿玉石開始的。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漢使窮河源,其山多玉石。”一個“窮”字,充分說明了在漢代能夠搜尋到優質的新疆和田玉,非常不容易。也就是說,在漢代之前,中國官方用玉總量中,新疆和田玉的比例因玉材供應的稀缺局限,是非常少的。
總體來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器遠遜色於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玉文化處於由古典向中古演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玉器逐漸以裝飾玉、實用鑒賞玉為主,玉器開始走向民間,其雕刻風格特點是簡單,用途簡化,裝飾簡素。
三國以降,由於戰亂的影響,玉器發展進入低潮。晉室南渡,中原與西域交通更加困難,也阻礙了和田玉的輸出。不過和田玉的使用並未中斷,皇族中“貴人、夫人、貴殯三夫人佩於闐玉” 。當時人服藥成風,主要是服五石散,也有服玉屑的,而以和田白玉之屑為上,葛洪說:“玉亦仙藥,但難得耳……當得璞玉,乃可用也,得於闐白玉尤善。 ”和田玉輸入江南,要費更多的周折。永明三年(485年),南朝齊武帝“遣給事中丘冠先使河南道,並送芮芮使。至永明六年乃還,得玉長三尺二寸,厚一尺一寸。 ”南朝使臣歷時三年,轉經吐谷渾控制地區,才獲得一塊大型和田玉。至於西北地區的一些割據政權,則繼續從和田直接輸入玉材。呂光在姑減(今武威)建立後涼政權,就曾遣使向和田購玉,“呂光之稱王也,遣市六璽于于闐,六月玉至也。”

隋唐時期

隋·金扣玉杯——中國國家博物館
隋·金扣玉杯——中國國家博物館
隋唐時期,和田玉的開採繼續見於史籍記載。玄獎從印度回國,途經天山南路,他記述瞿薩旦那國(今和田)產“白玉、臀玉”,還說烏徐國(今莎車)“多出雜玉,則有白玉、翁玉、青玉” 。和田與內地當時有直接往來,貞觀六年(632)於闐國“遣使獻玉帶”。
《舊唐書·西域傳》稱於闐國“出美玉……貞觀六年,遣使獻玉帶,太宗優詔答之”。《明史·西域傳》稱於闐“其國東有白玉河,西有綠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崙山。土人夜視月光盛處,入水采之,必得美玉”。這裡所說的於闐,即今和田。白玉、綠玉、黑玉三河即今之玉龍喀什河、和田河喀拉喀什河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即位,“遣內給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闐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帶胯三百、簪四十、奩三十、釧十、杵三、瑟瑟百斤並它寶等。 ”這說明到唐代中期,和田本地已有了相當規模的琢玉業。從文獻記載看,和田玉以及和田玉的輸入在隋唐時期並不興旺,當時中西交通相當發達,除了政府間的朝貢貿易以外,主要由粟特商人承擔民間貿易,粟特商人在唐玄宗時曾進貢過白玉環、璧等物。
唐·九環白玉蹀躞帶——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九環白玉蹀躞帶——陝西歷史博物館
有唐一代,隨著歷史背景的轉換及中亞和西亞的文化藝術進入中原地區,玉器逐漸褪去了神秘和神聖的光環,走進尋常百姓家。自唐朝開始,玉的選料就大多使用和田玉。玉器圖案在這個時期已經更加完整,雕刻的紋路也非常細膩鮮明,此時玉器上開始使用花卉圖案,雕刻的花卉相似實物。

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西北地區的割據政權,如佔據瓜沙二州的歸義軍、佔領涼州等地的吐蕃殘部、佔據西州西州回鶻和於闐等都向內地輸出和田玉。其中,佔據甘州(今張掖)的甘州回鶻進貢次數尤多,僅據《舊五代史·回鶻傳》和《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門統計,在後唐同光二年至後周顯德六年(924年一959年)三十餘年間,即進玉十六次。這些政權進貢的玉材一般以“團”為計量單位,常常直接稱作玉團,並有一團玉重八斤的事例。
當時和田玉的輸出數額較大。甘州回鶻貢玉動輒以數十、上百團計,於闐國王李聖天甚至遣使貢玉千斤。過去官方壟斷和田玉的買賣,到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開放了此項貿易,“晉漢以來,回鶻每至京師,禁民以私市易,其所有寶貨皆鬻之入宮,民間市易者罪之。至是,周太祖命除去舊法,每回鶻來者,聽私下交易,官中不得禁詰,由是玉之價值十損七八。 ”從此以後,玉石貿易走向活躍,雖然明清時期都曾有過中央政府力圖壟斷貿易的事情發生,但終歸失敗。這對於玉器進入尋常百姓家,對於玉器生產的商品化都有重要意義。

兩宋時期

宋·白玉龍柄魁——故宮博物院
宋·白玉龍柄魁——故宮博物院
宋代使用和田玉的規模超過了唐代。據《宋史·於闐傳》和《宋會要輯稿·蕃夷四》的記載,於闐不僅經常向宋貢玉,而且在貢品中常列首位。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五載:“國朝禮器及乘輿服飾多是於闐玉”,說明統治階級多用和田玉。
張世南還記錄了宋代和田玉的輸入途徑及分類分等:“大抵今世所寶,多出西北部落西夏五台山。於闐國玉分五色……唯青碧一色高下最多端,帶白色者漿水又分九等。”和田玉輸入內地,除了依靠於闐的直接進貢之外,更多則是由西北割據政權特別是西夏轉販。《宋史·於闐傳》載,絲綢之路沿途上的龜茲、高昌、甘州、沙州回鶻都曾經貢玉於宋。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元昊西攻回鶻,佔領河西走廊,掌握了絲綢貿易的控制權。和田玉輸入宋境除經西夏外,又取經青唐(今西寧)等吐蕃統治地區入陝西的路線。
先後統治中國北方的遼金兩朝,繼承並發展了用玉的傳統。不僅上層統治者沿用中原用玉的禮儀制度,普通人著裝也可以使用玉吐鶻(即玉帶),老年婦女用玉片裝飾頭巾,稱作“玉逍遙” 。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統治者禁止“庶人”用玉裝飾馬具,但是玉器此時已不再是貴族官僚的專用品了。這無疑推動了和田玉的輸出。據《契丹國志》卷二六,《高昌國三年一次向契丹進獻玉石。西夏與遼金貿易多用玉石,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世宗對此加以批評:“夏國以珠玉易我絲帛,是以無用易有用也。”

元代時期

元·白玉鏤雕雙虎環佩——故宮博物院
元·白玉鏤雕雙虎環佩——故宮博物院
元代玉器是在繼承宋、遼金玉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滲透融合。
元代玉器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為主,在加工工藝上具代表性的是多層鏤空。多層鏤空工藝手法在元代已經發揮到了極致,除了能在平面上雕刻出雙層圖案出來以外,還可以在玉料上多層雕琢,起花可達五六層,而且每層的層次分明,具有強烈的透視效果。
元代初期,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開採。采玉民戶聚集在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匪力沙(今希拉迪東),以淘玉為生,被稱為“淘戶”。他們採集的玉石,由釋站運往大都。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命玉工李秀才至和田采玉,翌年,又命令免去淘戶差役。元中期以後,察合台汗國控制今新疆地區,和田玉或者通過回回商人販入內地,或者由西北宗王進貢。元朝的琢玉工匠亦多,僅大都南城就有百餘戶聚居,“南城彰儀門外,去二里許,望南有人家百餘戶,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

明代時期

明·萬壽富貴紋執壺——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萬壽富貴紋執壺——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代,玉石產地和田、莎車先後屬於東察合台汗國和葉爾羌汗國統治,和田玉輸出內地的首要渠道仍然是朝貢貿易。宋應星《天工開物》“珠玉”卷中,對和田玉的歷史、特點、采法等等,作了生動的綜述。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欲制玉璽,時有西域商人從海道貢獻和田玉。永樂四年(1406年)吐魯番萬戶賽因帖木爾遣使進貢玉璞,此後西域各國進貢玉石者不絕於史。據《明史·西域傳》,先後向明朝進貢玉石的有於闐、撤馬爾罕、別失八里、黑婁、把丹沙等,尤以哈密和吐魯番為多,這些玉材都取自和田。15世紀中葉,貢玉出現了數量大增、質量轉劣的新情況。由於進貢玉石優劣懸殊,弘治三年(1490年)制訂的回賜辦法中,不得不分別規定玉石每斤賜絹一匹,夾玉石每四斤賜絹一匹。在此以前,甚至出現過十斤貢玉僅回賜絹一匹的特例。
從15世紀中期開始,和田山料玉就已大規模開採,但是明人著作中多數只提到從和田河中撈玉。可能是由於西域商人顧慮中原買主洞悉山料玉比子玉易得后,不能贏得高額利潤,方對山料玉的開採秘而不宣,導致依靠傳聞了解西域的明人,在山玉大規模開採一個多世紀后才獲知真相。和田山料玉大規模開採的背景是明代社會各階層對玉石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西域與內地的貿易中,玉石已成為最重要的一項商品。天啟元年(1621年)以前,僅內府職掌的六家店,一年販入北京的玉材就有五千斤。曾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前後到過中國的布哈拉商人阿克伯·契達依則說:“在中國,再沒有任何一件商品比玉石更昂貴了。”入華的商人們帶來的商品按照數量多少依次是:波斯馬、粗羊毛、羊毛呢、玉石料塊、金剛石等等。玉材來源的豐富,不僅改變了玉器的琢制工藝,也大大拓展了玉器市場,終於使普通人有緣成為和田玉的使用者。

清代時期

崇尚和田玉的風氣在清代達到頂峰,尤以乾隆為甚,其命人雕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中國玉器中用料最多、器型最大、路途最遙遠、耗時最久、費用最高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乾隆揮斥巨資從距北京萬里之外的新疆採集重達萬斤的巨型玉材,不吝人力、財力歷時三年才將其運至內地,在揚州召集各路能工巧耗時7年終於雕刻完工。“大禹治水圖”玉山,從開採到最後全部完工,歷經十餘年,所用的工時和造價,已無精確的資料可據,但粗略估算,至少數十萬人工,耗白銀更是不計其數。
清代玉工善於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並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加以糅合變通,創造並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很強的治玉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於闐縣深山產玉處已有齊家礦坑、楊家礦坑等,商人從中大獲其利,而新疆第一代采玉礦工也由此產生。

建國后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徽寶——“中國印”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徽寶——“中國印”
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和田玉產地成立公私合營的玉石收購站,20世紀60年代后改為國營,並開始使用炸藥開採,年產量30到40噸,但質量較差,可利用率還不到一半。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祖國各地》報道,1981年和田玉的產量為74噸,比1980年增長了1.28倍。自20世紀90年代后,平均每年開採120至150噸。
和田玉的繁榮,歸功於港台地區玉商。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田玉與崑崙玉俄羅斯玉的價格相差無幾,自80年代末開始,港台玉商瘋狂收購和田玉子料,使和田玉成為市場上最昂貴的玉料,和田白玉的拋光工藝,也由台灣玉商提出。
1994年以前,國家不允許私人開採交易玉石原料。
1994年,國家放開玉石市場。
1999年,國石評選由國家地礦部和中國寶玉石協會聯合啟動。
2003年10月底,中國“國石”評選結束,和田玉獲得“美玉”稱號,被中國寶玉石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國石”。
2006年開始,玉石市場開始升溫。
2008年夏季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奧運徽寶”共有兩方,取自同一塊沒有瑕疵的新疆和田玉料。其中一方作為禮物贈送給國際奧委會作為奧運歷史的永恆見證;另一方作為國家永久性文物將珍藏於首都博物館
2010年,玉石市場達到頂峰,中高檔的和田玉年均升值在50%以上,年開採量在200噸以上。
2013年,受經濟形勢、原材料枯竭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市場遭遇重大衝擊,也帶來了新一輪的洗牌。
中國和田玉儲量為28萬噸,理論上還可供開採160年左右,由於和田玉無法像金銀一樣提純和回收,且為一次性加工,無法再生,未來幾十年內資源將面臨枯竭,這也是造成和田玉作假以及和田玉價格年年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產業發展


質檢機構

新疆質檢院於1994年掛牌成立“自治區金銀製品質量監督檢驗站”,2007年9月改名為“新疆和田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和田玉實物國家標準樣品證書
和田玉實物國家標準樣品證書
2012年09月,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評審會在新疆召開。
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月,中國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和全國標準樣品技術委員會批准發布了國家標準GSB16—3061—2013《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有效期為2012年8月31日—2027年8月30日。
2014年10月,新疆和田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升格為國家和田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該中心是新疆地區乃至全國質檢系統中和田玉產品質量檢測能力最強、檢測手段最齊備、綜合實力最強的實驗室。負責制定《和田玉》國家標準和《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正在開展“染色和田玉鑒定”,“和田玉子料鑒定”和“不同產地和田玉鑒定特徵的研究”三個課題的研究,並承擔國家公益性科研專項《和田玉顏色感官評價方法及主要產地鑒別特徵研究》。
新疆和田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有20名工作人員,其中國家註冊珠寶玉石質檢師17名、珠寶評估師2名、高級工程師5名、工程師18名、助理工程師2名,檢驗室面積640平米,擁有X熒光能譜儀、紅外光譜儀及珠寶玉石常規檢驗儀器共計30餘台(套)的檢驗儀器設備,除承擔上級下達的質量監督抽查檢驗、仲裁檢驗、公正檢驗工作外,還面向社會開展和田玉、金、銀、鉑、鈀等貴金屬首飾及金屬合金首飾的驗貨、鑒定、檢驗工作以及鑽石分級及其他金屬材料、礦物成分的分析、諮詢服務工作。
2016年4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依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籌建的“國家和田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新疆)”,按要求通過了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資質認定評審,並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合格,分級評定為B級,批准國家和田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新疆)正式成立。
2016年6月24日,自治區和田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正式升格為國家和田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2016年8月28日,國內首家玉石現貨交易平台——新疆和田玉石交易中心在和田開業,同時,國家和田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揭牌。

交易情況

2011年11月,新疆和田玉信息聯盟交易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新疆岩礦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新疆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四家單位聯手創建成立了"新疆和田玉市場信息聯盟",委託中國和田玉鑒賞網發布和田玉指導價格。
2015年03月末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的標準單位價值行情參考範圍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2015年09月末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的標準單位價值行情參考範圍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2016年03月末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標準單位價格行情參考範圍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2016年07月末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標準單位價格行情參考範圍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2016年10月末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標準單位價格行情參考範圍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2017年03月末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標準單位價格行情參照範圍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2018年03月末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標準單位價值行情參考範圍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和田玉

玉石文化


綜述
中國玉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和田玉是中國玉文化的物資基石,在中國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史上書寫了燦爛輝煌的篇章。
政治文化
玉器剛剛出現之時,只是作為生產工具和原始裝飾品。隨著生產的發展,產生了貧富分化,導致了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等級觀念也隨之產生,慢慢地這種產量稀少,美麗耐久的玉器就成為統治階級專門享有的器物,並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作為政治等級制度的規範,在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就有了詳細的記載,如"六瑞"的使用規定為: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些規範是以玉器的形制和尺寸來區分的,鎮圭最大,桓圭次之,信圭再次之地位最低的男爵則用具有蒲紋的璧形玉器。秦以後,玉璽成了君權的象徵。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代。玉璽如此,玉帶也有級別規定,唐代就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帶的制度。
和田玉天雞鏈瓶
和田玉天雞鏈瓶
《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了“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挎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挎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挎十一”。可見,從原始社會末期至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為政治等級制度的重要標誌器物。
道德品質
道德賦予玉文化從產生之時,就用玉賦予了道德觀,所謂“君子比德於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對玉進行人格化。玉的道德內涵在西周初年就已產生,從那時起,發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觀,將其理念化、系統化是在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以後,儒家的用玉觀一直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深深根植於人們的頭腦中。儒家道德以其涵蓋仁、義、禮、智、信而著稱。玉道德便以其為本,象徵著倫理觀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在這當中,就有很多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來與玉有關的字,多表示美好、崇高的意思。例如,經常有人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來比喻某人高尚的情操和凜然氣節。中華民族對玉的偏愛、宣傳、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后,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歷代統治階級都加以利用。玉的道德和人格化,廣泛被民眾所接受,是玉器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文化價值
和田玉用來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還常常當作情人間表示愛慕的信物。
“籽”一般而言主要是針對植物來說,指的是植物所結的種籽,同時包含有孕育的含義,是植物生命的一個過程。“仔”主要是指動物,根據讀音來看有兩層意思:在讀作“zi”的時候,指的是幼小的意思;讀“zai”的時候泛指幼小的人或動物。把和田玉的子料稱為“仔料”、“籽料”的情況在平時比較多見,這兩個稱呼反映了和田玉子料外形圓潤、個頭小的特徵。但在仔細推敲之後,這兩種稱呼都不能準確的反映出和田玉子料的本質。
“子”字所代表的含義廣泛而全面,有“種子”、“子女”、“幼小”等意,沒有物性之分。因此,用“子”來表示和田玉卵石料,不僅能反映卵石料外形的特徵,更從成因上體現了與山料的因果關係,“子料”是由母體奮力出來的玉石,在繼承了山料質地特徵的同時,再經過河流搬運和長期沖刷等因素的結合下,成為和田玉的精華。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玉是能夠經得起歲月的考驗,不會時來時走,忽有忽無。玉的堅貞永恆,代表了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堅貞、永恆。用玉作為愛情信物,表達了人們對白頭偕老忠貞愛情的美好意願。因此玉作為信物來說是能夠充分表達情人之間的各種情感。
經濟價值
玉器的經濟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玉器作為財富的標誌,早在原始社會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中就有表現。大型的墓葬中,作為陪葬的玉器就有幾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見墓主是有權有勢、財富萬貫的首領。到奴隸社會,這種現象更加明顯,著名的安陽殷墟婦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商代貴族和方國墓葬中,葬玉更是豐富,表明大的奴隸主貴族擁有貴重的玉器。到漢代,葬玉之風更加興盛,著名的漢代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就出自於此。另外最能表明玉器的經濟價值的是商代的玉幣,用玉作成貝形幣,作為商品交換的憑證,同時也有用玉直接交換或進貢的禮品。到了明清以後,玉器商品以成為一種行業,進行買賣交易。
歷史價值
中國首套《和田玉》特種郵票正式發行
中國首套《和田玉》特種郵票正式發行
新疆和田玉文化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有專家認為:探討史前古玉玉質及玉料的來源對研究中國玉器起源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重要意義。在中國頗具影響的有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文化等,這些文化是過通玉石及其玉料來表現的,其來源是中國玉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而其中的仰韶文化透閃石玉出自新疆,齊家文化包括龍山文化的透閃石玉也來自新疆和田。學者專家長期的爭論與研究已被史料和出土玉器的佐證說明,從理論推斷和預測發展到理譏論更新和定論。
2012年8月28日發行的《和田玉》特種郵票包括4枚郵票和1枚小全張。其中第1枚郵票主圖“玉辟邪”出土於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村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現藏於咸陽博物館。這件“玉辟邪”長7厘米,高5.4厘米,和田玉質,晶瑩剔透。
養生保健
古醫書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並稱玉是人體蓄養元氣最充沛的物質。玉石不僅作為首飾、擺飾、裝飾之用,還用於養生健體。自古歷朝歷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楊貴妃含玉鎮暑,宋徽宗嗜玉成癖,玉為枕而腦聰,古代皇帝就喜歡用玉做枕頭,中國古代長壽的皇帝都久用玉枕。
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唐本草》、《神農本草》、《本草綱目》均稱和田玉可“滋陰氣、壯腎陽、除中熱、解煩懣、潤心肺、助聲喉、滋毛髮、養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