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

位於北京長安街西延長線上、白雲路的西側

首都博物館簡稱首博,位於北京長安街西延長線上、白雲路的西側,復興門外大街16號。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

2007年5月24日,首都博物館被國家人事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2020年8月28日,入選全國“敬老文明號”擬推薦單位名單。截至2015年末,首都博物館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常設展覽藏品數量為5622件,展館有地上五層、地下二層。 先後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因承接重要活動保障任務首都博物館將於2021年6月22日至7月1日閉館,7月2日正常開放。

歷史沿革


1
1
1953年,首都博物館開始籌備,館址位於國子監街孔廟內。
1981年10月,首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99年,為容納更多的藏品,以及服務更多的參觀遊客,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立項申請,並於本年得到北京市政府批准。
2001年12月,首都博物館新館正式奠基興建。
2006年5月18日,首都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
2007年5月24日,首都博物館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建築布局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用地面積24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分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北部設計了綠色文化廣場,東部設計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築物(地面以上)東西長152米、南北寬66米左右,建築高度41米。建築外形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面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的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 

場館組成


千年寶藏展
千年寶藏展位於圓形展廳六層 L廳。展覽遴選出北京古代遺存的部分佛塔文物進行展出,以期展現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獨特的佛教文化風貌,以及建築、雕塑和各種工藝等發展水平。 
古代瓷器展
古代瓷器展位於方形展廳四層E2廳。展出了北京作為都城歷史時期出土和傳世的瓷器,其中以宋遼金至明清時期北京地區遺址、墓葬、窖藏出土的瓷器。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共展出文物170件。 
古代佛像展
古代佛像展位於方形展廳四層E1廳。展示中國漢藏佛像藝術的歷史風貌,同時展示北京地區佛教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展覽分為漢傳佛像藝術和藏傳佛像藝術,共展出佛像262尊。 
古代玉器展
古代玉器展位於圓形展廳五層K廳。展覽分為三部分,展出文物181組件。展品中有大量的王公貴族墓出土的玉器,以及帶有皇帝年款及刻有御制詩文的玉器,設置了“中國古代主要玉材一覽表”、部分玉器使用示意圖,設計分為靜態展區;動態展區。 
燕地青銅展
燕地青銅展位於圓形展廳四層J廳。展覽以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的對比、西周與東周青銅器的對比,展廳中心設計了一座顯示出夯土層理的方城,象徵著房山琉璃河燕國西周都城。城牆內、外壁與展廳四壁的展櫃形成了三層同心展線。西周展品位於展廳中心,東周展品則位於展廳四壁的環形展櫃,兩周展品都依照兵器、禮樂器、雜器的順序對應擺放,實現了兩種青銅文化的對比。

館舍介紹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
為了容納更多的藏品,以及服務更多的參觀遊客。1999年,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於1999年得到北京市政府批准,2001年12月正式奠基興建。
首都博物館新館於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亮相於中華第一街——長安街西延長線上,位於西城區白雲路的西側(復興門外大街16號)。首都博物館新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新館的展覽陳列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北京特色的現代化展陳。首都博物館以其宏大的建築、豐富的展覽、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成為一座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和“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稱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並躋身於“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博物館行列。
首都博物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是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面向21世紀的大型現代化文化設施,新世紀北京市標誌性建築之一。由於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2007年5月24日,首都博物館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的稱號。

現任領導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兼首都博物館黨委書記(法人代表):郝東晨
館長:郭小凌
副館長:齊密雲
副館長:安理
副館長:黃雪寅
副館長:陳建國
副館長:楊文英

部門設置

辦公室(下設兩個二級部門:外事辦公室、檔案辦公室)
人事部(下設兩個二級部門:貫標辦公室、科研工作管理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
督查辦公室
財務部
安全保衛部
開放管理部
物業管理部
宣傳與資訊中心
數字首博管理部
文物保護修復中心
社會教育部
藏品保管部
研究與展示中心(下設四個部門:展覽一部、展覽二部、展覽三部、綜合部)
文化產業部
文物資源調查徵集部(下設兩個部門:古代文物徵集部、近現代文物徵集部)
博研所籌備處

展品陳列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在國內外舉辦了許多頗受好評的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如:《北京歷史文物陳列》、《元大都歷史陳列》、《老北京春節民俗展》、《館藏曆代陶瓷、書畫真偽辯識展》、《北京歷史文化展》等數百項。內設: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文物庫房、社會教育區、業務科研區、行政辦公區、綜合服務區和地下車庫等。新館以完善的功能,先進的設施,躋身於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博物館行列。使文物收藏、展覽、修復、研究、教育、交流融為一體。
2000年,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啟動之時,展陳大綱的編寫工作馬上開始;展覽大綱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社會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多位學術權威的指導,力求體現已得到學術界公認的最新成果。展覽設計力求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突破傳統的、枯燥的展陳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展陳技術和手法,營造不同類別的陳列氛圍,給觀眾以體驗式的參觀經歷,具備形式上的親和力、趣味性、互動性,做到雅俗共賞。
數十年來,首都博物館廣泛徵集各類文物,館藏文物已達二十五萬件,其中包括:青銅器、陶瓷、書畫、石刻、錢幣、玉器、璽印、織綉、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文具、民間工藝品等,藏品中還不乏享譽海內外的孤品與珍品。首都博物館館藏的各類文物總計8.3萬餘件,其中一級品305件。藏品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北京地區出土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商周以至遼、金、元、明、清各代。館藏珍品如京郊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銅器“堇鼎”,通高62厘米,重41.5千克,內壁有銘文4行26字,對研究北京古代歷史有重要作用。此外還有“伯矩鬲”,“碧玉版十三行”等。
首都博物館內設基本陳列、精品陳列和臨時展覽。
一。基本陳列有《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館展陳的核心,表現了恢
宏壯麗的北京文化,不斷遞升並走向輝煌的都城發展史,成為創建國內一流博物館的品牌陳列。
二。精品陳列有《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書房珍玩精品展》。這七個館藏精品展覽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對北京文化展現的補充和深化。
以上展覽共展出館藏文物5622件。
三。臨時展覽是研究與觀賞北京文化與其它地區文化、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關係的舞台。

館藏珍品


青銅器
名稱簡介圖片
三羊銅罍
商中期,通高27厘米,口徑20厘米。
1977年平谷劉家河出土。斂口,口沿外折,方唇,頸粗短,折肩,深腹,高圈足。
三羊銅罍
三羊銅罍
見簋西周早期,通高16厘米,口徑19.8厘米。首都博物館徵集。侈口,頸微束,鼓腹,兩側各置一半環形獸首耳,耳下有小鉤珥,圈足有階。口沿下兩獸首耳間各置對稱突起的獸耳,其兩側分別以獸首、兩耳為軸的鼻、額組成四組獸面紋,圈足飾一周獸面紋。腹內底鑄有銘文“見作寶尊”,4字。
見簋
見簋
人形足雙耳洗漢,通高14.5厘米,口徑27厘米。首都博物館藏。此洗為深盆形,敞口,唇微卷,下腹收斂,腹兩端各飾一獸首銜環,平底,腹下有三人形象。三人均圓目,大口,作直立狀,雙手叉腰,赤上身,僅下部著短裙,以頭肩承負洗腹。腹部飾一組凸弦紋。洗為日常盥洗用具。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期),北京昌平白浮村出土。長21厘米,戟兼有戈之勾殺、矛之刺擊兩種功能,殺傷力大增。此戟前端並非矛形,它可能是戈、刀合體,應是無實用功能的儀仗器。
戟
班簋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期-公元前9世紀中期),高22.5厘米、徑25.7厘米。班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一件蜚聲中外的器物。此簋有4個獸首環耳,以內卷象鼻為足將簋身懸起,器腹內底銘文多達198字,記述了貴族"班"追隨大貴族"毛公"東征的史實。
班簋
班簋
三犀鼎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76年),北京通州出土,高22.4厘米徑23厘米。此鼎的高附耳、細長鼎足,均為燕國銅鼎的特徵。鼎蓋上的高浮雕寫實裝飾則是典型的燕國銅器裝飾風格。
三犀鼎
三犀鼎
陶瓷器
青釉辟邪西晉(265-317),高12厘米,長16.5厘米。首都博物館藏。辟邪昂首站立,長須,垂尾,背部有管狀插口,腹部兩側刻劃有翼。四肢勁健,肌肉豐滿。釉層薄而透亮。辟邪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此辟邪最早出現於三國東吳時期。
青釉辟邪
青釉辟邪
黃釉騎馬男俑隋(581-618),通高32厘米。首都博物館藏。明器。男俑與馬俑為分別模製后再捏合一體,男俑頭戴襆頭,身著右衽窄袖圓領長袍騎於馬上,足蹬長靴,左手扶鞍橋,右手執物(已失)。馬立於長方形扁平托板上,鞍韉俱全,神態馴順。通體施黃釉,釉面有細碎開片。
黃釉騎馬男俑
黃釉騎馬男俑
青釉羽觴晉(265-420),高5厘米,口徑13.5厘米×10厘米。首都博物館藏。敞口,弧腹,平底,兩側有耳。內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底部露胎處呈火石紅色。胎體呈灰色,釉面瑩亮。羽觴又稱“耳杯”,由杯耳而得名,常用於飲酒,也有的作為食器。
青釉羽觴
青釉羽觴
佛造像
釋迦牟尼佛像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銅鍍金,高6.6厘米。這尊像為釋迦牟尼佛成道相。台座束腰處刻有銘文:"周府欲報四恩,命工鑄造佛像一樣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黃金鍍之,所以廣陳供養,崇敬如來,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釋迦牟尼佛像
釋迦牟尼佛像
韋馱菩薩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銅鍍金,高120厘米。韋馱是佛教著名護法神。其地位原來很高,為四大天王的統率,后受明朝《封神演義》影響,變成四天王的部屬。常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影壁后,面朝北方,守護主殿釋迦牟尼佛。這尊像軀體高大,頭戴戰盔,身著鎧甲,足蹬高靴,右手托金剛杵,形象威武彪悍,整體鑄造十分精細。
韋馱菩薩像
韋馱菩薩像
增長天王像元(公元1271-1368年),銅,高45.5厘米。增長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此像站姿,頭戴戰盔,身著甲胄,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一副武士裝束。頭部高昂,面部雙目圓鼓,上牙咬住下唇,下頦長髯垂胸,氣勢凜然。
增長天王像
增長天王像
玉器
青玉宴飲圖插屏清代(1644-1911),直徑21.6厘米。玉插屏是清代較為盛行的陳設品,琢制方法主要有陰線、浮雕,一般插於木座上。此件玉插屏屏心兩面紋飾均採用多層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刻出長廊、芭蕉、樹、桌、凳、人物;另一面琢刻出山水、垂柳、小船、人物,採用遠山近景法,層次分明,技法精練,拋光極好。
青玉宴飲圖插屏
青玉宴飲圖插屏
白玉童子詩文佩清代(1644-1911),長6.3厘米寬4.8厘米。佩戴玉質,細潤光亮。一面琢刻人物,周邊為花邊形細框,刻畫細膩;另一面無邊框,琢刻詩文,內容為"青雲連直上,指日近龍光"。佩上方有小孔,可系佩。
白玉童子詩文佩
白玉童子詩文佩
青玉蕃蓮紋香薰清代(1644-1911),高8.3厘米口徑14厘米。香薰為青玉質,青白色中夾有黑色小斑點,蓋上鏤雕蕃蓮花紋,器身外滿飾相互纏繞的蕃蓮花,細圈形平底足內琢刻一朵盛開的蕃蓮花,璧薄精巧,造型新奇,琢制紋飾細密剔透,呈玻璃光,是乾隆時期仿製痕都斯坦玉器中的佳品。
青玉蕃蓮紋香薰
青玉蕃蓮紋香薰
金銀器
藏文荷花金圓牌清,徑7.7厘米厚0.7厘米,北京門頭溝區西峰寺清墓出土。圓形,邊緣寬厚,中心鏨刻圖案,呈半浮雕效果。一面為荷葉與盛開的荷花,荷葉滿鋪,盛開的荷花或正面,或側面,間以莖桿穿插其間;構圖飽滿,疏密有致。運用范鑄、鏨刻等手法,圖案造型準確生動,紋路刻劃細膩順暢,既具寫實性又富裝飾性。
藏文荷花金圓牌
藏文荷花金圓牌
金盞、托明,通高4.2厘米。京右安門外萬貴墓出土徑7.8厘米底徑4.8厘米。北京右安門外萬貴墓出土。盞與盞托同出一墓,盞恰可置於托上,為一套器具。
金盞、托
金盞、托
嵌寶石桃形金杯明,高4.4厘米長6.8厘米寬5.2厘米。北京永定門外南苑萬通墓出土。杯體為剖開的半個桃子形,杯柄為桃枝與桃葉,杯中與柄部鑲嵌紅、藍寶石
嵌寶石桃形金杯
嵌寶石桃形金杯
年份藏品數量(件套)珍貴文物(件 套)
2019年124,80863,170
藏品數量(件套)
珍貴文物(件 套)

著名臨展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一個博物館的臨展往往才是決定這個博物館水平和帶給這個博物館活力的重要因素。
首都博物館在新館完成建設后,曾經多次地舉辦過優秀的臨展。以下對幾個較為重要和產生較大影響力的臨展做出簡介。
回望大明——走近萬曆朝2011年8月9日至2012年4月15日在首都博物館在首都博物館地上一層B展廳展出。本展覽以明代北京地區出土的文物為主要支撐,彙集了首都博物館與十三陵特區明代萬曆朝文物的精華,以萬曆朝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社會生活等為切入。該展覽最終在2013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在山東濟南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11年十大文物精品展”第一名。
早期中國——中華文明起源2009年9月26日至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館一層B展廳展出。本展覽是在時任國務委員的劉延東同志的指示下,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一國家重大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展。
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2008年7月29日至10月7日在首都博物館西區一層展出。本展覽是在08年北京奧運會,同時國家博物館改造修繕這一特殊的背景下,由國家文物局、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遼寧省人民政府、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山東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雲南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陝西省人民政府、甘肅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該展覽幾乎彙集了全國所有省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級的文物。是一次“空前絕後”的展覽。
盧浮宮珍藏展——古典希臘藝術2007年8月12日至11月9日在首都博物館展出。這次展覽是盧浮宮館藏藝術品首次來北京展出,也是盧浮宮在中國規模最大的展覽。展覽集中了盧浮宮古希臘分館130件藏品,規模之大、展品之多、質量之高,為盧浮宮歷次外借展覽所罕見。

文化建築

如果說博物館是因聚集了諸多古文物,而成為核心的文化建築,大劇院作為演藝文化展示的最高殿堂,其在文化建築界的地位只會比博物館更高。在我國迎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文化建築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諸如博物館、大劇院等高精端文化建築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建設了起來。
在博物館的層面上行,故宮博物館依託故宮成為了世界知名、且獨具特色的文化建築。而近年來在劇院建設層面上我國也有著長足的進步,前不久廣州大劇院便被評為了“世界十大劇院”,而作為廣州大劇院的建設者,中孚泰文化集團,素來也有著“大劇院建設專家與領導者”的美譽。其在建築聲學方面的造詣之高,使其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聲學裝飾工程開創者”。近年來中孚泰建設的高精端劇院的聲學效果均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近年來中孚泰的表現為文化建築界豎起了一桿大旗,積極帶動了我國文化建築行業的發展。

研究成果


專業期刊

《收藏家》雜誌創刊於1993年,曾榮獲首屆“國家期刊獎”,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第二屆“全國百種社科期刊獎”。先後發表了《北方文物》、《北京文博》、《故宮博物院院刊》、《考古》、《考古學報》、《考古與文物》、《文物》、《文物天地》、《中國博物館》、《華夏考古》、《文博》、《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中原文物》等期刊。

出版專著

《盛世風華——大清康熙御窯瓷》該書是首都博物館2015年同名展覽的的配套圖書,是一本以康熙一朝御窯及民窯瓷器為主要研究及展示對象的專業書籍,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00件瓷器展現了清朝康熙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御用瓷器及同時期民窯瓷器的風采。
《首都博物館藏清代契約文書》(全八冊)該書是清史編纂工程項目之一,收錄了首都博物館所藏的清代契約文書4000餘件套,以影印的方式進行出版,編年範圍自1684年至1911年,內容集中於土地買賣、租賃、贈與等經濟活動,內含農耕文明晚期京畿及我國部分省區社會經濟關係的可靠信息,絕大多數系第一次公諸於世,對重構清代社會經濟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該書是《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的配套圖錄,書中以中國古代社會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在京津冀地區的衝突與融合為出發點,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進程為主線,展現京津冀地區的歷史淵源。

所獲榮譽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1992年4月,首博被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4年10月,首都博物館被評為“北京市先進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5年12月,首都博物館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教基地”。
2000年12月,“古都文化展”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9年度陳列展覽精品提名獎”。
2004年17月,首都博物館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二OO三年度首都文明單位”。
2006年6月,首都博物館黨委被北京市委宣傳部評為“宣傳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7年6月,首都博物館被評為“2007年度首都文明單位標兵”。
2008年12月,首都博物館被評為“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北京市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先進示範點”、“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優秀組織單位”、“《高精度三維文物影像——物華天寶》榮獲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電子獎”。
2009年10月,首都博物館被被北京市旅遊局評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華誕 ——安全保障先進單位”。
2010年1月,首都博物館被市旅遊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評為第十三屆“首都旅遊紫禁杯先進集體”。
2011年12月,首都博物館榮獲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12年12月,首都博物館被中共北京市市委宣傳部評為“北京市宣傳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單位”。
2013年3月,首都博物館被評為“第十一屆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單位”、“2012年度西城區文明單位”。
2013年4月,首都博物館開放管理部獲“北京市工人先鋒號”稱號。
2020年8月28日,入選全國“敬老文明號”擬推薦單位名單。

機構設置


辦公室下設兩個二級部門:外事辦公室、檔案辦公室,人事部下設兩個二級部門:貫標辦公室、科研工作管理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督查辦公室,財務部,安全保衛部,開放管理部,物業管理部,宣傳與資訊中心,數字首博管理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社會教育部,藏品保管部,研究與展示中心下設四個部門:展覽一部、展覽二部、展覽三部、綜合部,文化產業部,文物資源調查徵集部下設兩個部門:古代文物徵集部、近現代文物徵集部,博研所籌備處。

場館特色


智能化

展廳安裝智能化控制溫濕度的空調系統,保證展廳內觀眾活動的空間是舒適的溫濕度,而展櫃內保持利於文物保護的溫濕度;在文物庫房則是根據不同材質的文物庫區提供不同的溫濕度。館內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含停車庫管理和燈光照明控制)、消防監控與自動滅火系統(含應急廣播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音響燈光聯動控制系統,全面實現智能化;其中自動滅火還針對文物易損怕水的特性做出特殊設計。

多媒體展示

在展陳中,廣泛使用多媒體展示手段,如多幕投影(在國際博物館領域首次使用)、幻影成像、數字電影,強化展陳效果,深化實物展品信息的傳達,完全打破了以往歷史文物類展陳教科書式的乏味與單調。

環保節能

採用蒙皮式非晶體柔性太陽能發電板,是國內第一家採用太陽能電源的博物館和文化場館。館內還採用節能燈具、膠體電池EPS應急電源;館內裝飾材料和展櫃等展覽用品均為符合國家標準的綠色環保產品。

文物修復

引進成套先進的文物保護和修復設備,利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提高文物保護與修復水平,使首都博物館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

重要活動


2015年4月23日,首博舉辦“北京歷史文化、考古”系列講座。
2015年2月11日,首博大講堂舉辦《文物與文學》講座。
2015年1月29日,首博大講堂成功舉辦《楚漆藝及其審美文化》講座。
2012年11月3日,舉辦“英國的博物館和中國的收藏”講座。
2010年3月22日,首博舉辦“中國清代外銷瓷展”專題講座。
2010年6月02日,首都博物館副館長高凱軍講《中華民族概說》。
2010年4月13日,首都博物館舉辦“博物館大講堂”系列講座。
2020年3月18日,首都博物館發布倡議,面向全社會廣泛徵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類物證資料。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6號。

開館時間

周二至周日10:00-16:00(15:00停止進入),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

地鐵:乘坐1號線木樨地站向東500米。
公交線路:26、45、80、114、308、840、843、844、937、特19路白雲路站下車,向北100米;
乘坐1、52、99路工會大樓站下車,向西200米。

臨時關閉


2021年6月18日消息,因承接重要活動保障任務,首都博物館將於6月22日至7月1日閉館,7月2日正常開放。

舉辦活動


2021年5月17日至18日,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首都博物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