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

茶船

“茶船”,又名“茶托”或“盞托”,亦稱茶托子、茶拓子。古代漢族民間流行的一種置茶盞的承盤。始於南朝。其用途以承茶盞防燙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清代寂園叟《陶雅》中提到:“盞托,謂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盞則托作圓形而不空其中。宋窯則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可見船形茶托出現於明代。在茶具這個龐大的家族中,茶船雖處於從屬地位,卻不可或缺。此外,黃河故道還有茶船畫舫。使遊客一面觀賞黃河故道兩岸風光,一面品相片,吃茶點、茶食,享受小曲與戲曲精彩片段。相關經典名句:“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起源與發展


茶船
茶船
茶船始於南朝。唐代逐漸增多,由盞托演變而來,據李匡義《資暇錄》卷下記載:“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寧之女以茶盅無襯,病其燙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傾,乃以臘環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蠟,進於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於賓親,人人為便,用於代。是后,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狀焉。”李匡義認為盞托最早出現於唐代,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喝茶時防止手指被燙而設計的。不過據
瓷茶船
瓷茶船
考古材料證實盞托的出現應早於唐代,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的青瓷耳杯托盤。浙江是青瓷的故鄉,大約東漢晚期,成熟的青瓷已在上虞小仙壇一帶生產。耳杯系酒具之一,又稱為羽觴,因橢圓形杯體兩側裝飾有兩橫耳,後人稱之為耳杯。從考古發掘材料來看,東漢既有帶單耳杯的青瓷托盤,亦有帶雙耳杯的托盤,有的出土耳杯中還帶有小勺,以備勺酒之用。到了漢代,記載飲茶的史料漸多,特別是在西南一帶的四川,當時文人雅士留下不少描寫飲茶的文字記載。到了兩晉南北朝,茶飲流布更廣,茶已在上層貴族之間流行。作為典型茶具的盞托這時已出現,以考古發掘實物為例:湖南長沙沙子塘東晉墓里就出土了青瓷盞托;1975年江西省吉安縣考古發掘了南朝齊永明十一年(493年)紀年墓,其中就有青瓷盞托,這些紀年墓出土的青瓷盞托更好地說明飲茶在當時的盛行。

別名

茶海又名茶盅、公道杯、母杯,因地域習慣不同,而稱呼各異,用處卻是統一的: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就可倒入茶海勻茶,平均分給客人。它的主要作用還在於公道,使每杯茶的濃度厚薄一致,無有偏私,不管是高官顯貴還是布衣百姓,在同一盞茶海前,地位都是平等的,杜牧詩言:“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現在看來,不止如此,飲茶亦然。

公道杯

清道光 青花紅龍茶船
清道光 青花紅龍茶船
綜觀歷代茶著乃至民國文人茶記,都不曾有記有公道杯,顯然是后出的,至於“后”至何時,尚未找到文章考據,臆測最早不過20世紀70年代,誕於南中國。肇始者雖不可考,但一定是熟悉工夫茶泡法的茶人或業者,觸類旁通假集體智慧而成。同傳統泡法相比,公道杯顯然是公平的分茶器,潮州工夫茶在“灑茶”時,把壺口對準杯口,循環往複地將茶汁均勻地灑入各杯,稱“關公巡城”,灑茶後期,須餘瀝盡出,於是便來個“韓信點兵”,“巡”與“點”都是對中和均勻的追求,沒有厚此薄彼,不分貴賤尊卑,反映出良好的願望,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練掌握“巡”與“點”的,此有速度的要求、腕力的沉穩、斷水果斷、目光的快捷、分茶的均勻,要想作到行雲流水確實不易,尤於初學者,多半要碰杯跌盞,搞得一桌湯水淋漓,彷彿開了水戰,成了醉巡城,亂點兵。求飄灑快捷者多肘舉而虛浮,求穩健者多臂硬而滯澀,外行看不出,內行多緘口。用壺直接分茶尚好些,如果直接用蓋甌,不在台下練個十數遍,是絕不能貿然獻技的,不消說燙了自己的手,如果失手扔了人家的青花蓋碗,更是風雅未遂。茶海之用,正好彌補了這份尷尬,無論用壺或蓋甌均可將茶湯倒入,而後從容分茶,兼茶海壁厚或帶把手,分茶時也不易被燙著。

介紹

茶船和茶盤。茶船形狀有盤形、碗形,茶壺置於其中,盛熱水時供暖壺燙杯之用,又可用於養壺。茶盤則是托茶壺茶杯之用。常用的是兩者合一的茶盤,即有孔隙的茶盤置於茶船之上。這種茶盤的產生,是因為烏龍茶的沖泡過程較複雜,從開始的燙杯熱壺,以及後來每次沖泡均需熱水淋壺,雙層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層,不致弄髒檯面。茶盤的質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

畫舫


玩船人家

20世紀20至30年代,我市黃河故道出現了玩船人家。他們棹船於小北門、壩子街、積水壩三個碼頭之間,使遊客一面觀賞黃河故道兩岸風光,一面品相片,吃茶點、茶食,享受小曲與戲曲精彩片段。
據我市名畫家宋德安回憶,黃河故道的水上人家,主要接待來自蘇、魯、豫、皖、冀的商客。他們所棹木船以青花布幔為飾,可坐2至4人,人稱之為“茶船畫舫”。

娛樂活動

當時,我市黃河故道上的三個碼頭,以積水壩、壩子街規模較大,小北門次之,尚有一處可避風的二壩窩。積水壩所接待的大多是江南、揚州布商、木商、茶商、乾貨、調料、水果商等。小北門所接待的大多是豫、魯、冀方面的商客。他們給徐州帶來土產雜貨,五穀雜糧,民謠粗瓷、年畫、小孩玩具、陶哨等商品。最繁榮的要算壩子街碼頭,環行大壩聚集五省商客,貨物山積,桅杆如林。商客趁卸貨,再裝貨期間,在徐州可作幾天停留,遊覽徐州名勝古迹,品嘗馬市街沱湯,席行巷腕子湯,購買徐州角蜜、三刀、條酥等“八大金剛”糕點。其餘就是乘船畫舫觀光遊覽黃河故道的夜景和聽賞民間小曲了。
然而,玩船人家招攬生意方法或由茶館、碼頭、飯館熟人介紹,或自攬生意。船家同昌茶莊的香片,取倒馬井、玉隍廟井水;下街南門口茶干、干丸子、茶葉雞蛋、蝴蝶饊子、烙饃菜合、小籠蒸包、五香花生米、五香面蠶豆等茶點、茶食,以便供給遊客進食。
每當遊客小酌高興時,茶船主人極力推薦黃河元寶魚(大青蝦),茶船迅速靠岸,向摸蝦人打個招呼。摸蝦人腰系小蒲包,鑽入水中,只需一袋煙功夫,便可捕得半公斤多大蝦,交給茶船主人以鹽水烹制下酒。遊客對徐州捕蝦人的絕技無不讚歎。
娛樂方面,主人根據遊客需求,分別通過茶館、客棧、妓院請來河南梆子、墜子、直隸梆子、淮北花鼓、淮揚文戲、拉魂腔和丁丁腔等旦角演員登舟賣藝。那時的河南梆子用四大板,二門腔(假嗓)唱二二三格律七字句;河南墜子一板三眼,將節奏拉長;淮北花鼓有宿州調、口子調、配平板、寒板而唱;拉魂腔唱慢板、二行板、緊板、以“嗯哎嗨呦,吶哈依”托腔,把聽者“魂魄勾走”。
江南人愛聽揚州文戲和徐州丁丁腔,茶船主人就請來揚州妓女和徐州利國、歷灣、寄堡民間藝人演唱。徐州丁丁腔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清逸纏綿,聽者如痴如醉。揚州文戲包括道情春戲,南方歌劇,霓裳歌曲,博得江南商客的喝彩。每唱道:“揚州女兒忒風流,每到花朝鎮日游。手弄團扇不折面,生來那慣見人羞”時,商客與江南船主便高興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