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鎮

汕頭市

汕頭市東山鎮地處閩粵交界、饒平縣中部山區,與福建省詔安縣接壤,與建饒鎮、湯溪鎮、浮山鎮、漁村鎮毗鄰,距縣城36公里,總面積72平方公里,人口19128人,轄10個村委會,擁有山地面積近10萬畝,耕地面積7800畝。東山鎮屬於文化文物古鎮,歷史文化遺址甚多,如人龍舞發源地的康王廟、東山圩老街、原雷東縣黨校禮堂、法帝炮樓、東海書院等。

歷史發展


東山鎮
東山鎮
東山鎮屬於歷史文化古鎮。海島上的東山圩(現東山鎮),宋朝紹興時曾是椹川(原遂溪縣舊稱)巡檢司舊址;明洪武和正統年間,曾在東山圩建築城池,設置椹川巡檢司;清雍正年間,將雷州守備合併移置於東山圩,改名為東山水師營。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11月16日),簽訂了《廣州灣租界條約》,法帝強行租借廣州灣(包括原為吳川縣轄地的麻斜、坡頭、特呈島、南三島和原為遂溪縣轄地的海頭、赤坎、東頭山島、東海島)。1943年3東山鎮屬於歷史文化古鎮。海島上的東山圩(現東山鎮),宋朝紹興時曾是椹川(原遂溪縣舊稱)巡檢司舊址;明洪武和正統年間,曾在東山圩建築城池,設置椹川巡檢司;清雍正年間,將雷州守備合併移置於東山圩,改名為東山水師營。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11月16日),簽訂了《廣州灣租界條約》,法帝強行租借廣州灣(包括原為吳川縣轄地的麻斜、坡頭、特呈島、南三島和原為遂溪縣轄地的海頭、赤坎、東頭山島、東海島)。1943年3月,日本侵佔廣州灣;1945年9月21日,駐雷州半島地區的日方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同時從日軍手中接收廣州灣,被異國統治前後47年的神聖領土,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1952年1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報中南軍政委員會轉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將東海、硇洲兩區從湛江市郊區劃出,設置雷東縣,隸屬粵西行政公署領導,縣址設在東海島的東山圩(現東山鎮政府所在地)。
1953年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吳川縣第九區的南三島劃歸雷東縣管轄;1954年1月,又將西營區(現霞山區)的特呈島劃歸雷東縣管轄。1958年9月15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雷東縣,並將雷東縣併入湛江市郊區管轄,10月14日正式合署辦公。1992年7月1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1992年8月13日,湛江市人民政府決定成立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管委會籌委會,東山鎮是東海島試驗區管委會所在地。
1945年9月21日,駐雷州半島地區的日方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同時從日軍手中接收廣州灣,被異國統治前後47年的神聖領土,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1952年1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報中南軍政委員會轉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將東海、硇洲兩區從湛江市郊區劃出,設置雷東縣,隸屬粵西行政公署領導,縣址設在東海島的東山圩(現東山鎮政府所在地)。
1953年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吳川縣第九區的南三島劃歸雷東縣管轄;1954年1月,又將西營區(現霞山區)的特呈島劃歸雷東縣管轄。1958年9月15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雷東縣,並將雷東縣併入湛江市郊區管轄,10月14日正式合署辦公。1992年7月1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1992年8月13日,湛江市人民政府決定成立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管委會籌委會,東山鎮是東海島試驗區管委會所在地。

農業資源


東山鎮
東山鎮
東山鎮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鎮,盛產茶葉、青梅橄欖、荔枝、龍眼、赤皮梨等農產品,其中茶葉年產量近500噸,水果年產量近4000噸。竹藝加工業是東山鎮傳統的特色產業,全鎮有80%的農戶生產竹製品,水美竹器工藝廠生產的竹制工藝品(近百個花色品種),遠銷東南亞等地,享有盛譽。
日前,東山鎮舉辦茶葉生產培訓班,邀請縣茶葉界的有關專家為當地茶農傳授茶葉生產加工技術。縣人大副主任余伯鈞、東山鎮委書記陳耀亮以及縣農業局、縣科協等單位的領導出席了開班儀式。
培訓班上,縣茶葉協會副會長劉福益、高級農藝師陳漢林分別向當地茶農介紹了茶園的管理和茶葉栽培、加工、製作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並向大家講述了當前茶葉的市場形勢和發展前景。專家們理論聯繫實際,深入淺出的講解,使茶農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
據了解,東山鎮現有茶園面積近4000畝,該鎮的潮州益興茶葉實業有限公司饒平茶葉加工廠是目前我縣唯一一家取得QS認證的茶葉加工企業。東山鎮提出要發揮潮州益興茶葉實業有限公司饒平茶葉加工的龍頭帶動作用,以水美科技茶園為依託,通過舉辦各類培訓和加強技術指導,扶持茶農對殘次茶進行改良,發展優質茶,提高茶葉種植技術,製作工藝和產品檔次,促使東山的茶葉生產走向產業化,集約化,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水產資源


東山鎮
東山鎮
山地資源豐富是東山最大的發展潛力,目前已開發山地面積僅佔總面積的15%左右,全鎮仍有近85%的山地可供開發。同時,本鎮水資源豐富,適合開發高效的淡水養殖業,尤其適合鰻魚、牛蛙等高值品種的養殖,現在東山各級政府正在加大對水產養殖業的投入,通過豐富養殖手段以及養殖技術,以實現東山鎮經濟的立體式發展。現在東山鎮的農民也已經意識到傳統的養殖業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形式的需要,農民正在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新形式的養殖方式,通過改變養殖方式,擴大養殖規模,引進新的養殖思想,以及接受新的養殖手段來合理的改善目前的養殖現狀,以此來推動養殖業的發展,農民對此也是信心十足,相信在不久就能看到一個全新的養殖模式,而次模式也一定能給農民帶來不錯的收益。現在政府正在積極尋求新的水產養殖突破口,盡量縮短水產養殖產業鏈,真正實現水產養殖科學化。

特色產業


東山鎮
東山鎮
東山鎮水美村是距離東山鎮區約8公里遠的偏僻山村,素有十大中國竹子之鄉的稱號,有近1000戶人家,4000多人,竹器加工是這裡村民多年的傳統手工藝,有400多年歷史。過去不少村民以賣原竹為主,加工竹器還是小打小鬧生產。但現在不同了,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東山鎮水美村的村幹部看到附近鄉鎮搞竹器加工能賺錢,便集體出資辦起全村第一家竹藝廠。到了90年代,村裡不少能人看到了這種投資小、見效快、風險小、又能解決閑散勞力的家庭工廠,真是一條很好的致富門路。於是,接連辦起6家竹器加工廠。經過一番發展,東山水美村已逐步形成了竹筷、竹籤、竹傢具為主的生活用品系列,以花籃、芒籃、藤籃、藤圈、木籃為主的工藝品系列的毛竹、藤產品加工新格局。由於產品質量好、檔次高、樣式新,生產的竹製品一投放市場,就得到用戶青睞,來自潮州、汕頭以及福建等地的企業都發訂單訂貨。其中不少類型的竹藤製品還漂洋過海,遠銷韓國、日本、法國、新加坡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竹器加工的興起不僅為水美村解決了幾百名剩餘勞力就業,而且給農民帶來良好的收益。目前,當地農民利用農閑時間,在自己家裡用竹片編竹籃、藤圈,然後賣到竹器加工廠或營銷企業。“家家不冒煙,戶戶是工廠”也是水美村村民加工竹器的真實寫照。

文化藝術


“人龍舞”是湛江市郊東海島(粵方言區)一帶流行的民間舞蹈,起源於明末清初,盛行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一種大型的廣場藝術。過去每逢農曆中秋,或年晚豐收時節,當地人都要在街道或廣場上表演“人龍舞”,每次表演都要持續三個晚上。“人龍舞”是我國龍舞的一種,但它全部由人組成,龍首、龍身、龍尾都用人體接架組合。龍頭由一個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負三個小孩,分別代表龍舌、龍眼、龍角;龍身由大人支撐著仰卧的孩童,一節一節地連接起來;龍尾也是大人肩扛著一個小孩,雙腳叉開,以示龍尾。表演者頭扎黃、紅兩色頭巾,身穿短胯龍衣,臂、腿都扎著綁帶,顯得堅實有力。這種“人龍舞”一般長十來米,由五、六十人組成,也有長數十米,由百餘人甚至數百人組成的。耍舞時輕便靈活,動作粗獷而又威武逼真,猶如生龍活現,時而左盤右旋,時而騰舞戲珠,時而擺尾搖頭,操作自如。近年來,當地藝人還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姿、樂曲、節奏進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雲’、“龍捲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被譽為“東海一絕”。2007年2月15日,廣東省湛江市東山鎮東山圩村的人龍舞者盛裝在村中的康皇廟前歡舞,慶祝人龍舞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進展順利,首批入選的推薦項目共有501項,廣東湛江人龍舞名列其中。起源於明末清初的人龍舞是湛江市郊東海島一帶流行的民間舞蹈。經過挖掘、整理、保護,人龍舞如今又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相信這種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一定會在東山鎮人們的演繹下讓更多的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