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中學
1935年建於陝西的公立中學
漢陰中學,創辦於1935年,是一所公立高中,市級重點中學。學校佔地面積191畝,總建築面積達50038平方米。學校有76個教學班,4488名學生,教職工315人。
新校址概況
校內有教學樓三棟,教室81間5000平方米,可容納5000名學生。實驗樓5479平方米,內設12個理化生實驗室和4個儀器室,儀器配備並未達到國家I類標準。學校建有先進的數字化校園網,設有4個64座的微機室和兩個可容納576人的多媒體電教室,以及音樂、美術教室等。綜合樓2456平方米,內設行政、各處、室、組辦公室、圖書閱覽室,學校有圖書20000餘冊,電子圖書10萬冊,每年征訂各種報刊雜誌150餘種,為教學科研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校內有200米跑道及各種齊備的體育運動設施,基本滿足了學生的活動課要求。面積達2625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即將竣工,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優越的環境。
學校在幾十年的艱苦奮鬥中,獲得了諸多榮譽。於1987年被安康市教育局命名為“文明校園”。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命名為“軍民共建先進單位”。2000年5月該校團委被團省委命名為“陝西省五四紅旗團委”,2003年被安康教育局命名為市級重點中學,連續三年受到中共安康市委、市政府表彰,先後數十次受到市縣各部門的表彰獎勵。
漢陰中學老大門
一九三五年八月,縣長張一之於城內成立漢陰縣初級中學。開始校址設在新街北端觀音堂,首屆有學生二十餘人。縣中成立的同年秋,學生參加了在城外西河壩召開的漢陰縣首屆體育運動會。縣中開辦初期,由王銘三、吳紹先、劉重民等先後任校長,老師多系兼職,有胡書竹、司季辰、劉季高、俞建亭、李藹如等。同年十二月縣中遷至馬道巷馬王廟,改為簡易師範學校。
一九三八年七月,由中央教育部組織的戰地教師第六服務團到安康。分團到漢陰,協助地方興辦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校長蘭森,教導主任宋兆庠,教師多系山西人。當時漢陰中學面向省同內招生,報考學生雲集,除安康專區各縣學生外,還有涇陽、鎮安的學生來此上學,每年畢業生考入安師、安中及外地中等學校的不少,當時旅外學生近百人。
一九四一年上半年,有二十七名學生從中學畢業,給母校鐫刻巨匾留念,縣長玉壽如投親筆書寫“共荷陶成”四宇,下鐫畢業生姓名。同年服務團奉調離縣。縣中即由地方接辦,公推漢陰縣陳兆樞為校長,教導主任王立權,教師有劉性田等,經呈報省教育廳正式立案。並參加安康專區教育研究會。一九四四年,中央教育部頒發《中等學校學生訓育標準》,其德目為“忠勇、孝順、仁愛、信義、和平、禮節、服從、勤儉、整潔、助人、學問、有恆”,據此給學生打操行,分為“優、良、中、可、劣”。
一九四三年秋,張又新接任校長,由於學校人數增多,商承縣府修簡易教學樓“明月樓”一座(兩層土磚木結構)。並充實圖書、桌凳等設備。
一九四四年三月,日寇侵華,國難深重,為反擊侵略者,還我河山,縣中學生及社會愛國青年,踴躍參軍者近百人,號稱“遠征軍”,抗日救國,跋涉萬里,寫下了不朽的一頁。
一九四五年六月,秋三四級學生即將畢業,張校長在《同學錄》的“序言”中,勖勉學生“(一)激發志氣,(二)砥礪廉隅”。是年秋,陳鍾森任校長,不僅辦初中,還為地方培養小學師資,增開簡師班,一直辦到解放前夕。
一九四六年來,縣長王肇基兼任校長,教務主任陳兆樞,訓育主任張志禮,當時縣中提出培養目標為:“培養優良校風,提高學生質量,充實校內設備,練習勞動生產”。這年夏畢業學生四十人,到外地升入高中十五人,升入師範八人,升入軍警學校等十人,升學率達百分之八十二點五。
一九四七年,國民黨中央政府發還糧食庫券,給漢陰中學撥稻穀六百市石,作為建校費用,成立建校委員會,主任委員王肇基,副主任委員胡書竹、陳兆樞、張又新。除增設教室外,同年拆除文廟舊門,新建青磚八字校門,保存至今。(2006年拆除)並粉飾“大成殿”,作為學校大禮堂。縣中為漢陰縣最高學府,學校經費,均由縣預算項下開支,要佔當時全縣教育經費的百分之二十。畢業學生能到外地升學者,縣上發給獎學金,每人每學期稻穀八斗。
一九四八年六月,駐軍旭部肖炳寅旅長,給縣中和義小捐資興學,縣中在西安中華書局訂購了《中華文庫》(第一集),共二百冊,以此“為學生之益友,為青年之良師,為教師之參考”。一九四八年秋,陳兆樞又出任校長,學生髮展到八個班(初中五個班,簡師三個班)。
一九四九年上半年縣中除老教師外,由新從西北農學院、陝西師專畢業的青年教師吳文浩、鄧宗宴、龔振鳴、吳明瀚、侯傳鈺、沈繼富、歐定民、邱曹勤等,加以補充。
漢陰中學舊校址
漢陰中學於2012年搬遷至新校址。
漢陰中學自從合併了漢陰縣其他高中,諸如:漩渦高中,蒲溪高中等之後,辦學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漢陰縣唯一的公立高中。為了滿足合併后的辦學需要,漢陰中學於2012年搬遷至新校址。漢陰中學新校址位於縣城東段,佔地面積191畝,與十天高速路月河段隔河相望。整個校區分為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公共核心區,總建築面積達50038平方米,可滿足80個教學班,4500餘名學生、300餘名教職工的學習、工作、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