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明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世明教授,男,1966年10月出生,四川省內江市人,漢族,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及清史研究所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生涯


1996年至200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知識產權、競爭法和稅法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法律系經濟法研究所、法國巴黎大學第十一大法律系、不萊梅大學法律系從事學術研究,主要著作包括《經濟法學理論演變研究》(2002,於2009年出版第二次修訂版)、《中國經濟法歷史淵源原論》(2002)、《世界學者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主編,2009)、《經濟法基礎文獻會要》(主編,2012)等,師從Wolfgang Fikentscher(費肯傑)教授並翻譯了其兩卷本《經濟法》(2009),歷時17年寫作的五卷本專著《法律、資源與時空建構:1644—1945年的中國》得到國內史學、法學、經濟學等不同領域的關注,該書強調史學的問題意識,積極探索學術思想體系的建構,其聚焦點在於探討法律規則、資源與時空建構的三角關聯。書中涉及的多個學術領域,均存在著一定的語言或專業限制因素,有的甚至被學界視為畏途。作者憑藉一己之力完成如此厚重的學術著作,受到相關專家的高度肯定。該著作被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先生認為“構成了一部具有濃郁個人特色的‘新清史’”。
主要從事邊疆民族史和法律史的研究,會英語、日語、德語、藏語,共出版專著2部,參與戴逸先生主持的國家八五社科重點項目“近代中國邊疆開發研究”,參與撰寫《清代的邊疆民族政策》、《清代邊疆開發》等著作,與成崇德教授合著《清代西藏開發研究》。1996-1999年參與國家社科九五重點項目“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與戴逸教授合著《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軍事卷》。2000-2002年承擔國家教育部博士后基金項目“中國經濟法歷史淵源研究”,出版《中國經濟法歷史淵源原論》,收入“法學精品文庫”,2000至今承擔國家教育部百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基地重大項目“清代疆域國際法研究”。
西藏學研究主要以宗教史、政治史等為主,西藏經濟史由於資料的匱乏而往往使人們知難而退,一位外國學者說,西藏經濟史研究是藏學研究中最薄弱的領域,文章寥寥無幾,更不用說專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現中國邊疆學方面的頭號權威馬大正研究員於2000年在文章中對張世明同志繼其導師馬汝珩教授之後將清代邊疆民族政策研究推給予高度讚賞。《清代西藏開發研究》,是目前國內唯一西藏經濟史專著,由於其研究難度過大而國內無人論列,其成果“清代西藏社會結構”被社科基金國家項目《拉薩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以註明出處的方式全部引用。《清代邊疆開發》於2001年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科研優秀成果獎。
1996年—1999年,參與國家社會基金“八五”重點項目“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與我國史學界泰斗戴逸教授合著的《十八世紀中國與世界·軍事卷》。《十八世紀中國與世界》被國際十八世紀研究會主席約翰·施洛巴赫(JochenSchlobach)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在該書中,本人闡明了入關后八旗軍政分離這一當代人所未發現的嬗變,釐清了長期以來清史學界對八旗制度的誤解;分析了鴉片戰爭后所謂“船堅炮利”的歷史原貌,矯正了許多普遍流行的似是而非的常識性認知。我國著名史學家龔書鐸、張豈之等都對《十八世紀中國與世界》予以高度評價。該書獲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科研成果優秀獎、2000年該書獲1999年中國圖書出版獎提名獎、2000年北京市社科研究成果二等獎。
在1996—2000年攻讀法學博士學位期間,本人潛心研究了大量德日英原版經典著作,完成博士論文《經濟法學理論發展研究》,利用英、德、日諸語種資料從學術史角度對國外經濟法學理論的產生與發展進行探鏡源流的研究,為國內外該領域最具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讚譽,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劉文華教授指出該項研究成果“不僅在法制史學方面突出了經濟法史的研究方向,而且也為經濟法學理論方面填補一塊僅已勾畫粗略線條的空白。整個經濟法學界應該感謝張世明同志的勞動成果。”是目前中國各大學經濟專業必讀參考書。
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后首批進站人員,《中國經濟法歷史淵源原論》即系出站報告,已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分析“中華法系”的構成,探討古代經濟法律與現代經濟法的差異,如通過雲南官治銅礦等國家干預經濟同樣以經營自由為基礎的客觀分析,糾正在走向市場經濟的今天粗暴否認中國傳統的后殖民地學術心態。

教育背景


2012年3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從事學術交流。
2012年1月1日至3月1日在德國不萊梅大學法律系擔任客座教授。
2008年2月至2008年9月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知識產權、競爭法和稅法研究所(慕尼黑)從事合作研究項目工作,導師為世界著名法學大師Wolfgang Fikentscher(費肯傑)教授。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在德國弗萊堡大學法律系經濟法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
2000年9月至2002年10月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至200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攻讀歷史學碩士。
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

榮譽獎勵


2013年,獲得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提名獎。
2013年,獲得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3年,獲得第四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工程獎。
2013年,獲得北京市法學會首屆“首都法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
2012年,獲得北京市經濟法學會二十年優秀研究成果獎。
2010年,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9年,獲得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2008年,獲得北京市第九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主編,主要撰稿人)。
2007年,十三省、市、區法學會第二十三次經濟法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獨立)。
2001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科成果優秀獎(參加者,主要撰稿人)。
2001年,被評為2001度全國十大讀書標兵(頒獎單位國家圖書館)。
2001年,獲得北京市社科研究成果二等獎(參加者,主要撰稿人)。
2001年,獲得吳玉章基金科研一等獎(參加者,主要撰稿人)。
2000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青年科研優秀成果獎(獨立)。
1997年,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校級優秀班主任。

代表性成果


2012年,《法律、資源與時空建構:1644-1945年的中國》(第一至五卷),ISBN:978-7-218-007721-5,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個人獨著,305萬字)
2012年,《經濟法基礎文獻會要》,ISBN:978-7-5118-3643-4,法律出版社(主編,60萬字)
2009年,《經濟法》第一卷、第二卷,ISBN:978-7-80219-659-9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譯著,200萬字)
2009年,《世界學者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1644-1911)》,ISBN:978-7-5036-9786-9,法律出版社出版(專著,41萬字)
2009年,《經濟法學理論發展研究》,第二次全面修訂版,ISBN:978-7-80219-587-5,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專著,42萬字)
2008年,《過失殺人、市場與道德經濟》,ISBN:978-7-80230-966-1/k·119,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譯著,28萬字)
2006年,《中國西部開發與近代化》,ISBN:7-5406-6317-0,廣東教育出版社(專著,70萬字)
2002年,《中國經濟法歷史淵源原論》,ISBN:7-80078-640-4/D·488,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專著,25萬字)
1999年,《十八世紀中國與世界·軍事卷》(與戴逸教授合著),ISBN:7-80638-380-8/k·131,遼海出版社(專著,29萬字)
1996年,《清代西藏開發研究》,ISBN:7-5402-0056-1,燕山出版社(專著,24萬字)

代表性項目


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培育項目),批准號:12XNK028
2010年,“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教外司留[2010]1561號)。
2006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特別項目《新疆歷史與現狀綜合研究》(項目編號:A2004—05)子課題“空間、法律與社會經濟資源:西方邊疆理論經典文獻的系統整理與研究”。
2006年,承擔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立項赴德國留學資助項目(立項文號:留金出[2006]3036號)。
2005年,主持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清代邊疆變遷研究》課題主持人(項目批准號:05JJD770104)。
2004年,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清代疆域歷史法律地位研究》(項目批准號:04BZS010)。
2004年,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清史纂修工程《典志·法律志》“司法志”(項目編號:200410120203004)。
2002年,參與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清代疆域形成研究》之子課題《清代疆域的國際法學研究》(項目批准號:05JJD770104)。
2000年,協助戴逸教授主持完成《中國西部開發與近代化》,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九五”重點項目(項目批准號:00BZS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