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西寺的結果 展開

西寺

山東省沂源縣西寺

西徠寺,又名聖壽寺,坐落在東里店東約五華里的院峪村東北跑馬嶺西側之松山上(松山又成閔公山),故群眾稱為西寺(跑馬嶺東側舊有一福壽寺眾稱東寺)。舊時,西寺曾建有閔子祠,后又改為閔仲祠,其歷史悠遠,古迹甚多,頗具勝名。

簡介


西寺
西寺
西寺
西寺
據沂水縣誌載:“宋元豐八年所立斷碑,其文尚存。內雲,琅琊郡邑曰沂水,有山號曰閔公,中有招提,亦謂之閔公院,自朱梁乾化(公元911年),後唐天成(公元926年)始建置……”據此可知,該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世傳為孔子弟子閔子騫避季處。為紀念閔子,曾建閔子祠,后廢圮。名正德八年(1513年)沂水知縣汪淵將其修復,仍稱閔公院到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沂水知縣李汝楫,因發現有子路(孔子弟子字仲由)讀書台,呈請將閔子、子路二賢人共同紀念。故建閔仲祠,又叫二賢祠。

規模


西寺風景
西寺風景
該處曾有大雄寶殿、羅漢堂、三官廟、文廟、禪廟、伙房數十間,解放前有僧眾五、六人,極盛時有十多人,廟地百餘畝,以供衣食。廟會為每年正月十六日,清明祭孔。屆時善男信女、文人字士前往焚香禮拜,熱鬧異常。院內原有兩棵銀杏樹,樹榦挺拔高大,雲冠巍峨,滿院覆蔭,密不見日,為幽谷古剎,增姿添彩。其中一棵於解放前殺伐支前,另一棵有六人合圍之粗,於一九七五年被砍伐。
該寺徠所在之松山,據沂水縣誌稱:“松山縣西北八十五里,即春秋浮來山,自隋以來即名松山,萬松森列,千有餘載……”松山之松,幾經砍伐,特別是一九三九年沈洪烈在東里修省府,幾乎被砍伐殆盡。現有樹木乃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栽植的。
西寺,現僅存三間文廟,三間大雄寶殿。另有一九六三年臨沂行署撥款修建的瓦房六十四間,建立工讀師範,一九六八年撤消。

沂水八景之一


昔日之西寺,山巒環抱,蜂石疊嶂,紅牆碧瓦,萬松森列,清風吹過,松濤鳴響。為沂水八景之一,名曰:“西寺松濤”。實為沂源歷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現雖冷落凋敝,但仍有許多歷史遺跡,可供人們鑒賞。
松山:即春秋時的浮來山。據左傳記載,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二十五日,莒國與魯國因爭鄆地,經紀國出面調停,在浮來會盟,史稱莒魯會盟,兩國釋怨結好。在春秋時代傳為佳話。
試劍石:在文廟西南約五十米處,傳為子路試劍處。
墨水池:又名芙蓉泉,在文廟西北約三十五米處,傳為閔子洗筆處。一九六三年該泉被修成井狀。泉水清冽,久旱不涸。
子路依棲岩:文廟北山(聖人嶺)頂上有聖人洞,傳為子路依棲之所。
曝書台:在文廟南小山頂上。用青磚鋪成月牙狀。現已坦蕩無存。
紗帽石:文廟西北一百五十米處,有一塊天然石塊,酷似一頂烏紗帽

詩篇


西寺,歷史悠久,自明代修建閔仲祠以後,更是名聞遐邇。明、清兩代的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凡經沂水者,多到此憑弔先賢,遊山玩水。留下了許多詩篇,我們來摘錄幾首。
閔仲書院
亂松深處一廬清,俎豆馨香萬古名。
試劍岩前石途跡,曬書台畔鳥無聲。
秋深對座薛蘿雨,底冷相看風月檠。
避季由來因底事,壯心猶幸有同情。
閔仲書院
浮來古迹幾千年,釋奠如今屬大賢。
石室依稀宏聖教,松明彷彿續韋編。
牧童閑唱頹垣里,野老時來破壁前。
共被春風深拜仰,誾誾學家有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