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伊斯特拉赫
奧伊斯特拉赫
前蘇聯著名的小提琴家。五歲開始學琴,先後獲得全蘇小提琴比賽一等獎、全蘇表演家比賽會優勝、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二等獎、依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會優勝、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二等獎、依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冠軍等。演齣節目幾乎包括所有古典和現代最優秀的小提琴作品。具有驚人的表現力和精深的技巧,被譽為“莫斯科的帕格尼尼”,獲得“蘇聯人民演員”稱號和斯大林、列寧獎金。1939年起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他的學生中,有現已聞名於世的小提琴家伊·奧依斯特拉赫(其子)、維·皮卡依曾、斯尼特科夫斯基等。
奧伊斯特拉赫
他的父親是個書商,業餘喜歡拉拉小提琴,彈彈曼陀林以自娛;母親是敖德薩歌劇院合唱隊隊員。在家庭的影響下,奧伊斯特拉赫從小就喜歡音樂。他聽了媽媽唱的歌劇片段,常會模仿著哼上幾句。他的音樂天份引起了以擅長教育兒童聞名的小提琴家斯托利亞爾斯基的注意。這位奧爾的弟子把他帶到自己的班上學琴,這一年奧伊斯特拉赫才滿5歲。
"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結束之後,斯托利亞爾斯基辦了一所敖德薩戲劇音樂學校。1923年,奧伊斯特拉赫考入該校,在斯托利亞爾斯基班上同時學習小提琴和中提琴。1924年他舉行了生平第一場音樂會,演奏了巴赫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考試拉的作品是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塔蒂尼《魔鬼的顫音》奏鳴曲,安東·魯賓斯坦的中提琴和鋼琴奏鳴曲。挑選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一協奏曲作為畢業彙報的曲目顯示了他的眼光和膽量,當時這部作品尚未確立穩固的地位。他十分喜歡作品中閃爍的機智。
1927年,在歡迎普羅科菲耶夫訪問敖德薩的音樂晚會上,奧伊斯特拉赫當著曲作者的面拉了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中的諧謔曲樂 章。當時身為榮譽貴賓的普羅科菲耶夫坐在最前排。"當我演奏的時候,他的臉色變得越來越陰沉。在結束的時候台下響起了一片掌聲,但他沒有參加鼓掌,而是邁著大步走上舞台,沒有注意觀眾的喧嘩和興奮,立即要求鋼琴家把座位讓給他,坐下來轉身對我說,'年輕人,你完全沒有像要求的那樣去演奏。'他開始向我表明和解釋自己音樂的特性。真是糟心透了…… "
許多年以後,當我已經成為普羅科菲耶夫的近友時,我曾經向他提起了當年敖德薩音樂會的情景。令我吃驚的是,他記得一切以至許多細枝末節--節目單的準確內容,加演的次數,和他一起在宴會上表演《醜小鴨》的奇什科,還有'不幸的年輕人'。這個人,如他表現的那樣,受到作者的如此'非難'。'您猜,這個年輕人是誰?'當知道這個人就是我以後,普羅科菲耶夫顯然感到不好意思。--'噢!您說什麼!'我立即看出,他是一位多麼 和藹可親的人啊。"
1927年夏天,奧伊斯特拉赫應邀赴基輔演奏格拉祖諾夫的小提琴協奏曲。在作者的親自指揮下,他和樂隊兩度合作演奏了這部傑作,取得輝煌的成功。格拉祖諾夫十分讚賞他的藝術處理。
1935年,他榮獲全蘇音樂演奏家比賽第一名。隨後,他開始了向國際樂壇的進軍。幾個月後,他在華沙亨利·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上榮獲第二名;1937年,他在布魯塞爾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中擊敗來自21個國家的68名選手,榮登冠軍寶座。
1928年,奧伊斯特拉赫移居莫斯科,得到莫斯特拉斯教授等音樂界著名人士的指點,藝業更上一層樓。30年代開始,他頻繁到全蘇各地巡迴演出。1937年這次比賽評委之一的蒂博寫道:"奧伊斯特拉赫的名字從今天起開始傳遍全世界。世界各國都在盼望能夠聽到他的表演。"這次比賽的勝利不僅為奧伊斯特拉赫登上國際舞台鋪平了道路,而且為他藝術風格的確立定下了方向。
這一年,奧伊斯特拉赫在布魯塞爾見到了對他的風格形成具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前輩大師。他聆聽了克萊斯勒的音樂會後,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克萊斯勒的演奏給了我永不磨滅的印象,他的非凡的才華、深刻的表演,征服了全場觀眾!"大約在 20年代末,奧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在唱片上聽到克萊斯勒,立刻在小提琴表演藝術上看到了一個新天地。他演奏了大量的各式小品,刻意模仿那位非凡的維也納人的某些獨特的演奏手法:揉指、表情滑育和嘆息似的朗誦調。但是,最重要的是,這些練習幫助他掌握了細膩的色彩變化和講述作品內容的非凡技巧。許多人能夠把大型作品拉得過得去、甚至很好,但是卻演不好小品。究其根源就在於小品的內容清楚明白,表現力若不夠就難以給聽眾一個明確的印象,聽起來像練習曲一樣。
所以,真正想攀登演奏藝術高峰的人,沒有不重視小品的,它是對表達能力的嚴峻考驗。奧伊斯特拉赫後來在大型作品中能夠表達出層次那麼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與他此時的錘鍊密切相關。另一個影響是西蓋蒂倡導的演奏非個性化傾向,要求演奏者以體現 作曲家的意圖為最高目的,反對演奏者以過於強烈的個性特點詮釋作品,它的正面效應不言而喻,但在以後的發展中,造成了技巧一概高超,音樂個性卻過於千人一面的負面效果。
1938年6月,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問世,這是奧伊斯特拉赫的表演藝術喚發大作曲家創作衝動的第一個例證。這是一部帶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旋律的抒情傑作。樂思在設計得十分精巧的結構下盡情地流淌。特別是第二樂章似乎在回望著安定、幸福的往昔歲月,一股惆悵、惋惜之情掠過作者心頭、米亞斯科夫斯基是一位被低估的做曲家、他的內心世界微妙敏感,對時代的不公正也許不像肖斯塔科維奇那樣敢於仗義執言。但他是以自己委婉的方式來暗示不公正,有老年人夕陽無限好的心態。這部作品可以選擇小提琴家費金的版本,演繹十分溫暖(唱片編號:OlympiaOCD134)。
1940年問世的哈恰圖良小提琴協奏曲,給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帶來了新的生機。這部色彩斑斕的作品是亞美尼亞民間生活的一幅長篇畫卷。奧伊斯特拉赫以柔和而又稠厚的音質濃墨重彩地再現生動逼真的生活場景。他的分句溫柔細緻,音色變化入微,技巧酣暢痛快。他的演奏是這部作品難以超越的典範。作曲家在他的激發下,指揮樂隊配合得極其興奮,把濃重的民族風味盡現眼前。
奧伊斯特拉赫在衛國戰爭期間,滿懷愛國熱忱到後方和前線慰問演出。1942年,他來到被圍困的列寧格勒舉行音樂會。戰士、工人、海員和居民都來聽他的表演。在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困苦之後,蘇聯人民這時候從音樂中得到了多麼大的安慰!在演出過程中響起了空襲警報,但是沒有人離開音樂廳,一曲奏畢,掌聲如雷。演出結束時當場宣布授予奧伊斯特拉赫國家頒發的獎狀,這時歡呼聲響徹了整個大廳,這是對藝術家勞動的最好的報酬。
1945年,戰爭結束了,奧伊斯特拉赫與戰後第一位訪問蘇聯的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合作,在莫斯科演奏了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這在當時是一件盛事,反響強烈。
1946-1947年演出季來到了,他按照小提琴協奏曲的發展順序安排了5場規模宏大的音樂會。第一場:巴赫(E大調)、貝多芬、勃拉姆斯;第二場:莫扎特(A大調)、門德爾松、埃爾加;第三場:肖松《音詩》、沃爾頓、西貝柳斯;第四場:塔涅耶夫《音樂會組曲》、格拉祖諾夫、柴科夫斯基;第五場:米亞斯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D大調)、哈恰圖良。從曲目安排上可以看出他有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所有重要的小提琴曲目統統掌握到 手的雄心。
奧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到西方演出是1945年在維也納。10年後,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美國首演。克萊斯勒、埃爾曼。弗朗塞斯卡蒂、米爾斯坦、斯皮瓦科夫斯基、斯特恩、保羅·羅伯遜、施瓦茨科普夫、皮埃爾·蒙特這些音樂界的大人物都趕來聽他的演奏。"克萊斯勒的在場使我特別激動。他聚精會神地聽我拉琴,結束時,第一個站起來向我鼓掌……這一切好像在奇妙的夢中。後來,他又把他寫的貝多芬協奏曲華彩樂段送給我。我從美國帶回來的最珍貴的東西不是這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而是克萊斯勒送給我的樂譜。"
奧伊斯特拉赫的事業蒸蒸日上。1958年他在巴黎和克路易坦指揮的法國廣播學院管弦樂團錄下了久享盛譽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唱片。這是溫暖、緩慢、舒展的演奏。奧伊斯特拉赫是個很隨和的人,從容不迫地細細品嘗貝多芬的浪漫之旅。法國樂隊以其懶洋洋的民族性格與其配合,相得益彰。這張唱片無論錄音與演奏都不如傳聞中的那麼好。貝多芬的作品,奧伊斯特拉赫與鋼琴家奧勃林合作錄製的《小提琴奏鳴曲全集》更值得聆賞。《G大調第十奏鳴曲》的開始凄涼哀婉,帶有吉普賽風味,頗合作者原意(這部作品原題獻給一位吉普賽小提琴家,后因一個女孩子,貝多芬和他鬧彆扭,就轉贈給羅德了)。《G大調第八奏鳴曲》溫暖和煦,是二位好心人在寬解你的憂愁。
奧伊斯特拉赫對俄國、尤其是蘇聯小提琴作品的解釋具有權威性。他的有聲和文字資料,是後世小提琴家們研究揣摩的榜樣。
奧伊斯特拉赫在和普羅科菲耶夫與肖斯塔科維奇的交往中,曾有許多趣事。下述的一則,不僅頗能說明兩位作曲家的性格,而且極傳奧伊斯特拉赫之憨厚神態:"我那時正在準備普羅科菲耶夫的一首作品,其中一個音究竟應該有升記號還是沒有,難於確定。我找到作曲家本人,請他解答。普羅科菲耶夫在鋼琴上彈來彈去,一下子升半音一下子還原,越彈越糊塗,最後他大聲嚷了起來:'你去問我的秘書吧!他大概清楚。'
"事情到此並未結束,有一回我遇到肖斯塔科維奇,就把這個 還沒有得到解答的問題向他提出。肖斯塔科維奇同普羅柯菲耶夫的行事風格不同,他不在琴上彈,只是認真地思索片刻,然後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斷:當然是有升記號的。'
"我不明白他判斷的依據,仍存疑惑。過了一段日子,我又一次碰到肖斯塔科維奇,於是再向他提出那同一個問題。肖斯塔科維奇已經忘記上一回的事了。他還是認真地思索片刻,然後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斷:'當然是沒有升記號的。"'
奧伊斯特拉赫的性格溫厚、持重,還常常喜歡開些善意的玩笑,他的幽默淡而有味。這些品格在他演繹的勃拉姆斯作品中反映了出來。1954年2月和德累斯頓交響樂團合作錄製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在當時曾經引起巨大的轟動。評論家哈特納克在所著《我們時代的小提琴大師》一書中讚揚這個版本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唱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給予這部作品的寬廣的幅度是別人難以想象的,他的揉指和滑音運用得如此細緻小心,給這部剛健的作品增添了許多細膩的感情色彩變化。他的曲式結構交代得十分清楚,把美和力量完美地統一在一體。這個版本對當代小提琴家如何演好這部巨著也是一個有益的啟示。他後來和克雷姆佩爾合作的唱片在力量上有些鬆懈,似乎和名氣稍小的德累斯頓交響樂團合作,他精神更放鬆,表達感情更自由。
1954年錄下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情形與此相仿。1878年,在3個月草率的婚姻破裂后,柴科夫斯基來到瑞士的日內瓦湖畔消愁散心,在這裡,他逐漸地恢復了往昔寧靜的神思。正好這時候,他以前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一個學生、小提琴家科泰克來陪伴他。科泰克拉了許多小提琴作品給他聽,有門德爾松的e小調協奏曲等,柴科夫斯基對其中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印象特別好。他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寫道;"您知道法國作曲家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嗎?它是為小提琴與樂隊協奏而寫的,由五個連續的獨立樂章組成,具有西班牙民間主題。這首作品令我十分滿意。有許多清新、明快的氣息,動人的節奏,美好而和聲處理出色的旋律。它和我所熟悉的新法國學派的其他作品有許多相似之處。拉羅就是屬於新法國學派的,他和德裡布、比才一樣,不追求深度,但注意避免陳規舊套,尋找新形式和更關心音樂的美,而不像德國人那樣遵守既定的傳統。我今天十分滿意地一連彈了它兩次。"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激起了柴科夫斯基寫作小提琴音樂的興趣,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這部協奏曲的寫作。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比他後來和奧曼迪合作的版本出色。他的感情表達 更舒展自然,琴聲出自肺腑,十分真誠感人。
部分名氣較小的作品
除了這些鼎鼎大名的傑作之外,奧伊斯特拉赫還錄下了塔涅耶夫的《音樂會組曲》和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協奏曲》這類名氣較小的作品。
《音樂會組曲》是塔涅耶夫為小提琴和樂隊寫下的推一一部作品,題獻給奧爾。作品由五個樂章組成。獨奏小提琴以一連串音階、琶音和顫音組成的輝煌狂想樂段揭開全曲,憂愁的旋律使我們聯想到19世紀的俄羅斯還是個尚未廢除農奴制的國家。第二樂章是輕巧的18世紀小步舞曲風範,帶有宮廷氣氛。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奧伊斯特拉赫發出了極其悅耳動聽的琴聲。第三樂章題名"童話",沉鬱的小提琴帶出一段溫馨的輕搖,中間以後情緒逐漸激動,在小鼓的滾奏下,小提琴帶著幾分哀怨結束這個樂章。第四樂章"主題與變奏"篇幅最大,是全曲的青華所在,一個俄羅斯風味十足的旋律馬上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它單純、表情豐富,引出性格越來越複雜的變奏。第一變奏是技巧的變化,第二變奏雄渾有力,如同農民的健步,第三變奏是精巧的圓舞曲,婀娜的秀色在雲鬢間閃動,第四變奏是急速活潑的急板,第五變奏是一首瑪祖卡舞曲,矯健有力,最後一個變奏又回到了主題,小提琴在最高音區婉轉吟唱,如同一隻夜鶯在訴說夜色之美,娓娓動聽的旋律在靜謐中消散。第五樂章採用了19世紀作曲家喜愛的義大利塔蘭泰拉舞曲形式,熱烈喧鬧的場面和高超的技巧貫串始終,給全曲一個效果輝煌的結尾。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是當前此曲惟一的版本,的確也無須它求。
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作手1939年,是優美抒情的作品。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優美的世界:前此,人們似乎沒有從這部作品中發現如此美妙的旋律,他的樂句的劃分和轉調的色彩明暗變化極其精細。作曲家分明被他的出色表現所感動,指揮樂隊伴以激情投入的協奏。這個1962年的錄音,是小提琴和樂隊之間平衡的一個好樣本。
奧伊斯特拉赫除了演奏小提琴,對指揮也有很濃厚的興趣。早在學生時代,他就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樂隊中演奏中提琴(先)和小提琴(后),體會過置身於宏大的音響中身心所受到的震撼。他有句玩笑話:"小提琴不能演奏G弦空弦音以下的音符,對我來說似乎是個恥辱。"他對渾厚、濃重的低音的愛好由此可見一斑。1962年,奧伊斯特拉赫首次作為指揮登台獻藝。他的指揮動作也像他拉琴一樣樸實自然,不過分誇張。小提琴家是這樣來描述他在指揮領域的新奇發現的:"指揮樂隊如同沿著一條美麗的河流順流而下,突然間,我們發現大海就在前面。河岸漸次退向遠方,你可以向四面八方瞭望,這時候有無限多的可能性擺在我們面前。"奧伊斯特拉赫指揮了許多蘇聯作曲家的作品,他指揮的勃拉姆斯交響曲也被認為很有特色,獲得好評。
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風格呈現出多樣和逐漸演進的特點,宏大的氣魄,巨大的音響,崇高的理想,真誠的感情,這些是他成熟期最具個性的標誌。他的人情味使許多人覺得特別親切,但也有人嫌其俗氣。他的演奏特點通過自己大量的教學工作,對蘇聯、東歐甚至全世界的小提琴學者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中間好的一面不言自明,負面的後果也不容忽視。奧伊斯特拉赫開揉指忽冷忽熱之肇端,即在同一個樂句中有些音符用揉指,有些音符不用揉指,兩者沒有中間的過度層次,也不是出於聽覺或根據音樂的內在需要來使用。這種拉法跨越國界在當今許多年輕小提琴家身上相當普遍地存在。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由於本人修養高,能夠把這點不足巧妙地掩飾過去,後繼者卻為此吃盡苦頭。
1957年秋天,奧伊斯特拉赫來中國進行訪問演出。在北京演奏了巴赫的a小調、莫扎特的A大調、貝多芬、布魯赫的g小調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還有勃拉姆斯、弗朗克和普羅科菲耶夫的幾首奏鳴曲,以及其他許多中、小型樂曲。這些演奏給中國人民帶來極大的審美享受,許多觀眾至今還能回憶起奧伊斯特拉赫當年美妙的琴聲.
由於過度勞累,奧伊斯特拉赫的健康狀況在60年代後期趨於惡化,經常住院養病。1974年10月24日,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旅行演出期間,心臟病突發而去世。整個音樂界為此感到深深的悲痛。斯特恩說:"我感到不僅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同行,而且失去了一位親兄弟。"好在他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唱片,雖然未能完美無缺地再現其神采,總可以讓我們親自領略其巨大的人格力量的感染。
作為蘇聯小提琴學派的領銜人物,他對20世紀弦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蘇聯許多優秀的小提琴作品是在他的輝煌的演奏啟迪下產生的,米亞斯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哈恰圖良都把自己的傑作題獻給他。在繁忙的演奏之餘,他還擔任大量教學任務,學生遍布天下,對培養新一代的小提琴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演奏影響所及,在今天許多人的演奏中還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