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相縣的結果 展開
- 秦置相縣
- 隋置相縣
相縣
隋置相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置相縣,屬相州,故治在今河南安陽縣城。大業三年(607年)廢入安陽縣。唐初,於安陽城西7.5公里處復置相縣。武德五年廢入安陽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於安陽城西部始置相縣,屬相州,治所在安陽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魏郡復改相州,並於安陽城西復置相縣,移治安陽城西十五里。
唐武德五年(622年),相縣廢入安陽縣。
北宋,唐代相縣故城稱為相縣固村,屬安陽縣邵村管(今安陽市殷都區梁邵村一帶)。
金、元以後,相縣固村廢,相縣故城具體位置無考。
據現有文獻資料,可考相縣治所有三:
一、在安陽城內
民國十九年,在今安陽西北小屯北殷墟故址發掘出土《隋處士卜仁墓誌銘》,該墓誌記載墓主卜仁葬於相縣西北7里,則東南7里之方位正好為當時的安陽城。據此,隋代相縣治所在安陽城。
二、在城西十五里
明嘉靖《彰德府志》載相縣故城云:相縣故城在縣西十五里。卷八還載有宋代邵村管統村12:邵村、東流寺、西流寺、梁村、蓋村、相縣固、東王裕、西王裕、園頭、小孫平、大孫平。這片村莊處於今安陽城西十多里處,目前除相縣固外,基本都能找到位置。此相縣固當為相縣故城之意。從這片村莊與安陽市區的方位距離來看,與《彰德府志》記載的相縣治所相符。相縣固當為唐初所置的相縣治所,具體地點有待考古發掘。
三、城西北五里,洹水南岸
又云:安陽縣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河亶甲城有冢一區,世傳河亶甲所葬之所也。父老雲“宋元豐二年夏霖雨,安陽河漲,水嚙冢破,野人探其中,得古銅器,質文完好,略不少蝕,眾恐觸官法,不敢全貨於市,因擊破以鬻之,復塞其冢以滅跡。自是,銅器不復出矣。”
此乃為傳說,與《隋卜仁墓誌銘》恰相矛盾,有待進一步查閱文獻和發掘實物佐證。
清《大清一統志》以及民國《安陽縣誌》均沿襲此說。
綜上所述,隋相縣治所當在今安陽市城區,唐初相縣治所當在市區西7.5公里處。
(錄自安陽地名專家組成員、原安陽縣文化局副局長,安陽縣地名辦公室主任許作民所著《安陽古今地名考》,略有增刪)
《隋書》
卷三十
魏郡
安陽(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鄴,開皇初郡廢,十年復,名安陽,分置相縣,鄴還復舊。大業初廢相入焉,置魏郡有韓陵山。)
《舊唐書》
志第十九 地理二
河北道四
相州 漢魏郡也。後魏道武改為相州,隋為魏郡。武德元年,置相州總官府,領安陽、鄴、林慮、零泉、相、臨漳、洹水、堯城八縣。二年,割林慮置岩州。四年,廢總管府,仍省零泉縣。五年,廢岩州,以林慮來屬,仍省相縣。
《新唐書》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河北道
相州鄴郡,望。本魏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紗、絹、隔布、鳳翮席、花口瓢、知母、胡粉。戶十萬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萬一百九十六。縣六:有昭義軍,大曆元年置。安陽,緊。武德四年省零泉縣,五年省 相縣入焉。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陽水東流溉田,入廣潤陂,咸亨三年開。
《彰德府志》
(明)崔銑
卷一 地理志
相縣故城,在縣西十五里,隋開皇十年安陽縣治也,唐武德中廢。西南又有零泉縣故城。
卷八 雜誌
宋代《志書》所載村名
安陽縣
邵村管統村十二:邵村、東流寺、西流寺、梁村、蓋村、相縣固、東王裕、西王裕、園頭、小孫平、大孫平
《讀史方輿紀要》
卷四十九
◎河南四
彰德府
安陽縣
相城在府西。《帝王世紀》:河亶甲居相。今城西北五里洹水南岸有河亶甲城,一名畿城,即相城矣。隋開皇十年,分安陽置相縣。大業初,復廢。唐初仍置相縣。武德五年廢。《志》云:相城在府西十五里。又有殷太甲舊都,在故鄴城西南。
安陽縣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河亶甲城有冢一區,世傳河亶甲所葬之所也。父老雲“宋元豐二年夏霖雨,安陽河漲,水嚙冢破,野人探其中,得古銅器,質文完好,略不少蝕,眾恐觸官法,不敢全貨於市,因擊破以鬻之,復塞其冢以滅跡。自是,銅器不復出矣。”
黃堆冢。在河亶甲西南。世傳,乃河亶甲后之冢也。
《大清一統志》
卷一百五十六
彰德府
安陽縣
古迹
相縣故城在安陽縣西。《書》序:河亶甲居相,《帝王世紀》:亶甲城在安陽縣西北五里洹水南岸。《隋書·地理志》:安陽,開皇十年分置相縣,大業初廢相入焉。《舊唐書·地理志》:相州,武徳元年領相縣,五年仍省相縣。《府志》:相縣故城在府西十五里。
《安陽縣誌》
民國《安陽縣誌》
卷十三
古迹
相城,一名河亶甲城。《地理通釋》引《類要》:安陽本殷墟,所謂北冢,河亶甲城在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方輿紀要》:相城在府西。《帝王世紀》:河亶甲居相,今城西北五里,洹水南岸,有河亶甲城,一名畿城,即相城矣。《明史·地理志》:安陽西有故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