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營鎮
頭營鎮
頭營鎮位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距城區20公里。頭營鎮,北連三營鎮和黃鐸堡鎮,南接彭堡鎮、官廳鎮,東靠寨科鄉,西鄰西吉縣沙溝鄉。轄23個行政村,156個自然村,退耕面積65120畝,大家畜存欄11686頭,羊存欄33248隻。鎮黨委下設1個黨總支,37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390名,其中女黨員185名。有鎮幹部89名(行政32名)。全鎮轄區共有27所學校(兩所中學,24所完小,1所初小),教職工509人,在校學生9217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頭營鎮常住人口為32112人。
2009年,在區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區委、政府12項重點工程及20件民生實事及我鎮“12346”工作思路,黨委班子務實苦幹,負重拼搏下,在應對挑戰中搶抓機遇,在開拓創新中破解難題,全鎮經濟社會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09年地方生產總值達4.3億元,同比增長19%。在2009年底區委、政府考核中,頭營鎮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2017年,固原市頭營鎮和山西省盂縣路家村鎮締結為友好鄉鎮。
固原市原州區轄鎮。位於區境中北部,清水河兩岸,轄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胡大堡村,距城區25千米;楊郎村距城區33千米。寶中鐵路、銀平公路、西大公路過境。
1958年屬三營公社,1961年析設頭營公社、楊郎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頭營鄉面積218.6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轄頭營、二營、胡大堡、南屯、徐河、楊河、石羊、馬園、坪樂、馮窪、張崖、雙台、農科13個行政村;楊郎鄉面積198.9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轄楊郎、蔣河、鐵家溝、三岔、馬店、陳庄、穆家灘、大疙瘩、楊庄、大北山、陶庄、馬家莊、南塬13個行政村。
2000年,頭營鄉20468人,楊郎鄉25542人(均為五普常住人口)。2003年,頭營鄉、楊郎鄉合併為頭營鎮,鎮政府駐原頭營鄉駐地。人口5.1萬多人。轄頭營、二營、胡大堡、南屯、徐河、馬園、石羊、農科、楊河、張崖、馮窪、坪樂、雙台、楊郎、蔣河、馬店、南塬、大北山、陶庄、楊庄、大疙瘩、鐵家溝、穆灘、馬庄、陳庄、三岔26個行政村。2011年8月,將頭營鎮的陳庄、山岔、穆灘、鐵溝4個村地域劃歸新設立的黃鐸堡鎮管轄。
2021年6月11日,固原市原州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頭營鎮常住人口為32112人。
640402107:~200 122頭營村 ~201 220二營村 ~202 121胡大堡村 ~203 220南屯村 ~204 220徐河村 ~205 220馬園村 ~206 220石羊村 ~207 220農科村 ~208 220楊河村 ~209 220張崖村
~210 220馮窪村 ~211 220坪樂村 ~212 220雙台村 ~213 220楊郎村 ~214 220蔣河村 ~215 220馬店村 ~216 220南塬村 ~217 220大北山村 ~218 220陶庄村 ~219 220楊庄村 ~220 220大疙瘩村 ~221 220鐵家溝村 ~222 220穆灘村 ~223 220馬庄村 ~224 220陳庄村 ~225 220三岔村 ~226 220三和村(2011年08月鐵家溝村、穆灘村、陳庄村、三岔村劃歸黃鐸堡鎮)
2009年工作情況
(一)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加快發展
頭營鎮
一是強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通過強化政府推動、項目扶持、農民 主體、企業參與、科技支撐措施,堅持擴規增量和提質增效並舉,全鎮共建日光溫棚1617棟4900畝,搭建小拱棚1500棟,維修蔣河老園區日光溫棚78棟,承包農科60棟,修建2008年小拱棚746棟,新建成楊郎大拱棚100棟,完成對二營園區187棟日光溫棚的育苗定植。
二是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培育適宜發展的特色產業,成為農民增收支柱產業。草畜產業,按照“以牛為主、多畜並舉”的思路,堅持基礎母畜擴繁增量和短期育肥相結合,農戶分散養殖與大戶示範帶動相結合,全年共建標準圈棚138棟,黃牛飼養量達到3.1萬頭、基礎母牛存欄6500頭,黃牛冷配改良4300頭,種植禾草18000畝,建青貯池450座,青貯飼草6000噸。在鞏固提升石羊養牛專業村和創建南塬、馮窪2個養牛專業村的基礎上,在二營園區培育發展1戶養殖50頭以上,在馬園培育1戶養殖30頭以上的養牛大戶。特色種植。按照政府引導、市場調節、群眾自願的原則,在全鎮種植葵花3萬畝,枸杞3500畝,蔬菜22000畝,瓜類3000畝,增加農民人均收入820元。形成重點突出,各具特色的經濟版塊,不斷提高農民在特色種植上的收入。馬鈴薯產業,採取政策扶持、規劃引導、典型示範、龍頭帶動的辦法,引導農民在東西兩山種植馬鈴薯5萬畝,其中連片種植5000畝,產值達2000多萬元,建成馬鈴薯儲藏窖94座。勞務產業,勞務輸出作為農民增收的一項主要措施,鎮政府採取多渠道、多方位輸出原則,建立相對穩定的勞務基地,拓寬輸出領域。“抓兩頭帶中間”,以春季福建沿海、秋季進疆拾花輸出為抓手,帶動全鎮有組織勞務輸出。新建內蒙烏海,內蒙杭金旗白灰廠、靈武電廠3個勞務基地,以二營蔬菜創業園區為平台,促就業促增收。全年輸出務工人員13449人,創收6723萬元。
三是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新農村建設。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著力在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村容村貌上下功夫,建成陳庄村新農村示範村,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規劃,採取群眾自建的原則,在陳庄村建設高標準居民點100戶,在居民點修建道路2條,建沼氣池100座、投放太陽灶100個,電視接收天線100個,提高新農村建設質量。陳庄村新農村建設為原州區乃至固原市記得了榮譽。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楊郎創業園區建設總體規劃,協調征地180畝,打通“五橫三縱”5條主幹道,完成居民點一期高標準民居56戶。鎮政府協調交通部門在楊郎等6個行政村硬化道路80公里,修建砂礫道路40公里。爭取國家環保項目資金187萬元,加強對馬園、楊郎村的環境綜合整治。農田水利建設。完成馬庄萬畝機修農田及高標準畦田建設工程,積極組織群眾義務投工投勞做好沈家河灌區、揚黃灌區渠道清淤、整修水平梯田25000畝,畦田建設31500畝,組織13個行政村群眾落實秋覆膜26436畝。林業生態建設。全鎮完成退耕還林補植補造48358畝,春季秋季義務植樹58萬株,荒山荒溝整地造林10000畝,完成石羊等村萬畝荒山治理和張崖西坡窪1500畝退耕補造整體平移,綠化楊郎、固胡路、頭營梁道路13公里。加大封山禁牧處罰力度,使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成果進一步鞏固,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二)重視改善民生,構建和諧頭營
頭營鎮
一是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南城拐子第二期生態移民項目涉及我鎮6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2月份以來,我鎮及時成立了馬庄生態移民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統籌耕地5000畝,配合項目實施單位,整修土地30000畝,配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管道200公里,人畜飲水管道110公里,已協調安置移民500戶。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已完成建設陳庄、三岔二期危房危窯和零散戶改造280戶,解決了1000餘名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問題。堅持以創業帶就業,興建了以釀酒、鑄造為主的楊郎返鄉農民創業園、以設施農業為主的二營大學生創業園,催生一批創業實體,帶動就業500人。協調完成西氣東送、三岔、陳庄土地整理項目及農村宅基地“兩證”辦理工作。
二是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建設。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大力實施“少生快富”工程,推進“一無”達標鄉鎮建設,採取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上下聯動,獎罰分明,三級包抓,完成結紮424例占任務的100.7%,置環536例占任務的122%,純女戶34例占任務的100% ,“少生快富”144例。大力實施科技入戶和農民培訓工作,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建設。
三是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堅持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第一責任,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穩定,探索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嚴厲打擊預防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建立領導幹部周二信訪接待日制度,接待群眾來信來訪165人次,查處信訪案件5件,集中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熱點、難點問題。紮實推進“五五”普法宣傳教育活動。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進行道路交通安全培訓16期,培訓3200人次,不定期檢查、抽查,及時整改,防患於未然,全年無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三)堅持改革創新,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把黨建、黨風廉政建設及宣傳思想工作納入全鎮工作的總體規劃,不斷加強黨的建設。
一是建機制,形成抓黨建的新格局。鎮黨委堅持以制度管人理事,建立工作長效機制,明確責任,並與各村簽訂基層黨建目標責任書,將工作目標、任務、時限、措施和要求,層層分解下達,實行季度考核,兌現獎懲。
二是抓載體,開闢謀發展的新天地。以“城鄉聯動雙諾整推”、“黨員評星定格”及“四聯雙定雙評”等活動為載體,不斷提高黨建水平。年初,10個部門(單位)黨組織與我鎮17村黨支部結對共建,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各支部結合本村實際,合理確定“雙定”目標,承諾辦結實事65件,解決群眾期盼的熱點難點問題58件。鎮黨委千方百計籌措資金18萬元,建成了馬園、馬店、鐵溝等6個集黨員教育、便民服務、文化娛樂為一體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馬園村黨員活動室建築面積330平米,是目前全市範圍內最大的活動場所。
三是抓黨風廉政建設,樹立清正廉潔形象。我們把加強廉政宣傳教育作為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努力營造“學廉、講廉、樹廉、崇廉”的良好社會風尚。在黨員幹部層面,通過廣泛開展示範教育、警示教育和崗位廉政教育,增強黨員幹部的廉政意識。在廣大群眾層面,結合重大節慶活動,開展看反腐倡廉電影、送廉政書畫、廉政對聯等活動,積極培育清新純樸的民風。健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推行村財鎮管制度和村財務支出“四簽兩審”管理制度。推行以“聽民意、評村務、解民憂、辦實事、建和諧、促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民情村務評促會”活動,實現村級組織民 主決策、民 主管理,保證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被市紀委評為“勤廉為民工程、五個好”鄉鎮。
四是抓宣傳思想,樹文明新風。鎮黨委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及精神文明建設,共訂閱《人民日報》、《寧夏日報》、《固原日報》以及金融、文化、衛生等方面的報刊雜誌近200份。在《寧夏日報》、《固原日報》等媒體上涉及我鎮各項工作的報道86篇,在全鎮範圍內紮實有效的開展爭先創優活動,開展文明單位評選活動,評選出7—10星級文明戶137戶,“五好家庭”342戶,衛生光榮戶16戶,評選並申報自治區級文明村鎮1個,十星級文明戶51戶,五好文明家庭14
五是機關效能建設進一步加強。鎮政府投入近58萬元優化美化鎮政府院落,建成“三務”公開欄和便民服務中心。堅持把做好“三務”公開作為促進作風建設、維護群眾利益、樹立政府及黨員幹部良好形象的一件大事來抓,著力在抓規範上下功夫,效果明顯。嚴肅財經紀律,認真落實“收支兩條線”和“雙簽”制,打造“陽光”政府。通過抓創新、抓制度、抓管理、抓作風,提高工作效能,更好地服務群眾。在鄉鎮機構改革中,我們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通過幹部擇崗,民 主測評,領導賦分,進行定崗定編,圓滿完成了我鎮機構改革工作。
2010年工作打算
頭營鎮
(一)實現一個目標
實現全鎮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10元以上,增長17%以上。
(二)狠抓兩大工程建設
一是抓好固原鹽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區和第三期生態移民建設,第三期生態移民建設涉及我鎮南屯等5個行政村,需開發耕地20000畝。
二是抓好設施農業建設工程。在鞏固提升馬園、二營園區日光溫室成果的基礎上,抓點保面,以馬園、胡大堡、楊郎、陶庄、蔣河、南塬、馬店七個拱棚點為框架,通過科技下鄉,技術承包,建設、管理好楊郎村100棟大橋棚。
(三)培育壯大三大產業
一是草畜產業。鞏固提升石羊、馮窪、南塬養牛專業村,注重培育發展養殖大戶,抓好陳庄村佔地100畝投資3800萬元,養殖5000頭以上的鑫源千頭肉牛養殖基地建設,改良提質,使草畜產業增效增收。
二是馬鈴薯產業及特色產業。抓好東部張崖、馮窪、楊河旱作片區5000畝馬鈴薯示範基地,在第二期生態移點統籌地種植脫毒種薯5000畝,在蔣河、二營、胡大堡建立10000畝相對集中葵花新品種示範基地,以馬店村千畝經果林(大紅棗)為龍頭,創建品牌,促銷上市,打造頭營鎮川河谷地冷涼蔬菜老基地。
三是勞務產業。以春季沿海、秋季進疆拾花輸出為抓手,“抓兩頭帶中間”,利用中節能建廠、固原鹽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實行就地就近輸出;抓好二營、楊郎創業園建設,以創業帶就業,鼓勵創辦小企業,培育發展小老闆。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培育壯大勞務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推動勞務產業向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新建內蒙烏海、福建藝洋、寧煤集團勞務基地,輸出務工人員13800人,創收9000萬元,做大做強勞務產業。
(四)緊盯五項工作
頭營鎮
二是黨風廉政建設。把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統一部署,明確任務,強化措施。在抓好各項常規工作的同時,突出廉政教育、民 主管理和“三務”公開等重點工作,逐步形成基層廉政教育經常化、村務管理民 主化和事務辦理公開化。
三是計劃生育工作。採取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上下聯動,獎罰分明,鞏固“星級”創建和“一無鄉鎮”成果,完成結紮408例,上環535例,“少生快富”143例,純女戶31例。
四是教育工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集全鎮之力,嚴把“三率”關,落實義務教育優惠政策,鞏固“教育強鎮”和“兩基”成果。
五是醫療衛生工作。把農民健康教育、食品安全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村級衛生宣傳,開展衛生服務,健全農民健康檔案。使健康教育普及率達到99%以上,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以上。
(五)主抓六大建設
一是新農村建設。在鞏固提升楊郎鎮區100戶居民點建設的基礎上,規劃建設頭營中心村大村莊點改造工程,通過捆綁項目,整合資金,達到整修、治亂、綠化、亮化、美化、產業增收目標。
二是扶貧及危房危窯改造建設。抓好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和危房危窯改造建設,重點改造建設陳庄、三岔100戶居民點建設工程,做好農村低保工作,加強民政資金管理。
三是生態建設。完成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和荒山造林任務,抓好頭營鎮區綠化、林業生態建設和15000畝補植補任務。
四是楊郎村莊整治及交通道路建設。抓好楊郎村6個自然村432戶的房屋改造及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協調交通部門新修硬化鄉村道路21公里,新修砂礫路45公里。
五是農田水利建設。完成第三期生態移民點20000畝機修農田建設;西山畔萬畝流域扶貧整地建設;清水河川河谷地萬畝渠畦配套建設和楊達子溝流域綜合治理,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六是中節能建廠。全力協調配合實施好馬園中節能建廠工程建設。
頭營鎮
網上種出的黃瓜
頭營鎮馬園村的農民張曉霞曾干過一件讓她現在想起來還心疼的傻事。山東省壽光市給馬園村援建了一個蔬菜園區,儘管壽光市承擔了大部分資金,但不少農民因為怕擔風險,寧願把土地出租都不願自己種。張曉霞大著膽子種了一棚黃瓜。因為不懂技術,她錯把黃瓜蔓頭當作影響菜苗生長的頂瓜掐掉,白白損失了1000多元,心疼得幾夜合不攏眼。
村裡其他人和她的情況差不多。一年下來,全村每棚的收入平均不到3000元。
就在馬園村人守著大棚“熬窮”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機遇降臨到整個頭營鎮。2003年初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到寧夏視察。在曾慶紅的直接關懷下,中央黨校、自治區有關部門在頭營鎮26個行政村、30所中小學建起了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培訓試點,該鎮也被自治區列為全區農村黨員幹部現代教育示範點。根據區、市有關部門的部署,頭營鎮在試點工作中,把對群眾的農業技術培訓作為重點。他們將中央黨校網的有關內容下載刻錄成光碟充實到各培訓站,將有條件的培訓站接入網際網路,免費為農民提供豐富的信息服務套餐。還建立了實用技術需求意見卡制度,請市、區技術骨幹到田頭按照群眾的需求分組培訓。
以前連電話也沒打過的農民,一躍跨過了信息和電子“鴻溝”。遠程教育豐富的內容,直觀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大家強烈的學習興趣,頭營鎮群眾學科技、學文化蔚然成風。
2003年秋天,張曉霞的黃瓜苗頭開始打彎時,她按照網上學到的技術及時掐掉頂瓜,有效地預防了“花打頂”。她的黃瓜搶在春節期間上市,每公斤多賺了4元錢。基地進村前,馬園蔬菜園區里一棚蔬菜收入的最高紀錄是8000多元,基地進村園區里一棚收入上萬元的種植戶就多達28家。掌握了溫棚種植技術的馬園村民從不敢種到放手種,自己掏錢建了80多棟溫棚,引種了櫻桃番茄、食用仙人掌等27個新品種。
截至8月,頭營鎮依託遠程教育基地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505期,培訓黨員、農民15302人次,推動了農業科技的大規模普及與推廣。
網上學出來的獸醫
通過遠程教育網,偏遠的山村與廣闊的世界不斷交流著大量的數據、信息和知識。
頭營鎮楊郎村的奶牛養殖園區有3頭奶牛同時不吃不喝,雖然請來銀川的專家動了手術,3頭奶牛還是閉了眼。最後還是黨員、養牛大戶陳會孝利用遠程教育網路弄清了奶牛的病因,預防了疾病擴散。陳會孝已經是整個固原市最權威的奶牛醫生,周邊地區的養殖場有啥問題都要請他出診……
南屯村支書常世仁則利用從網上學會的技術,使全村130多個菇農多采了兩茬菇,每棚增收500餘元……
馬園村的支書皮學亮,從網上了解到水蘿蔔和胡蘿蔔市場前景看好后,一邊組織農民種菜,一邊通過網路發布促銷信息,給全村套種的2000餘畝辣椒、蘿蔔找到了好銷路……
如果說部分農民通過遠程教育發家致富,還不足為奇。那麼這些猶如山村神經中樞的農村黨員,他們生氣勃勃的腳步,正在成為頭營鎮經濟進步的源泉。
黨員的光景過得不如人,帶頭作用咋體現
為了解決這個農村黨建無法迴避的問題,頭營鎮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在試點工作中,著重抓好農村黨員幹部的培訓。楊郎村明確要求全體黨員通過遠程教育培訓,每人掌握2門以上農村實用技術,明確致富目標以及各自的幫帶責任。該村依託遠程教育培訓基地與村支部,建起了3個專業的種養協會。協會內聯農戶,外聯市場,為群眾搭起致富橋樑,還定期組織會員參加學習。
在強化技術培訓的同時,該鎮充分發揮中央黨校網理論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堅持利用遠程教育為黨員上黨課,舉辦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村級後備幹部班和村幹部學歷達標教育。去年以來,該鎮舉辦農村黨員幹部培訓班919期,培訓黨員33503人次,使該鎮黨員幹部的政治覺悟有了明顯提高,致富能力明顯增強。由於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加強,不少農村優秀青年、致富能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陳會孝就是入黨的新黨員。
活躍的山村
信息閉塞的山村變得活躍起來了。
陶庄村群眾種草的多,但因為缺水,大夥一直不敢養大家畜。幾個黨員一合計,建議村支部給村裡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水溝已經挖好,只要壓上水管,村裡185戶人家就能通上自來水,大家畜飲水也不在話下。根據大夥的建議,村委會還主動出擊,把陶庄“擠”進了1236揚黃支渠擴灌工程,給村裡的4000畝地澆上了水。
不僅在陶庄,在頭營的各個村落,都在發生一些耐人尋味的變化。今年秋天,固原市開展義務植樹活動,頭營鎮承擔了修建40畝退耕還林帶子溝的任務。雖然工地離鎮子很遠,但不用幹部動員,2000多群眾就自動上了山。農村經濟蒸蒸日上,黨員有了威信,村民的工作也好做多了。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給頭營的農村工作帶來了新的動力。
原州區總結了頭營鎮的試點工作經驗,在全區所有鄉鎮、行政村建起了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固原市也開始著手在全市逐步推廣頭營的經驗。
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不僅讓頭營鎮的農民像做夢一樣享受到數字化生活,還將給更多的山區群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知識和現代文明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