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3機槍

採用雙程輸彈、單程進彈的彈鏈式供彈機構

MG3通用機槍由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所生產的彈鏈供彈的一款通用機槍,其製造原型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7.92 x 57mm MG42通用機槍為藍本製造,后改為北約統一標準口徑7.62 x 51mm,MG3通用機槍也由此正式誕生,成為聯邦德國國防軍及後來的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標準通用機槍。

歷史


在1956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重新組建武裝力量,稱為聯邦德國國防軍。當時東、西德的武器裝備很自然地分屬北約華約兩個集團,所以輕武器的口徑是打算要在軍事集團內通用的。然而由於當時德國軍工業還沒有恢復過來,還沒有能力馬上研製和生產新武器,所以西德軍隊便在當年的11月從比利時FN公司訂購了一批FAL步槍,並命名為G1。此舉只是臨時應急,將來的計劃還是要實現輕武器國產化,所以在1958年西德軍隊選中了HK公司生產的G3步槍,而至於機槍則是選擇了改為北約標準口徑的MG42
第一種發射7.62×51mm北約標準彈的MG42由萊茵金屬公司按照二戰時MG42的實測圖紙生產,僅僅是改變口徑這種機槍被命名為MG1。此後不久,MG1機槍進行了改進主要是對槍管鍍鉻,並改進瞄具以適應新口徑的彈道特性這種改進型號被命名為MG1A1(也稱為MG42/58),MG3機槍。
對MG1A1的進一步改進是MG1A2(也稱為MG42/59)包括採用較重的槍機(由原來的550克增加到950克)和一個新的緩衝器,並改進供彈機構,以便能同時使用德國的DM1不可散彈鏈和美國M13可散彈鏈,此外還有加寬了拋殼口,又對槍管助退器及槍管護筒稍作改進。
MG1A3是對MG1A2的許多主要部件作了一些微小的改進,如瞄準具、兩腳架、供彈機、擊發和發射機構等還加了一個圓形槍口罩。
此外還有MG1A4和MG1A5,前者是MG1的車載型,後者是MG1A3的車載型。
在改進MG1系列的同時,萊茵金屬公司還把一些戰時生產的7.92mm口徑MG42機槍轉換成7.62x51mm北約標準口徑,這些舊機槍被定型為MG2並重新服役。
到了1968年,MG3正式推出並投入生產。MG3是MG1A3的改進型主要是改進供彈機構,增加高射瞄具,和採用了一個新的彈鏈盒。此外還有車載型的MG3A1。
在1970年左右,萊茵金屬公司還推出了一種減輕重量的MG3E改進型機槍(減輕了1.5kg),參加北約輕武器選型試驗。
MG3及其衍生型在30多個國家的武裝部隊使用。獲得許可生產的有義大利和西班牙(仿MG42/59型),巴基斯坦(仿MG1A3型),以及瑞士、希臘、伊朗、蘇丹和土耳其(仿MG3型)。奧地利的MG74型比較特殊,不是直接仿製MG3系列,而是奧地利人自己在MG42/MG3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其特點是具有快慢機允許半自動射擊又有不同重量的槍機改變射速,從850發/分~1600發/分,聚合物槍托和握把通常為深綠色口徑為7.62×51mm北約標準彈。還有葡萄牙、丹麥、愛沙尼亞等多個國家是從德國或其他國家購買的。
最早期的MG3是按德國聯邦國防軍的要求,由萊茵金屬在1958年以二戰中德國的MG42為藍本,改為7.62×51 NATO口徑作生產的版本,名為MG1,其後再將瞄準具修改以合乎7.62×51 NATO子彈的彈道及改用鍍鉻槍管命名為MG1A1(又名MG42/58)。MG1A1的改良版本為1959年的MG1A2(MG42/59),主要改為較重的擊錘(950克,原為550克)、加入新式環形緩衝器以對應美國的M13彈鏈及DM1彈鏈再後來的又加入了槍口制退裝置、改良兩腳架及擊錘,命名為MG1A3。而以沿用的MG42直接改裝成7.62×51 NATO的版本名為MG2。
至1968年,MG3正式進行生產,相比MG1A3,MG3改良了供彈系統的運作使其可同時使用當時美軍制式的可分離式金屬彈鏈M13與德軍制式的連接式金屬彈鏈DM11,亦加入了防空用地瞄準照門,部份零件仍可與原MG42互換MG3在超過30個國家使用,合法授權生產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MG42/59)、巴基斯坦(MG1A3)、希臘、伊朗、蘇丹及土耳其。
MG3機槍
MG3機槍

設計


MG3以鋼板壓制方式生產,採用後座力槍管後退式(管退式)作用運作,內有一對滾軸的滾軸式閉鎖槍機系統這種設計令槍管在發射時會不斷水平來回移動,當槍管移至機匣內部到盡時,閉鎖會開啟,在MG3的槍管進行連續射擊時,這個過程會在槍管護套內不斷地快速重複,此系統屬於一種全閉鎖系統,而槍管亦會溢出射擊時的瓦斯並在槍口四周呈星形噴出,在夜間容易產生巨大的射擊火焰。MG3隻能全自動發射,當開啟保險制時擊錘會鎖定無法釋放,
MG3的供彈位置在機匣左面,以DM1不可散式彈鏈、M13或DM6可散式彈鏈供彈,而在輕機槍模式時會將100發彈鏈裝進彈鼓內並裝在機匣左面。安裝彈鏈時須打開頂部機匣蓋,再將彈鏈前端的引導帶放進機匣內再由退殼口拉出並把首發子彈對正位置,關閉機匣蓋再拉動拉機柄才可完成整個步驟。MG3採用可快速更換的鍍鉻槍
管膛線為4條右旋、纏距為305毫米,更換槍管須打開護木(槍管套)右面近機匣位置的護木蓋,如果在射擊后更換槍管則需要戴上專用的耐熱手套而當槍管裝回護木時對正原有位置,因此它的槍口裝置獨立於槍管而位於護木末端並有消焰制退及後座緩衝功能。
MG3的槍托以聚合物料製造,護木下方裝有兩腳架及採用射程可調的開放式照門(200米至1200米),機匣頂部亦有一個防空用的照門當加裝三腳架(德語名為Feldlafette)作陣地固定式機槍時,會加裝一個機槍用望遠式瞄準鏡作長程瞄準用途,
MG3及其變型槍與原來的MG42都有著很高的零件通用性。MG3全槍由槍管、機匣、槍機、機柄、供彈機,發射機構、槍尾、兩腳架、瞄準具等組成。
槍管和節套通過螺紋連接,節套內有閉鎖卡槽。槍管前部有兩條突緣,用以固定消焰助退器。機匣組件包括機匣和槍管護筒。機匣上部有受彈器口,下面有拋殼口,左側為機柄導槽,內部有槍機導槽和槍管復進裝置。
槍管結合在機匣與護筒內之後,消焰助退器和套箍限制板導引槍管正確運動,弓形座則使槍管在擊發瞬間定位以保證射擊精度。槍管護筒右側的長槽和護筒蓋環是為便於快速更換槍管而設計的。
槍機由機頭、機體組成。機頭上對稱的兩個凹槽內,分別裝有一個閉鎖滾柱。槍機上還結合有擊針、楔鐵拉殼鉤和拋殼挺擊針無擊針簧,靠楔鐵平移撞擊擊針而擊發。機頭兩側有縱槽,便於機匣套箍上的定型板伸入以帶動槍機開鎖並使槍機加速。機體通孔容納楔鐵、拋殼挺推桿和套筒。楔鐵既可撞擊擊針擊發槍彈,又是開閉鎖和加速的必不可少的中間件。機體尾部有與機匣導軌配合的導棱和帶動供彈機構動作的滾輪。
MG3通用機槍(5張)
MG3的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座並藉助槍口助退器(內有助退活塞)加速後座。閉鎖機構屬於中間零件閉鎖型利用閉鎖滾柱撐開而實現閉鎖加速機構為平面凸輪型,開、閉鎖動作和加速動作由槍管節套、槍機和機匣定型板互相配合完成。
MG3機槍
MG3機槍

原理


從扣壓扳機開始,整個自動循環如下:
該槍停射時,槍機呈掛機狀態。
扣壓扳機后
扣壓扳機后,阻鐵頭下降,解脫槍機,槍機復進簧推動槍機復進。槍機推彈凸筍推彈向前,槍彈在彈鏈、受彈器座進彈口,壓彈板和槍管導彈斜面的導引下正確進膛。此時槍管早已復進到位由於閉鎖滾柱處於機頭閉鎖卡槽的死點位置,所以雖有後面楔鐵的作用,但仍不能向外撐開。故滾柱與機匣之間不接觸,也沒有摩擦。當機頭進入節套而快復進到位時,滾柱撞擊槍管節套的閉鎖卡槽,迫使滾柱離開死點楔鐵前部的斜面使滾柱向外運動加速。滾柱不僅向外沿著節套內的凸輪槽移動,而且同時沿機頭上的凹槽移動這樣滾柱支撐在機頭與節套的閉鎖支撐面間,使節套和機頭緊緊卡住。一旦滾柱被楔鐵完全擠出,為楔鐵所帶動的並在兩滾柱間向前運動的擊針就立即打擊底火而擊發槍彈,
擊發后,火藥氣體壓力通過彈殼底部作用於槍機,使槍機和槍管一起後座。由於該槍裝有槍口助退器,故在槍口構成一膨脹室。這樣,在彈丸飛出槍口前瞬間,膨脹室即為一閉合容器,壓力迅速上升至600kg/cm。此壓力作用於槍管前端面,加速槍管向後運動。
槍管和槍機走完3毫米的開鎖前的自由行程之後,機匣定型板上的開鎖斜面迫使閉鎖滾柱向里擠,滾柱進而擠壓楔鐵前部的斜面,使機體相對於扣合在一起的槍管和機頭加速後座,直至滾柱兩端的圓柱軸部分脫離節套的閉鎖支承面為止。此後,閉鎖滾柱沿槍管節套閉鎖卡槽前曲面繼續向里收攏,滾柱兩端圓柱軸與機頭凹槽圓弧面貼合使機頭加速。
槍機加速後座是槍管短後座式機槍結構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即通過加速而賦予槍機以足夠的能量來完成整個自動循環。當槍管和槍機的後座行程為12毫米時,槍機完全開鎖。然後,機體帶動機頭後座。槍管則很快後座到位並在槍管簧的作用下以很高的起始速度復進至槍管護筒的弓形座上定位等待槍機
槍機後座壓縮槍機簧,同時抽殼。當槍機撞擊緩衝器時,緩衝器套筒撞擊機體套筒,通過推桿撞擊拋殼挺向前拋殼挺與拉殼鉤配合,將彈殼拋出槍外。隨後,槍機又以較高的起始速度反向運動,重複上述自動循環,
MG3機槍採用雙程輸彈、單程進彈的彈鏈式供彈機構。機體上的滾輪在槍機後座與復進過程中帶動供彈機撥送彈鏈而完成輸彈任務。供彈機由受彈器蓋、受彈器座、大撥彈桿、小撥彈桿、雙臂槓桿(撥彈滑板連桿)、內外撥彈滑板和內外撥彈齒組成。
大撥彈桿上有曲線槽,槍機滾輪卡入槽內;當槍機往返作直線運動時,滾輪便帶動大撥彈桿左右擺動,通過槓桿傳動,驅使內外撥彈齒來回交錯撥彈,將彈逐一撥至進彈口。
雙臂槓桿與內、外撥彈滑板聯為一體,當它圍繞中心軸轉動時,便帶動內、外撥彈滑板交錯往返運動,使內外撥彈齒交錯撥彈。
MG3既能使用DM1不可散彈鏈,又能使用美國M13或德國DM6可散彈鏈。作輕機槍使用時,MG3既可使用50發鼓形彈鏈盒(最初是金屬彈鼓,後來改用HK公司生產的一種塑料彈鼓),又可使用100發方形彈鏈箱,彈箱后板是透明的,便於射手觀察余彈量。彈鼓或彈箱都能掛在機匣左側。
往槍上裝彈鏈時,彈鏈開口朝下。通常的裝彈方法如下;打開受彈器蓋,裝上彈鏈,使第一發彈位於內外撥彈齒右側並被外撥彈齒卡住,然後關閉受彈器蓋。再將機柄后拉,槍機滾輪隨槍機向後運動時,迫使大撥彈桿前端向右移通過小撥彈桿和雙臂槓桿的傳動,帶動內撥彈滑板向右撥彈至進彈口,並被規正;而外撥彈滑板則向左空回準備撥取決一發彈,
槍機復進時,滾輪帶動大撥彈桿,使其前端向左移動,迫使內撥彈齒向左空回,準備接替撥取由外撥彈齒撥送的槍彈,與此同時,外撥彈齒相應右移,帶動槍彈和彈鏈移動,當移動的距離稍大於二分之一鏈距的時候內撥彈齒就跳過該槍彈並把它抓住。槍機在後座時,又帶動內撥彈齒繼續把槍彈向右移動二分之一鏈距,送至進彈口並被規正,外撥彈齒向左空回,準備撥取第三發槍彈,如此重複,完成連續輸彈任務,
擊發機構是擊錘平移式。槍機閉鎖時,槍機復進簧驅使機體撞擊楔鐵,楔鐵打擊擊針擊發槍彈。發射機構由阻鐵、扳機、阻鐵扳機簧、扳機軸、阻鐵解脫桿(控制阻鐵)、解脫桿簧和保險機組成。握把和發射機座為一體發射機通過連接銷結合在機匣上。
阻鐵解脫桿(控制阻鐵)的作用是確保鬆開扳機時阻鐵頭上抬至一定的高度,以掛住後座到位又開始向前復進的槍機,並與槍機下突出部完全貼合。否則,由於射速高,槍機運動速度也高,萬一阻鐵來不及完全抬起,就會被複進中的槍機卡斷,MG3隻能全自動射擊。扣壓扳機的同時解脫桿下降,並通過阻鐵扳機簧和扳機后軸,使阻鐵尾上抬,阻鐵頭下降當扳機行程達到一定長度時,阻鐵尾便與解脫桿的突齒卡合;與此同時,阻鐵頭解脫槍機,槍機復進槍彈擊發以後只要扣壓住扳機不放,就可以實現全自動射擊,
MG3通用機槍
鬆開扳機后
鬆開扳機后,在阻鐵扳機簧的作用下,阻鐵尾(卡合於阻鐵解脫桿的突齒上)抬起,阻鐵頭下降。當槍機後座撞擊阻鐵解脫桿,使其突齒與阻鐵尾解脫時阻鐵頭便在阻鐵扳機簧的作用下又向上抬起,掛住重新向前復進的槍機。
在MG3系列上,有兩種類型的槍機。最初的MG1、MG1A1、MG1A3和MG3的槍機重550克,配用N型緩衝器,理論射速1200發/分。MG1A2的槍機重950克,配用R型緩衝器,射速700~900發/分。但如果把MG3的機體內的彈簧慣性桿掉換一個方向,慣性桿彈簧會推楔鐵向前,由此增大開鎖阻力。這樣一來,開鎖時間延長,槍機加速度變小,也可以降低射速,MG3的機械瞄具由準星、表尺組成。準星為倒V字形,裝在槍管護筒前端,可左右移動,但不能上下調整準星和托板後面有刻線,調整好后固定準星於一定位置。托板內部有彈簧卡筍,可使托板處於豎起或摺疊的位置弧形表尺的表尺板上下兩面均有上疏下密的分劃線,裝定游標時用前刻線裝定上分划,用后刻線裝定下分划表尺分劃為200~1200米(MG42是200~2000米)。U形缺口照門可摺疊,
MG3式機槍動作可靠,火力猛,在結構上廣泛採用衝壓件和點焊、點鉚工藝,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
MG3機槍
MG3機槍

衍生型


MG1:萊茵金屬生產的7.62×51 NATO口徑型MG42
MG1A1(MG42/58):與MG1相似,但瞄準具修改以對應7.62×51 NATO子彈的彈道及改用鍍鉻槍管
MG1A2(MG42/59):MG1A1改良型,加大退殼口、改用較重的擊錘及加入新式環形緩衝器
MG1A3:MG1A2改良型,加入了槍口制退裝置、改良兩腳架及擊錘
MG1A4:MG1改良型,為車用固定版本
MG1A5:MG1A3改良型,以MG1A3改為MG1A4的版本
MG2:以二戰時的MG42直接修改成7.62 NATO口徑
MG3:MG1A3改良型,正式生產版本,加入防空用照門
MG3E:MG3減重改良型(約減輕了1.3公斤),亦有參與1970年代後期北約輕武器試驗
MG3A1:MG3改良型,為車用固定版本

現役


MG3至今仍然是現代德國部隊裝甲戰鬥車輛及其他軍用車輛的主要副武器,如豹2型坦克、PzH 2000、Marder步兵戰車、ATF Dingo及LKW 2to等,亦是步兵的班/排用機槍
性能數據
口徑----7.62mm
初速----820m/s
MG3通用機槍
有效射程----1200m
最大射程----800m(配兩腳架)
----2200m(配三腳架)
理論射速----700~1300發/min
戰鬥射速----250發/min
自動方式----槍管短后坐式
閉鎖方式----中間零件(滾柱)式
發射方式----連發
供彈方式----彈鏈
全槍長----1225mm
槍管長(含槍管節套)----566mm
MG3通用機槍
全槍質量(不含彈鏈,含兩腳架)----11.5kg
瞄準基線長----430mm
瞄準裝置---- 機械瞄準
準星----麥粒狀
照門----U形缺口
配用彈種----北約7.62×51mm槍彈

配套彈藥


該武器使用7.62x51mm北約【NATO】標準彈藥
改進經過
7.62×51mm北約標準彈的原本是美國的T65型.30英寸步槍彈,T65的研製與二戰未期改進M1伽蘭德有關,許多步兵希望M1步槍能裝填更多的彈藥,而且有連發功能,同時又認為射速比較快、彈容量比較多的M1卡賓的槍彈威力不足。
在1945年9月,經過初步測試后,美國軍械技術委員打算研製了一種新的步槍彈,以取代.30-06步槍彈。原本他們打算參考德國7.92mm短彈或前蘇聯的7.62×39mm這兩種中間威力彈。但美國陸軍中的傳統思維主義者始終覺得中間威力彈的有效射程和威力都有限,不能滿足美國步兵的要求。軍械技術委員會最後想出一個折衷方案,就是把.30-06 M2步槍彈的彈殼稍微縮短。
新口徑為7.62×51mm T65步槍彈,雖然比.30-06 M2彈短了半英寸,但初速仍然有2800fps(848m/s),與.30-06 M2基本相同,就是因為新研製的發射葯使即使裝藥量較小仍然能產生與.30-06 M2彈相同的壓力。
當美國把7.62×51mm彈定型為T65,便開始強制要求北約成員接受這種新彈作為北約組織的標準口徑。雖然英國人通過試驗認為.280口徑(7mm)是理想的步槍彈,但在1953年10月還是確定了把美國的T65彈定為北約標準步槍彈。1957年,美國定型了7.62mm NATO口徑的M14步槍,而其他北約成員國也分別定型了這種口徑的制式步槍,如德國G3或比利時FN FAL等等,除了步槍外,像美國的M60機槍和比利時的FN MAG都是採用這種口徑。
但在T65被確定為北約標準彈之前的兩年,溫徹斯特彈藥公司(奧林公司的一家分公司)就在市場上推出了一種看起來像T65民用型的步槍彈,並在1952年正式命名這種口徑為.308溫徹斯特(.308 Winchester)。
軍用型的7.62mm NATO與民用市場上的.308溫徹斯特的彈藥規格其實是稍有不同的,但這兩種彈卻完全可以通用,並且這種互換性是完全符合美國的SAAMI(運動武器和彈藥製造商協會——Sporting Arms and Ammunition Manufacturers Institute)的安全標準,混用也不會出現安全事故。一般而言,軍用彈的膛壓較高,彈殼壁的厚度也較大,而且軍用型步槍的彈膛深度比民用型步槍的略深(相差約0.33mm),不過兩種彈即使混用也不會引發安全事故,只是如果玩復裝彈的人需要小心校準整個彈殼尺寸,而不僅僅是處理瓶頸部,避免因為把較短的彈殼裝到較深的彈膛內發射時出現擊針打擊無力而不能擊發。在民間,軍用型7.62mm彈有時也被人稱為.308步槍彈。
各式子彈類型
M59普通彈
M59普通彈是用於M14步槍、M60機槍和M219機槍的普通彈,這是一種鋼芯彈,彈尖無識別標記。
M60高壓測試彈
M60高壓測試彈(High Pressure Test)用於試驗生產或維修后的7.62mm武器,這種彈藥不在野戰部隊中配發,識別特徵是亮銀色的彈殼。
M61穿甲彈
用於M14、M60、M219、M240等7.62mm武器,可對付輕型裝甲目標、掩體等有防護目標,經過測試,M61穿甲彈在300米處能擊穿0.28英寸(約7mm)的裝甲鋼板,在500米處能擊穿0.2英寸(約5mm)裝甲鋼板。識別標記是在彈尖塗有黑色。
M62曳光彈
M62曳光彈,可用於彈道觀測和發射信號,並能對易燃物產生縱火效果,在機槍彈鏈上,通常隔4發普通彈就會有1發曳光彈。作為識別,在M62的彈尖上有橙色標記。
M62曳光彈(頭頂掃射用)
這是M62曳光彈的一個變種,用於頭頂射擊(OVERHEAD FIRE MISSION)。在美軍的步兵訓練中有一項是全副武裝爬過鐵絲網,但有機槍手用鎖定了俯仰角的機槍在訓練人員的頭頂上掃射來烘托氣氛。這樣的情景在許多涉及基礎步兵訓練的美國電影中都有見過。這種“頭頂射擊”型的M62曳光彈就是專門用於這種訓練的。在結構上和普通的M62曳光彈沒多少區別(除了彈頭重了4格令),按照美國陸軍彈藥技術手冊TM43-0001-27上的說明,主要是嚴格的生產控制和更細緻的檢查以確保彈道的一致性,提高人員安全。估計就是說質量把關較嚴格,防止偶然出一、兩發劣質彈在訓練中突然往下掉而打中某個倒霉蛋吧。作為區別,這一種M62曳光彈的彈尖是塗紅色標記,而不是橙色。
全彈長2.8 in (71.1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彈頭長1.35 in (34.3 mm)
全重387 gr (25.08 g)
彈頭重146 gr (9.46 g)
發射葯類型WC 846
發射葯重46 gr (2.99 g)
膛壓50,000 psi (3,515 kg/cm²)
初速2,750 fps (838 m/s)
M63教練彈
M63惰性彈是用於練習裝填和擊發等操練動作的教練彈,為保護擊針,也可用於測試武器的運作機能。M63教練彈沒有發射葯和底火,彈殼上有6道溝槽作為識別標記。
全彈長2.8 in (71.1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全重258 gr (16.72 g)
M64槍榴彈空包彈
M64空包彈並不是訓練用的空包彈,而是專門用於發射槍榴彈空包彈
全彈長2 in (50.8 mm)
全重295 gr (19.12 g)
發射葯類型WC 830
發射葯重45 gr (2.925 g)
M80普通彈
在美軍,M80普通彈已經代替M59普通彈成為新的制式彈藥,除了彈頭外形稍有改變外,還把鋼芯改為鉛芯,但全威力彈的侵徹能力仍然比較大,在300米能擊穿0.16英寸(4mm)裝甲鋼板,在500米能擊穿0.12英寸(3mm)裝甲鋼板。該彈彈尖沒有任何識別標記。
全彈長2.8 in (71.1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彈頭長1.14 in (29 mm)
全重392 gr (25.4 g)
彈頭重146 gr (9.46 g)
發射葯類型WC 846
發射葯重46gr (2.99 g)
膛壓50,000 psi (3,515 kg/cm²)
初速2,750 fps (838 m/s)
M80普通彈(頭頂掃射用)
和M62曳光彈的頭頂射擊專用彈一樣,也是嚴格控制生產質量的訓練彈。
全彈長2.8 in (71.1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彈頭長1.14 in (29 mm)
全重392 gr (25.4 g)
彈頭重146 gr (9.46 g)
發射葯類型WC 846
發射葯重46gr (2.99 g)
膛壓50,000 psi (3,515 kg/cm²)
初速2,750 fps (838 m/s)
M82空包彈
這是訓練用的空包彈,自動武器在使用這種空包彈時,需要在槍口上安裝空包彈助退器,以獲得足夠大的膛壓,保證自動機構的正常運作。
全彈長2.6 in (66.04 mm)
全重235 gr (15.23 g)
發射葯類型SR 8231
發射葯重15 gr (0.975 g)
M118狙擊彈
名稱叫特種普通彈(Special Ball),其實就是狙擊彈了。主要用於M21M24和M40A1等狙擊步槍,但也可在標準的M14上使用,一些比賽射手也在M14NM上使用該彈。這是一種鉛芯、船形尾結構的比賽彈。根據測試,在M14NM上發射10發一組,在600碼(550米)的散布小於12英寸(305mm)。
全彈長2.83 in (71.88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彈頭長1.31 in (33.3 mm)
全重390 gr (25.27 g)
彈頭重172 gr (11.15 g)
發射葯類型WC 846 或 IMR 4895
發射葯重44 gr (2.86 g)
膛壓50,000 psi (3,515 kg/cm²)
初速2,640 fps (805 m/s)
M118LR狙擊彈
這是M118的改進型,LR的意思是“遠程”,M118LR採用新的175格令尾錐結構空尖彈(BTHP),但彈尖的孔極小,實際上就是從后往前包被甲的新工藝,這種加工方式比起傳統的從後方將彈芯擠入被甲的方式可以減少鉛芯的形變,可獲得更好的一致性,從而提高射擊精度。這類彈頭結構又被取名叫開尖彈(OTM)。
全彈長2.83 in (71.88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彈頭長1.31 in (33.3 mm)
全重390 gr (25.27 g)
彈頭重175 gr (11.375 g)
發射葯類型IMR 4895
發射葯重42 gr (2.73 g)
膛壓50,000 psi (3,515 kg/cm²)
初速2,600 fps (793 m/s)
M160易碎彈
專門用於M219和M240機槍的射擊練習,這種彈在擊中目標後會立即粉碎,並在彈著點產生明顯的視覺效果。M160易碎彈的標記是綠色彈尖後面有一個白環。
全彈長2.8 in (71.1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彈頭長1.19 in (30.2 mm)
全重315 gr (20.41 g)
彈頭重108.5 gr (7.03 g)
發射葯類型SR 8074
發射葯重10.5 gr (0.6825 g)
初速1,320 fps (402 m/s)
M172惰性彈
M172惰性彈是用於試驗7.62mm金屬彈鏈及供彈機構的運作性能的假彈。該彈表面有黑色氧化塗層,且無底火
全彈長2.8 in (71.1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全重385 gr (24.95 g)
M198雙頭彈
M198雙頭彈由溫徹斯特公司研製,旨在提高射擊命中,研製時的名稱為T314E3。這種雙頭彈在1964年設計定型,含有兩枚84格令(5.4克)重的普通彈頭,由於試驗效果不佳,因此沒有獲得採用。
M276暗光曳光彈
M276暗光曳光彈(Dim Tracer)專門為配合夜視儀而研製的,M276的曳光劑在燃燒時所發出的光是難以用肉眼發現的,但卻可以用夜視裝置觀察。
全彈長2.8 in (71.1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全重381 gr (24.69 g)
彈頭重140-150 gr (9.07-9.72 g)
發射葯類型WC 846
發射葯重46gr (2.99 g)
膛壓50,000 psi (3,515 kg/cm²)
初速
2,750 fps (838 mps) GMCS
2,680 fps (817 mps) GM
M852比賽彈
用於M14NM的比賽彈,主要用於射擊訓練和步槍比賽,根據美國陸軍彈藥手冊上的說明,M852比賽彈不用於戰鬥。M852與M118LR相同,也是採用OTM彈頭。
全彈長2.83 in (71.88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全重385 gr (24.95 g)
彈頭重168 gr (10.89 g)
發射葯類型IMR 4895
發射葯重42 gr (2.73 g)
膛壓50,000 psi (3,515 kg/cm²)
初速2,550 fps (777 mps)
M948次口徑脫殼穿甲彈
M948次口徑脫殼穿甲彈(Saboted Light Armor Penetrator,SLAP)的研製是為了提高7.62武器的穿甲性能,以便能用M60、M240或M134機槍對付輕型裝甲車輛和飛機,也可以用於狙擊步槍射殺穿著防彈衣的人員。該彈是採用一個聚合物彈托包住一枚直徑較小的鎢合金穿甲彈頭,由於彈頭較輕,所以初速也大大提高了。根據試驗,M948穿甲彈可以輕鬆穿透美軍裝備的SAPI防彈衣插板。
這種脫殼彈的試驗最初是用7.62口徑的彈托包裹一枚5.56口徑的軟尖彈進行試驗的,槍口初速提高到約4000fps(每秒超過1200米),脫殼彈精度差是肯定的,不過由於速度大大提高,所以終點效能也大大提高。試驗成功后,研究人員便改用鎢鋼合金彈芯繼續試驗,除了M948外,還有同樣是次口徑脫殼的M959穿甲曳光彈。此外還有.50口徑的同樣設計M903穿甲彈和M962穿甲曳光彈,這些次口徑脫殼穿甲彈都由溫徹斯特公司和奧林公司生產,彈托由由Cytec Industries公司提供。
M948/M959彈的一個缺點是精度較差。這幾乎在試驗前就可以肯定了,因為彈托在分離時必定會對彈頭產生擾動,在原先的ACR計劃中的兩種箭形彈方案就已經存在同樣的問題。但美軍看中它的是對輕型裝甲車輛可觀的毀傷效果,而且用於M134機槍時精度差並不那麼重要。但M948始終沒有獲得正式裝備,有人懷疑它可能是彈頭太輕,對付不了BMP步兵戰車裝甲車,也有人懷疑它的造價太貴,性價比低。總之,美軍後來又研製了另一種穿甲彈M993。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家西部彈藥公司(Western Cartridge Company, East Alton, Illinois)也有生產類似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
M973/M974訓練彈
M973訓練彈(SRTA)和M974曳光訓練彈(SRTA-T)是彈頭易碎的訓練彈,用於實彈射擊的戰術訓練。這兩種彈藥在1993年開始試驗,在1998年底定型。彈頭為聚合物,外形為高阻力設計,使速度掉得很快,一般用於100米內的訓練,不過最大射程可達600米。相同設計的還有5.56口徑的M862訓練彈。SRTA彈並不用於對抗性練習,雖然易碎,但還是有一定的殺傷力,所以還是要避免向人體射擊的(對抗訓練用FX反應彈或激光模擬系統),SRTA彈的好處是對訓練場地的要求低,不擔心這種彈會穿透牆壁或飛遠了而造成間接傷害,因此可以降低訓練場地的建設和維護費用。
最新的M973和M974用藍色彈頭標記
M993穿甲彈
M993穿甲彈是1992年的士兵增強計劃(Soldier Enhancement Program,簡稱SEP)的一部分而開發的,目的是增強士兵對付輕型裝甲車輛的能力。同時研製的還有5.56mm NATO口徑的M995穿甲彈,兩彈尺寸不同但結構一樣。在1997年4月對俄羅斯的BRDM-2型裝甲運輸車進行了試驗,M993/M995彈在穿過車體一側后仍有足夠的殺傷力。
M993的彈頭外表為軟鋼被甲,裡面有一個鎢合金侵徹戰鬥部,侵徹戰鬥部與被甲之間有一個鋁製的彈托,用於固定侵徹戰鬥部。該彈由瑞典博福斯CGAB生產,發射葯由Dynamit Noble生產。在試驗中,M993穿甲彈在500米能穿透7mm厚的高硬度裝甲鋼板(HHA)。前面提到的M948脫殼穿甲彈並沒有列入美國陸軍的彈藥手冊上,而M993則列入該手冊,並說明用於M60和M240機槍,也可用於M24狙擊系統,可見已經獲得美國陸軍的採用。
全彈長2.8 in (71.1 mm)
彈殼長2.015 in (51.18 mm)
全重362.6 gr (23.5 g)
彈頭重126.6 gr (8.2 g)
發射葯類型Bofors NC1290
發射葯重45 gr (2.925 g)
膛壓55,115 psi (3,875 kg/cm²)
初速2,985 fps (910 mps)
Mk316 Mod0狙擊彈
Mk316 MOD0狙擊彈(Special Ball)是為海軍特種部隊的Mk17 SSR狙擊步槍專門研製的。由塞拉公司(Sierra)的175格令MatchKing尾錐空尖彈頭(HPBT),聯邦彈藥公司(Federal Cartridge Company)彈殼和金牌決賽公司(Gold Medal Match)生產的底火及專門改進的發射葯組成。該彈和M118LR不同,是專門針對Mk17 SSR、Mk14這類槍管較短的狙擊步槍進行優化。根據NDIA 2009年年會上公布的試驗結果,在600碼距離上10發一組散布在7英寸以內,在300碼距離上10發一組散布在3.5英寸以內,都是小於1.1 MOA。而在300碼距離上5發一組散布在2.4英寸內(0.8 MOA)。這樣的散布完全滿足這類狙擊支援武器的戰術要求。不過Mk316 MOD0比較貴,可能只會為配發給狙擊手,其他使用7.62短步槍的射手很可能會採用Mk319 MOD0。
Mk316的槍口焰明顯比其他.308彈的槍口焰要小,這是專門針對Mk17 SSR或Mk14這類短槍管武器專門優化了發射葯的結果
Mk319 Mod0 SOST
7.62mm口徑的Mk319 MOD0和5.56mm口徑的Mk318 MOD0一樣,都是專門為短槍管卡賓槍研製的SOST彈。研製時稱為AB50。Mk319 MOD0採用比較輕的130格令的OTM彈頭,前半截為鉛芯,後半截為銅,這種結構是採用一種破障彈技術,據說穿透性能更好。通過Mk17進行試驗時,在16英寸槍管上發射初速為2925fps(約891m/s),在13英寸槍管發射初速為2750fps(838m/s)。比M80彈的初速高,但據說后坐力也比M80彈要小。
M80A1
繼M855A1無鉛彈取得進展后,美國陸軍又開始研製7.62mm口徑的M80無鉛彈(M80 LF),並已經預定命名為M80A1。M80A1無鉛彈的結構材料和M855A1基本相同。

使用國


地區列表
加拿大丹麥愛沙尼亞法國德國希臘冰島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
挪威葡萄牙西班牙波蘭土耳其澳大利亞奧地利孟加拉巴西維德角
智利塞普勒斯芬蘭伊朗利比亞馬爾他墨西哥摩洛哥緬甸北塞普勒斯
巴基斯坦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瑞典瑞士泰國多哥

在遊戲中


反恐精英OL
毀滅者MG3(港台版叫殲滅者)
使用200發7.62mm口徑子彈的機關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稱為“撕布機”的MG42的現代版,以強大的火力和充足的裝彈量著稱。在生化模式中,毀滅者(MG3)是毀滅殭屍的超級生化利器,感受百發彈容量的狂掃刺激吧!
港台服稱“殲滅者”。
裝彈200/200 (無子彈加成)200/300(有子彈加成)
準確51%
威力30%
射速89%
重量74%
不僅在生化模式(Ⅰ Ⅱ Ⅲ)中,在大災變模式中也是一款有著壓倒性力量殺尸利器
PS:可以說是一把多用途槍支,團隊直接沖入敵人陣營里一陣亂掃殺敵非常可觀,相比之下競技跟遠程就和諧得很多,走起路來的速度不那麼理想,不過比M134快很多。機動性一般,但子彈非常多,威力是機槍中的佼佼者,易上手,在管道中你可以自豪地屠殺殭屍,但是這把槍在攻擊遠距離的人的時候很難打中,在彈道很飄,此槍在管道上表現優越,但是面對暗影芭比(莎拉)和憎惡屠夫(達叔)(管道)和母體瞎子的時候表現很雞肋,在管道中可以做到70%爆頭在大災變和機甲風暴中:毀滅者的子彈上限為600發,買滿所有備彈需要1200錢。他在大災變中完全是殺人王,殭屍靠近無論爆頭或否都可在10發內擊斃(沒打中或打特殊部位除外)
另外還有雷獄Janus-7。
MG3
MG42的現代版之一,使用100彈鏈,在輕機槍(LMG)系列中射速最快。是摧毀木製房屋的利器。
殺傷力:低
準確度:中下
射速:高
後座力:中等
配件:紅點瞄準具、ACOG瞄準具
解鎖要求:57000PT
MG3
MG3+紅點瞄準具
評價:醫療兵最後解鎖的武器,主要的亮點的是每分鐘過千發的射速,因為射速快它的子彈很快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