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道情

湖北影響較大的傳統民間曲藝形式之一

湖北道情又稱沔陽道情,是解放以後在沔陽打硪號子、沔陽花鼓戲沔陽漁鼓的唱腔、曲牌基礎上創新發展起來的新曲藝品種。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在表演、曲目、曲牌音樂上不斷積累演變而成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沔陽道情音樂性較強,以沔陽話道白,板腔豐富,地方風味極濃,是湖北影響較大的傳統民間曲藝形式之一。

歷史溯源


湖北(沔陽)道情是道教的產物,古時是道徒傳教、化齋必備一種基本技能。隨著道情題材的擴大,道情作者和演唱者也在擴大。清乾隆年間,由於一批文人雅士介入道情創作,使道情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后逐步衍變成傳統民間的說唱藝術。
據《中國音樂詞典》載:沔陽道情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傳入沔陽后衍變發展而成。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漁鼓藝人皮思金、皮思銀、張洪顯、劉泡等四人,民間稱之為沔陽漁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后又產生了“沔陽漁鼓行會”。1911年前後,漁鼓曾與皮影戲合流,常為皮影戲伴唱。1931年後,沔陽漁鼓流傳到武漢、宜昌、沙市、黃石、鄂城等地,其影響逐步擴大。
至1940年前後,盛行於鄂中江漢平原地區。1952年以後獲得進一步發展,除繼續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了獨立的說唱形式。1958年,沔陽漁鼓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皮影藝人龔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選車記》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製成唱片,向全國播放。由於沔陽漁鼓好唱,好聽,深受群眾喜愛,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樂協會正式改名為湖北漁鼓,全省各地普遍傳唱。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李海林、李福林、榮廷清紮根在武漢,成為沔陽漁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藝家。
1953年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加入武漢市曲藝隊,即現武漢市說唱團,後來,又有蔡賢臣、鄒立等專業漁鼓演員。鄒遠宏則豐富了道情的唱腔曲牌,編創了一批新的道情唱段。在沔陽打硪號子、天沔花鼓戲唱腔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在表演、曲目、曲牌音樂上不斷積累演變而成的。其唱腔曲牌有的由沔陽、洪湖一帶的打硪號改編而成,有的由湖北漁鼓曲牌衍化而來,其曲目也多數從其他曲種中移植。
湖北道情多作為舞台演唱,以一人站唱為主,由小型民樂隊伴奏。其曲牌由沔陽打硪號子演變而來。

道具介紹


湖北道情的道具非常簡單,只有一個漁鼓和兩塊簡片(長約一米)。這簡片是竹質,故稱為“竹簡”(末端向外彎曲,上裝有銅鈴)。演唱者左手環抱漁鼓並擊竹簡,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並拍漁鼓;另有高胡、三弦等數件絲竹樂器伴奏。
絲竹樂器伴奏很清雅,聽起來讓人放鬆很多。
湖北沔陽道情用沔陽地方語言演唱。主要為一人站唱,也有兩人以上演唱,以唱為主,間有說白。一人站唱時,左手懷抱漁鼓筒兼執三尺長的竹簡,右手拍擊漁鼓筒端的皮膜,交錯應節。二人對唱時,另一人敲擊磁碟,唱到尾腔時,多為眾人幫腔。演出樂器有漁鼓筒,竹簡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樂器。演唱時表演者左手懷抱漁鼓筒並打擊竹簡,右手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頭擊漁鼓筒。邊唱邊打竹簡,控制速度和節拍,漁鼓筒只在前奏和間奏時才打。道具簡便,演唱和表演比較靈活。

曲目介紹


曲牌有[平腔]、[西]、[雙尾魚]、[荷花調]等。武漢市說唱團在長期的演唱中,逐步發展了[霞光曲]、[春蠶曲]、[流水數板]、[流水快板]、[嘆想曲]、[紅梅曲]、[趕驢曲]、[八卦調]、[花轎調]等曲牌。湖北道情曲目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從各曲種移植的傳統段子,如《湘子化齋》、《蟠桃會》、《水漫金山》等等,另一部分是新編的(含創作)如《拉煤上任》、《庸匠》、《大刀風雲》等等。這些曲目多以宣傳當時社會某項重點工作中心而編唱,有一定的“趕任務、唱任務、任務過了就告終”成分,所以傳唱不懈的曲目很少。

藝術特點


湖北道情唱詞的格式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一般可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句子長短不拘,雙句貫穿全篇,其間可以嵌字,也可構成三字、四句、五字垛句。全篇通常為一道韻轍到底。
一篇段子的唱詞結構,大致分為開頭、正文和煞尾三個組成部分。開頭一般為四句,簡述故事發端;正文為主要篇幅,展開矛盾糾葛,揭示主題;煞尾一般也為四句,總括全篇,與開頭相呼應。例如《韓湘子上壽》中的開頭就是:“數九隆冬天氣寒,韓湘子出家在終南山,山洞裡面把經念,想起了唐王的生期在今天。”正文有數十句,敘唱韓湘子到金鑾殿假借給唐王拜壽,與唐王對話,展開矛盾糾葛,步步深入,揭示唐王殘酷搜刮民脂民膏,致使黎民百姓貧困痛苦。最後煞尾四句是:“道童(指韓湘子)說罷看不見,唐王呆若木雞眼望穿,迴轉身來氣得顫,倒在金鑾殿好像泥一灘。”
湖北道情唱調整體藝術手法多種多樣,常用排比句、頂真(針)體。排比句如《頌雷鋒》中的片斷:“學習他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高,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見行動;學習他革命意志堅如鋼,無產階級的骨頭硬邦邦;學習他處處都聽黨的話,釘子精神鑽研文化科學知識不放鬆;學習他永遠革命,革命到底,事事打先鋒。”頂真(針)體如《韓湘子上壽》中的片斷:“美女們一個個都是芙蓉面,面似桃花三月鮮。鮮紅一點櫻桃口,口內就把銀牙含。寒(含)閃閃一對杏子眼,眼似秋波柳眉彎。”這種頂真(針)體運用恰當,可以加強藝術表現力。
除此而外,還可借用某個數字,串敘所要表達的內容,如《韓湘子上壽》中的另一片斷:“要變戲法有有有有有有,拿了八顆黃豆在手中間。八顆黃豆空中撒,變成八個蝴蝶上下翻。八個蝴蝶往下竄,變成了八個美女站金鑾。”
湖北道情唱詞藝術手法的變化,必然會引起詞格、結構的衍變,要求唱腔曲牌與之相適應。因之,湖北道情在洪湖一帶民間鄉土音樂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曲牌。演唱的幾十支曲牌中,保留了“西韻”、“西悲曲”、“秋蟬曲之一”、“秋蟬曲之二”、“數板”、“龍抬頭”、“龍擺尾”、“喜盈門”、“荷花調”、“散板”、“雙魚尾”、“短腔”、魚咬尾”等十多支曲牌,成為 湖北道情的基本腔調。在整個段子中,這些曲牌各具有不同的結構功能,表現出以“西韻”為主幹的聯曲體形式。
湖北道情往往通過不同的唱腔曲牌,顯示地方色彩、鄉土風味及藝術特色。

代表人物


夏祖勤

夏祖勤,1942年生,湖北仙桃人。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仙桃市戲劇家協會理事、仙桃市民間藝人協會秘書長,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沔陽漁鼓代表性傳承人。夏祖勤在民間文藝方面,堪稱“奇才”。他精通“沔陽漁鼓、湖北道情、快板、沔陽皮影戲”等,會演出,會編寫,會輔導。1972年11月,他獨創“湖北道情”《省柴灶就是好》,在荊州地區匯演時獲創作表演一等獎。
1979年,他根據民間“從小偷針,長大偷金”的傳統故事編寫“沔陽漁鼓”《臨死吃媽一口奶》,全文發表在《楚天藝術》,其中唱詞“一進監號,心驚肉跳;兩塊鋪板,難以睡覺;三次提審,全部成招;四面高牆,又陡又高;五(武)裝警察,來回放哨;六月馬桶,又臭又騷;七(吃)得不好,餓得開叫;八字命苦,該我坐牢;九(久)犯必露,法網難逃;十十(實實)在在,死罪不饒”,極具教育警示意義,夏祖勤至今尚能脫口而出。 1983年,夏祖勤創作皮影戲《火焰山》和兒童劇《小熊貓學本領》,在荊州地區作品評獎演出中獲創作、演出兩個一等獎。
1989年11月,由夏祖勤創作,與曾小清同台演出的“沔陽漁鼓”《一子兩母》參加省第五屆“荷花書會”,獲創作、表演兩個二等獎,作曲、伴奏兩個一等獎。2000年,《一子兩母》在《楚韻新曲》一書中全文發表。1991年,他主編出版《仙桃諺語》一書。由於在這項民間文學集成工作中成績顯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省民族宗教局特授予他“屈原獎”。從1961年到1991年的20餘年時間裡,他編寫和演出曲藝節目300多篇,除前述有關作品外,還有歌詞《放鴨姑娘》在省刊《長虹》發表,大型神話皮影戲《火焰山》劇本在《布穀鳥》全文刊登。
沔陽道情代表性傳承人夏祖勤
沔陽道情代表性傳承人夏祖勤

周維

周維表演輕鬆大方,刻畫人物惟妙惟肖,畫龍點睛的動作生動形象;其嗓音條件獨特,“邊夾膛”的發聲方法和諧,運用自如,且鄉土氣息特別濃。
1930年生,湖北地方曲藝四大麴種之一湖北道情的創始人,民間藝人。早在武昌區曲藝隊工作時,周維便發掘源自道教勸諭行善的唱腔“道情”,改造創新出有地方特色的湖北道情。他將其唱腔根基深深扎在天沔一帶的鄉土音樂之中,博採打硪號子和沔陽漁鼓、沔陽花鼓戲等部分曲牌的精華,形成自身富有江漢平原風味的音樂唱腔。在唱腔的藝術手法上,以洪湖打硪號子的基本曲調予以板腔變化,形成以“西韻”為主幹的具有板腔變化因素的周派曲牌唱腔,富有較強的表現力。50年代末到60年代,在他的帶動下,湖北道情曾風靡一時。
周維表演輕鬆大方,刻劃人物維妙維肖,畫龍點睛的動作生動形象;其嗓音條件獨特,“邊夾膛”的發聲方法合諧,運用自如,且鄉土氣息特別濃。

唱腔


湖北沔陽道情的主腔叫“西韻”,依沔陽花鼓戲中的“西腔”而得名。在“西韻”的基礎上,或取其頭,或截其尾,或擴充其音調,或變換其節奏,或將其他曲牌加以改制,又發展出了“西韻頭”、“西韻尾”、“西韻上下句”、“西韻花腔”、“西韻垛句”以及“秋蟬曲之一”、“秋蟬曲之二”、“數板”、“龍抬頭”、“龍擺尾”、“喜盈門”、“荷花調”、“散板”、“雙魚尾”、“短腔”、魚咬尾”等十多支曲牌等十數支曲牌。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也可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以造成音節上參差交錯的效果。每個段子均以“西韻”作為唱腔骨架,並依其唱詞內容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擇用數支曲牌,圍繞“西韻”穿插進行。各個段子的唱腔曲牌雖不盡相同,卻有其共同的基本結構規律,即以“西韻”貫串全篇;“西韻頭”開頭,“西韻尾”煞尾,中間選擇其他曲牌與“西韻上下句”交錯。其結構布局大致是:“前奏曲”—“西韻頭”—“西韻上下句”—其他曲牌與“西韻上下句”或“西韻尾”交錯穿插—“西韻尾”。

影響價值


在湖北曲唱的曲藝品種中,湖北道情形成最晚,但在群眾中的影響並不遜於其他曲種,武漢市說唱團除了專業道情演員演唱,從事其他曲種的演員還有不下10人演唱它,從而積累了大量曲目,滲透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