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中秋
滿江紅·中秋
《滿江紅·中秋》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起筆泛言中秋美景良辰,素月揚輝,正是賞月的好時節。接寫有心賞月而不得的惋惜、無奈之情。過片四句逆挽,以超曠的態度消解無月可賞的憾恨。再由昨夜桂月堪賞,而幻想衝出雲幕,登高賞月,與客從容陪伴,共酬佳節。末二句由不能賞月聯想到主和派清談誤國,寄寓壯志難酬的悲苦。全詞在藝術上借題發揮,因景寫情,情景交融,描寫議論合為一體,筆致婉曲,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抒懷的詞。中秋本來是賞月的好日子,但偏偏為雲所遮,不免大殺風景。詞人雖能以超曠的態度處之,但究竟內心不能平靜。這首詞細緻地描述了詞人思緒的起伏變化,委婉曲折,引人入勝。
詞的上片因景抒恨。開頭兩句泛寫中秋節給人的美好感受。中秋古稱團圓節,良辰美景,花好月圓,家人團聚是很重要的。但中秋畢竟是賞月的好日子,風月可人尤為重要,強調了中秋賞月的必要性。接下去兩句寫可能性。詞人使用“況”字把意思推進一層,言何況中秋節是秋天的節日,是時萬里無雲,天朗氣清,素月揚輝,正是賞月的好時節。這是虛寫,欲抑先揚,為下文寫無月可賞做了很好的鋪墊。“著意”二句寫無月可賞的惋惜。詞人登樓望月,月亮卻被雲幕遮蔽,心頭不免有失望之情。前一句寫有心賞月,以見其興趣之高;后一句寫雲幕遮月,使其不能“瞻玉兔”,寫失望之甚。兩相對比,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倩飛廉”二句寫不得賞月的無奈。詞人想請風伯特地為他把雲彩吹開,以便賞月,可又找不到人去給風伯說說,雖有心賞月卻無可奈何,思想情緒便跌入了谷底。“憑誰說”一句,寫出了缺乏知音的內心愁苦。
下片援理遣情。“弦與望”四句挽回一筆,言“月有陰晴圓缺”自古而然,並非今天才有,故可任憑它圓缺,不必太在意,以超曠的態度消釋無月可賞的憾恨,使心情重新振作起來。接下去兩句寫昨日天氣很好,月光明亮,桂月堪賞,令人羨慕。把歡快的情緒又推進一層。“安得”二句寫詞人的幻想。這兩句用趙知微雨夕登天柱峰同諸生共同玩月的典故,幻想衝出雲幕,登高賞月,與客從容陪伴,共酬佳節,以浪漫主義手法,把節日的歡快推向高潮。“安得”二字中既有期望,又含失望,表明美好的願望難以實現。結尾兩句轉筆收束,從理想回到現實,寫幻想破滅后的愁苦。中秋無月已經足以讓人憂愁,而當今那些主和派清談誤國,比這更讓人憂愁。“愁如發”一句,用比喻寫出內心愁苦之多。這裡的“愁”,既有月被雲遮之愁,也有缺少知音之愁。詞人觸景傷懷,寄寓了南歸以來收復中原的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悲愁。
文似看山不喜平,詞人能把中秋不見月這樣一個平常的自然景觀,寫得如此曲折,感慨萬千,且以情結景,就使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蘇軾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其進取與退隱的矛盾心理,似悲而實曠;而此詞則不同,雖然詞人口頭上說“弦與望,從圓缺”,其實內心深處並未擺脫愁苦,其根源恐怕不限於雲幕遮月,而在雲的背後似有更令其無法排解的愁苦,而借中秋以寫之,故較之蘇詞更悲苦沉鬱。
該詞大約作於宋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後)。辛棄疾自少便立下了恢復中原的壯志,曾親率騎兵獨闖金兵大營。投歸南宋以來,他的濟世之志和救國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復興上。他寫了《美芹十論》《九議》進奏朝廷,論議抗金方略,反對議和偏安。但是權奸當道,辛棄疾的進奏未被採納,反遭排擠打壓。該詞借題發揮,明詠中秋賞月,實為憂國之思、寄恨之作。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回歸南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創製飛虎軍。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其詞風“激昂豪邁,風流豪放”,代表著南宋豪放詞的最高成就。現存詞六百多首,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