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鱉

用於冬天夜晚接小便的器具

尿鱉就是尿壺,又叫夜壺,是過去男人在冬天夜晚接小便的器具。

歷史


晉代 瓷質 尿鱉子
晉代 瓷質 尿鱉子
尿鱉夜壺夜壺尿壺,早該北夜晚窩尿尿壺,齡,富裕官宦階層。夜壺構系,另窩尿尿思。隨展某族提專適合尿器。
“溺壺妻妾”僅僅陋俗,古“”,北京港台視劇延續稱呼。視桶,味桶,承載排泄具,極侮辱,權社尊卑反映。
尿器,窩尿尿(尿床算)權步。
舊時的農村,大部分家庭有夜壺,由於其造型特點,其口朝上偏於一邊,白天放在牆體上,冬日裡西北風頻繁,經常可以聽到“嗚嗚”的響聲,像是有人在吹奏大型古代樂器塤,如泣如訴的不知跟誰訴說衷腸,也難怪,一輩子受人胯下之侮,嘗盡百般咸苦騷味,不委屈才怪,
隨著生活改善和女性在家族地位的提高也出現女人專用的接尿鱉子。歷史上較早地記載,是《周禮·天官·玉府》可見此物存在已經兩千多年。豫北民間對“夜壺”的別稱“尿鱉子”。民間傳統的夜壺形狀一般為陶瓷燒制的扁圓形,類似沒有腿和尾巴鼓起肚子伸出頭向上仰望的老鱉,故而得名。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居住環境的改善,冬季室內有暖氣和空調,即便裸體也不會冷,這一兩千年民用器物從人們生活中消失。在城市裡,除了醫院養老院,尿鱉子已經很難見到了,老年病房,手術后的病房,重症病房男性病人的床側一人一隻,白色的,塑料的,大口衝上。

典故


可能為女性使用
可能為女性使用
尿鱉子就是夜壺較早地記載,是《周禮·天官·玉府》言:掌王之燕衣服、衽席、
牀笫。現代考古學專家,分別在漢、魏、南北朝古墓中發掘出了“虎子”(夜壺之別稱)。可見,夜壺的存在已經兩千多年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朝以玉為虎子,以為便器,使侍中執之行幸以從。”皇帝的“虎子”是玉制的,由侍中掌管,皇帝走到哪兒跟到哪兒,內急的時候端過來就用。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為了避諱,把“虎子”改稱“馬子”。
另一個說法是,漢代的時候,馬桶叫“虎子”,雕刻成老虎的形狀。據說“飛將軍李廣射死了一隻猛虎,讓人用銅製成猛虎狀的便器,以示對猛虎的蔑視。不過這種說法沒有找到出處。
元˙施惠˙幽閨記˙第二十二出:打掃兩間房,鋪下兩張床,兩個短枕頭,一個馬子,一個尿鱉。亦作尿鱉子。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先把那破床抬出去,一張舊桌子,兩張折板凳,再有些什麼家活?一個做飯的鍋,就把那尿鱉子放在鍋里罷。一家兒的好乾凈人家。

使用


平民的使用

北方的天氣比較寒冷,尤其是在冬季,屋子很冷,夜晚人們不願意鑽出被窩,尿泡尿凍得夠嗆。而過去的男人到了一定歲數就會尿頻尿急尿等待慢性前列腺炎),尤其夜晚更是尿多,頻頻起夜,這就很遭罪的事情。當然年齡也意味著地位,有一定年齡的男人在家裡通常都有一定地位,是一家之主,所以就有資格在被窩裡尿尿了。因為生理結構女人不用夜壺,由於便溺方式也覺得在被窩裡不好意思。嬰幼兒直接尿在床上,用不著尿鱉子,能用著尿鱉子但不夠資格的是那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年輕人身體抗凍,理應到茅廁去,最寬鬆的條件是在牆角處尿到尿盆子里。尿鱉子使用有規矩,隨便尿,成何體統!

皇族的使用

皇上用夜壺的時候是不會自己把著尿的,需要有人伺候,那麼這個人就是當晚侍駕的嬪妃了。把尿可是個功夫活兒,必須經過嚴格訓練才行,不然是把不好尿的。
器具在晚上要用棉被包好了,使用的時候不能是一個冰涼的尿鱉子夜壺,要是涼著了皇上可不是鬧著玩的。還不能讓皇上的小弟弟挨到壺口的沿上,也不能把被子掀開,掀開了會凍著皇上,所以一切都要靠手來感覺,不能讓余尿滴答到被褥上,要用柔軟的毛巾擦乾淨。做好這一切的同時還不能讓自己的身子涼著,因為把完尿后,自己身子要是涼了,再進入皇上的被窩就會冰著皇上。所以要成為皇上的女人之前都要經過嚴格的把尿培訓,把尿不合格就沒有資格陪皇上睡覺。

材質


史料表明,在漢代、唐朝、明朝,就分別有帝王御用過玉質、黃金,其他人等亦按地位不同,分別使用“瓷器”、“陶器”、“漆器”。

文化


俚語歇後語

罵人為沒有用的東西。初刻拍案驚奇˙第三十一回:我們帶這兩個尿鱉送去縣裡,添差了人來拿人。
尿鱉子打酒---滿不在乎(壺)
尿鱉子沒底---下流
本溪湖的尿鱉子---嘴好
尿鱉子盛酒---不是正經東西
尿鱉子鑲金邊---臭講究
八仙桌上的尿鱉子---不是個成就(盛酒)的傢伙
床底下的尿鱉子---離不得又見不得
尿鱉子掉了把兒——只剩一張嘴
尿鱉子沒把——難拿
清洗千年前的夜壺(打一網站)——淘寶

詈詞

指厭惡的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被他兩個侮弄這一日,我們帶這兩個尿鱉送去縣裡,添差了人來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