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儂軟語的結果 展開

吳儂軟語

吳儂軟語

吳儂軟語,是一個形容詞、成語,別稱“吳儂嬌語”、“吳儂細語”,形容“吳人講話輕清柔美”這個現象。字面意思:吳儂——吳人。軟語/嬌語/細語——細軟柔美的語音(細軟柔美的講話方式)。

“吳儂軟語”一般用來形容蘇州一帶的方言,蘇州話、上海話等方言比較軟糯婉轉,故有“吳儂軟語”之稱。

解釋


相傳商代末年,周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亶父喜歡季歷,但是按照制度,必須傳位於嫡長子。泰伯、仲雍為尊重父意,避讓君位而到當時荊蠻人居多的江東,並隨鄉入俗。漢·曹操《善哉行》:“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斷髮文身。”
當時的江東人有個習俗,就是喜歡邊跑邊呼喊,泰伯造了一個“吳”字代表江東人,建立春秋姬姓諸侯國吳國。“吳”字本義是大口向天呼喊,象徵先秦吳地子民的彪悍狂放之氣,“吳”字的吳語讀音是ng或ngu,蘇州音ɦou,發音保留呼喊之風。
儂作人解,“儂”是古吳語中“人”字的音譯,形容操吳方言的人語音清和優雅。李白《橫江詞》有詩句“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相當於“人道橫江好,人道橫江惡”。今上海、寧波等地,儂代表“你”,其他地方是“乃”“爾”“你”等。現代吳語中,典型意義上的吳人(北吳)的“人”字讀音已經不發成“儂”了,浙南一帶的“人”保留古江東音“儂”。
平上去入、清濁對立、尖團分化,吳語保留了較多古漢語因素,使得吳語比較流暢自然,謂之“軟”。但因有“入聲”的短促剛勁有力,“濁音”的聲帶振動之強,吳語絕非軟語。當然,“軟”還可以理解為女子講來具有獨特的柔美靈秀之風,男子講來頗具儒雅倜儻之氣。
吳語(Wu Chinese)是區別於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的一門語言,國內及國際上均有立項,是蘇南、浙江、上海等地人的母語,使用人口超過英國或法國人口,為漢語族中的吳語。普通話的主幹是漢語族官話方言中的北京官話。
吳語一詞常見於唐詩宋詞等古代文獻中,如《全唐詩》第218卷第14首《遣興五首·賀公雅吳語》。吳語傳承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吳語區開始推行普通話,學校禁止說方言、媒體限制用方言,吳語區年輕人都能說好普通話,現在江南地區一些小孩已經不大會講方言,情況不好。保護家鄉話,保護華夏多元文化將成為重點。

典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他們叫來侍酒的,都是南班子的人,一時燕語鶯聲,盡都是吳儂軟語。”
鄭振鐸《蘇州讚歌》:“‘吳儂軟語’的蘇州人民,看起來好像很溫和,但往往是站在鬥爭的最前線。”

形容詞


吳儂軟語
吳儂軟語
吳儂軟語一般是用來形容吳 語中蘇州話的辭彙。蘇州話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蘇滬嘉小片吳語口音在吳語地區內部相對而言比較儒雅婉轉,所以有“吳儂軟語”之稱。吳儂軟語通常指代蘇州腔,有時也用來描述上海腔。而寧波等地吳語,則是比較硬的,一般不用“吳儂軟語”來形容。
蘇州話歷來被稱為“吳儂軟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軟”,尤其女孩子說來更為動聽。在同屬吳語語系的其他幾種方言中,如無錫話、嘉興話、紹興話、寧波話等都不如蘇州話來得溫軟。一種方言好聽與否主要取決於語調、語速、節奏、發音以及辭彙等方面。吳語與湘語(指老湘語)是漢語七大方言語系中形成最早的方言,因此吳語至今保留了相當多的古音。吳語的一大特點在於保留了全部的濁音聲母,具有七種到八種聲調,留了入聲。在聽覺上,一種方言如果語速過快,抑揚頓挫過強,我們往往稱這種話“太硬”;但如果語速過慢,缺乏明顯的抑揚頓挫,我們往往稱這種話“太侉”。蘇州話語調平和而不失抑揚,語速適中而不失頓挫,這種發音方式有些低吟淺唱的感覺。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江浙話,通行於今上海、蘇南、浙江等地。
國際語系及語言代碼:
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
ISO 639-1:zh
ISO 639-2:chi(B)zho(T)
ISO/DIS 639-3:w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