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那比蛇
有鱗目巨蛇科動物
沃那比蛇(學名:Wonambi),又名沃納姆比蛇,是非常巨大的蛇。它們並非蟒蛇,而是屬於已滅絕的巨蛇科。沃那比蛇的模式種W.naracoortensis是一種長5-6米的蛇。另外一種已知的物種是W.barriei.
蛇的行走千姿百態,或直線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進,這是由蛇的結構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幹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幹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幹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後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幹部呈長筒狀;蛇的尾部為肛門以後的部位。
蛇的內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泄殖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為肺。
蛇類無瞬膜、淚腺和活動性眼瞼;無鼓膜,鼓室萎縮,耳咽管消失;內耳的卵圓窗和方骨之間由耳柱骨相接;無顳窩(但它是雙顳窩類的後代,蛇顱骨由於大量膜骨退化或消失,已無雙顳窩的痕迹);帶骨和胸骨退化;椎體前凹型;除寰椎和尾椎外,其餘椎骨都附有可動肋骨;成對的內臟器官因體形影響,使其左右對稱變為前後交錯或只保留一側(蟒蛇有成對的肺);無膀胱。
蛇是爬行動物,是由於它有特殊的運動方式:一種是蜿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體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狀彎曲,使彎曲處的後邊施力於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體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難行,無法以這種方式爬行了,當然,不必因此為蛇擔憂,因為在自然界是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種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後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皮肌相連。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便向前移動,這就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即稍稍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著地面那樣,但這時只是腹鱗動而蛇身沒有動,接著肋皮肌放鬆,腹鱗的后緣就施力於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體推向前方,這種運動方式產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第三種方式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抬起,儘力前伸,接觸到支持的物體時,蛇身後部即跟著縮向前去,然後再抬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後部再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蛇就能不斷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較緩慢的蛇,如鉛色水蛇等,在受到驚動時,蛇身會很快地連續伸縮,加快爬行的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大洋洲內陸太攀蛇
另外蛇是有聽覺的,只不過它們的聽覺器官——也就是耳朵的結構十分簡單,只有內耳,沒有外耳及鼓膜結構,所以聽覺是十分遲鈍的。
沃那比蛇似乎是一類埋伏的掠食者,會將獵物緊纏至死,而不是使用毒素。它們的頭部非常細小,故獵物的大小也應有限。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它們棲息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踞在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風和日麗的天氣,偶爾也會出來曬太陽,有時也會進食。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蛻皮時,蛇的新舊皮之間會分泌出一種液體,這種液體有助於蛇的蛻皮。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后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像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側的牆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后,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於樹榦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出夜伏居多,因品種而異。
沃那比蛇
提姆·富蘭納瑞(TimFlannery)指沃那比蛇與其他澳大利亞巨型動物群是因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生活而滅絕。
沃那比蛇最初是於澳大利亞的納拉寇特洞穴國家公園發現,是在澳大利亞發現的第一種已滅絕的蛇。其名字是取自當地澳大利亞原住民傳說在夢世紀的一種蛇。這種蛇稱為彩虹蛇,一般被指是創造了澳大利亞的主要景色。
巨蛇科的其他物種於約5500萬年前從其他地方消失,但在澳大利亞的卻繼續生存演化。沃那比蛇最後生存的巨蛇科,一直到5萬年前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