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色水蛇
鉛色水蛇
鉛色水蛇(學名:Enhydris plumbea)為游蛇科水蛇屬的爬行動物,雄性全長370至430厘米,雌性全長392至445厘米。蛇體背面為灰橄欖色,上唇及腹面黃白色,背鱗外側1至2行鱗片帶黃色。頭大小適中,吻較寬短,鼻孔具瓣膜,鼻間鱗1枚,上唇鱗8枚,背鱗中段19行,尾下鱗雙行,上領骨後端具溝牙。
喜歡潮濕的環境,大多為定棲,多於黃昏及夜間活動,食物以小形蛙類和蝌蚪為主,其次為小魚。種群分佈廣泛,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台灣。國外分佈於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概述圖參考資料: )
![鉛色水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4/ma4cb3deeca1cd779e9441f1747f4d46a.jpg)
鉛色水蛇
生活於平原、丘陵或低山地區的水稻田、池塘、湖泊、小河及其附近水域,其生存的海拔範圍從從沿海低地至海拔980米。
喜歡潮濕的環境,大多為定期,多於黃昏及夜間活動,每年 4 月開始攝食,6 月為攝食高峰,9點點 月停止食物以小型型蛙類和蝌蚪為主,其次為小魚。
![分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1/mc18e98ebda18bbca2f644631db74770f.jpg)
分佈
主要在5月底至6月繁殖,卵胎生,每次產幼蛇9至12條,初生幼蛇全長為127至139厘米,母蛇體長大者其幼蛇亦較長,重量為214至215克,平均214.7克。
單一物種,並無亞種分化。
鉛色水蛇分佈範圍廣泛,數量趨勢穩定,沒有已知的重大威脅,因此該物種被列為低危,並沒有特殊的保護措施。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易危(VU)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肉可食,入葯有祛風濕之功效。在浙江、廣東、廣西、江蘇一帶用之較多,有用該蛇與米熬粥、與魚煮食的習慣。藥用時干、鮮均可,主治皮膚濕癢、濕疹、化膿等症,是加工純蛇粉或蛇化妝品的主要原料蛇,又是冬季全蛇火鍋的常用蛇,常食有增加免疫力、調節內分泌、祛濕祛癢的作用。用此鮮蛇和干品泡酒,可治風濕、關節疼痛、疑難雜症等頑疾,常飲服有通經活絡,定驚療痹等功效,可以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其膽有祛濕止風、消痰潤肺、利目養胃之功效,主治咳嗽、風濕和類風濕等症。蛇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燙傷、凍傷和無名疔腫等症。蛇蛻有殺蟲、抗毒、止癢、抑痹功效,是治療各種瘡疥疔斑、腮腺炎、牛皮癬等多種皮膚病不可多得的純天然動物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