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陷阱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
投資陷阱指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
投資釋義:
拼音:touzi 英文:Investment
投資可分為實物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
投資這個名詞在金融和經濟方面有數個相關的意義。它涉及財產的累積以求在未來得到收益。技術上來說,這個字意味著“將某物品放入其他地方的行動”(或許最初是與人的服裝或“禮服”相關)。從金融學角度來講,相較於投機而言,投資的時間段更長一些,更趨向是為了在未來一定時間段內獲得某種比較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收益,是未來收益的累積。
原指獵人狩獵時挖的用於捕獲獵物的深坑,後來用於比喻現實生活中的各種 圈套。
為捕捉野獸或為擒敵而挖的坑穴,上面浮蓋偽裝物,踩在上面就掉到坑裡。常比喻陷害人的羅網、圈套。《禮記·中庸》:“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孔穎達 疏:“陷阱,謂坑也。穿地為坎,豎鋒刃於中以陷獸也。”《漢書·食貨志下》:“夫縣法以誘民,使入陷阱。”顏師古 註:“阱,穿地以陷獸也。”宋 陸遊 《初歸雜詠》:“平地本知多陷阱,羣兒隨處覓梯媒。”清 戴名世 《盲者說》:“倀倀焉躓且蹶而不之悟,卒蹈於網羅入於陷阱者,往往而是。”
政策機會是中國企業最青睞的投資方向之一,從世界範圍來看,政策方向的調整、新政策的出台對相關產業也具有巨大的影響,甚至成就了很多知名跨國企業。中國沿海大量民營企業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機會,構成了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但對政策性機會的盲目追求卻常使創業投資者在毫無準備的時候,一步一步踏進政策性投資陷阱中。
2002年3月,《廣東省零售藥店設置暫行規定》宣布開放廣東藥品零售市場,由於外來人口多,藥品零售業發展空間巨大,眾多外來商家蜂擁而入,紛紛投資廣東藥品零售市場。但僅幾個月時間,在政策封殺之下,一些投資者損失慘重,苦不堪言。
在舉世聞名的珠江三角洲外向型加工基地東莞,市葯監局不但嚴格執行2001年6月開始施行的“500米直線範圍內不準開設第二間零售藥店”的審批標準(該標準至2002年7月宣布取消),而且設置了技術性程序,如分店負責人必須提交個人戶口本原件,必須到原戶籍所在地居委會開具法律上無不良品行記錄的證明,開具婚育證明,必須承諾24小時經營等。
與此類似的政策規定包括:一些地方規定民辦學校必須先買200畝地,擁有6000冊書籍,然後才有申請資格;民營開辦電信增值業務的申請資格包括場地、設備和專業人員……而進行了這方面的投資,並不意味著投資者一定會獲得開業資格。
在這些行業,投資者因為走了第一步(滿足原先知道的申報條件)而可能會被深度套牢。從管制的角度看,這些要求順理成章,但從商人的角度看,先進行“資格投資”然後才能申報經營資格,風險就大大上升。而且,一旦申報條件改變,投資者的前期投入則會盡數打水漂。
2002年9月15日,《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正式施行,同時新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醞釀到第七稿。新政策對新葯申報制定了5年的監測期,監測期內一個品種只能有一家被批准上市。在此之前,由於仿製國外新葯受到保護且研發成本低(只需12萬-~2000萬元人民幣,而國外一種專利葯研發需3~5億美元),投資商對醫藥行業趨之若鶩。新政策出台後,國內藥廠不僅沒多少新葯可報,連能開發的產品都將寥寥無幾。
在我國進入WTO后,出於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承諾和完善法制建設的考慮,將進入一個政策法規大調整的非常時期,企業遭遇類似的政策調整將會更多,一些對政策有極大依賴的投資項目,如果不能及時考慮好撤退、轉向或是減少對政策的依賴,一旦政策調整,都將面臨難堪的境地。除了政策的行業審批限制、政策的變化包括城市規劃調整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外,政策執行的時間差、空間差以及執行力度差別都會成為一個個投資陷阱。
要避開政策性陷阱,重要的是不要過分依賴政策。在國內投資的外商投資企業中,新加坡、韓國投資商遭遇政策陷阱而失敗的多,而歐美企業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歐美企業在投資過程中,較少受優惠政策吸引,而更多地看該地的市場環境及項目本身在該地的市場前景。
針對政策性陷阱,給創業投資者的建議是:
2、忌貪小便宜吃大虧,不能僅僅因為政策優厚而不顧投資的其它條件;
3、提高對政策的應用水平,不要把寶全壓在政策商機上,要根據自己的實力進行投資;
4、政策應用適當,不要過頭,留心政策的變化。
企業是市場中的動物,市場的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企業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在企業的投資行為中,壟斷部門的市場壁壘是一個極大的投資陷阱。
2002年7月,影視大鱷鄧建國公開宣布退出影視圈,並聲稱到年底會有60%左右的民營影視公司關門大吉。鄧建國表示退出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影視劇市場並不健全,存在著壟斷、限價等不正當競爭,僅電視台欠巨星公司的錢就達到了2000萬元,這對公司是致命的。這也是圈內普遍的現象,只是影視公司都不願得罪自己的片商而已。”
2001年,西部某省一家民營會計師事務所接到了一個兼并審計的案子。在進行了大量調查取證工作之後,突然被告知委託取消,弄得這家會計師事務所一頭霧水。事後得知此單的失敗僅僅在於他們不能在財政局進行呆壞賬核銷時得到“照顧”,儘管所有的中介機構現在已經與行政單位脫鉤,但仍有相當部分機構與行政部門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委託方最後將這筆業務交給了一家原財政局處長辦的會計師事務所。
目前這類非市場競爭陷阱在市政環保、自來水、影視、教育、天然氣、電信、銀行等壟斷性行業及律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行業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最近券商為上市公司實行配股包銷使券商們“變成了股東”,紛紛陷入資金緊張或賠本甩賣的案例,與其說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然,不如說是券商與上市公司之間不平等的地位造成。
兩年過去了,原本測算年需求總量達120億件,潛在銷售額不低於30億元的快餐具市場竟然成了綠色餐具的滑鐵盧。由於環保餐具價格較高,大量餐飲企業視國家禁令於不顧,仍然違規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及後來上市的“環保”替代品??一次性PP餐具。目前全國170家左右的綠色環保餐具生產企業,大約有2/3以上停(待)產,每天3班滿負荷生產的企業基本沒有,一些原來還能勉強開工的企業由於缺少流動資金或其它經營上的種種原因,紛紛停產關門,去年下半年能夠維持正常生產的企業不超過20家。
“白魔”屢禁不止,背後的原因其實是投資者掉進了新行業的人文環境陷阱中。大量小型飲食企業在薄利中生存,對成本的考慮遠遠大於環保意識。
在創業投資前的市場分析中,人文環境的考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融資環境、人員的文化素質、市場消費習慣、政府開放程度等構成了企業投資運作的重要人文環境,企業一旦與之不融合,要調整則會花費巨額的成本,新奇項目不被消費者接受、併購中雙方企業文化不融合、遭遇地方保護主義等等,都暴露出項目對人文環境的不適應。對人文環境的不適應,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敬而遠之。
對高新技術的追求在今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企業在投資行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術的衝動,以保持自己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但是,一旦對高新技術的把握不當,反而會成為顛覆整個投資行為的主因。
中原一家製藥廠在項目投資設計時,將技術定位在“國際先進水平”,從瑞士一家小型工程公司引進了尚處於試驗階段的技術工藝和4套生產裝置,結果4套生產裝置有3套存在嚴重問題,產品一直不能正常生產。造成製藥廠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建設過程中盲目追求國際先進技術,高價引進國外尚處於試驗階段的工藝技術,之後又錯過了利用國內技術力量攻關、搶佔市場的機遇。
西部一家民營工程公司敏銳地發現了塗料市場群龍無首,競爭手段低下,存在極大的市場空間,於是與當地一家兵工部下屬研究所合作,由研究所進行技術投資,合作開發市場。幾年運作下來,投入了上千萬元資金,生產出來的塗料仍然不斷出質量問題,其產品根本打不開市場。研究所的技術並不是成熟的技術。但公司已在塗料市場投了巨額資金。
技術陷阱與人才陷阱,都是新進入一個行業的投資者特別容易踏進的陷阱。這類陷阱有一個共同特徵:為企業經營所必備,容易從市場獲得所以投資者不重視,但評判是否合適卻非常困難,往往成為創業項目成敗的關鍵。
要避免技術和人才陷阱,創業者應努力做到:
2、對還處於實驗階段的新技術,必須進行由小試到中試再到小規模的投產試驗;
3、對專家、顧問不能盲從,信任他們,但要驗證;
4、技術和人才的投資以適應企業規模和投資能力、適應目標市場需求為主要標準,過高或過低的技術、人才要求並不適當;
5、對進入新行業的投資者而言,判斷人才是否合適的標準是:一看其是否有相當的從業經驗,二看其在該企業及行業內的口碑,三看其歷史業績,最後,還要看其個人稟性是否與本企業文化相融合。對技術是否合適的判斷標準與此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