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仁冰

謝仁冰

謝仁冰(1883~1952)江蘇武進人。民進創始人之一。抗戰勝利后,介紹馬敘倫與王紹鏊相識,發起成立民進。馬敘倫、王紹鏊等人轉移香港后,上海的會務由謝仁冰主持。解放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蘇南行署委員,上海市第一、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委員,民進第三屆中央理事會理事,民進上海市分會第一、二屆理事會主任理事。

生平經歷


謝仁冰(1880~1952)又名冰,江蘇武進人,中國傑出外交家章漢夫(謝啟泰)的父親。謝仁冰自幼聰明過人,14歲應童子試中秀才,后又中舉人。早年在教會學校震旦公學讀書時,即嚮往民族革命。清宣統二年(1910年),謝在馬相伯領導下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天主教壓迫學生,率眾脫離震旦公學轉學北京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后,民國二年(1913年)起在北京教育部任科員、僉事、司長等職。在這期間,謝曾與魯迅共事。魯迅當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的“僉事”(相當於科長),兩家有來往,魯迅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1920年4月2日,“謝冰嫁妹(即章漢夫的三姑謝紉瑜嫁給在中國銀行工作的鄭鐵如),送禮泉一”。1924年5月11日,“……午後往文慧寺吊謝仁冰母夫人喪”。
謝仁冰還先後在清華學校、北京大學、政法專門學校、北京師範學校、中華大學、滬江大學等教授外文。1923年,謝仁冰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在華盛頓舉行的萬國教育會議。謝仁冰博學多才,工作經常變動,他都能勝任。在北京,他還擔任過《唯一日報》的主筆、交通部資議等職。
辛亥革命時,謝仁冰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並放棄到清政府駐外機構去工作的機會。抗日戰爭期間,上海成了淪陷區,他把家屬安置在四川,自己留在上海,與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聯繫,為革命奔走。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謝仁冰參加抗日宣傳工作。上海工商界進步民主人士王紹鏊、陳巳生、劉樹梅、張紀元等經常在謝家中秘密聚會,商談抗日救國之道。1944年,謝仁冰與王紹鏊、曹鴻翥、馮少山等組織“二酉社”,團結進步人士,進行抗日反蔣工作。抗戰勝利后,謝介紹上海文化界代表馬敘倫與王紹鏊相識,於是,上海的文化教育界、新聞出版界的愛國民主力量,和工商界的愛國民主力量得到了結合併開始協同作戰。雙方首次聚會在北京西路的廣和居樓上。馬敘倫方面有鄭振鐸、傅雷、唐弢等,王紹鏊方面有謝仁冰、林雙達、張紀元等。以後範圍逐漸擴大,許廣平、周建人、趙朴初、徐伯昕、柯靈、梅達君、李平心、曹鴻考、劉哲民、馮少山等先後加入,地點也從廣和居移到八仙橋青年會禮堂。他們不僅一起座談時局,而且開始攜手聯合戰鬥。他們利用《周報》、《民主》、《文匯報》等陣地,聯合發表文章,申明共同的政治主張。在以《民主》編者名義發表的《我們的主張和態度》一文中,他們大聲疾呼“和平奮鬥救中國”,並提出實現民主政治、制止內戰、壓抑物價、懲處漢奸等五項政治要求,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45年12月中旬,馬歇爾來滬, 馬敘倫、王紹鏊、謝仁冰以及文化界其他愛國知名人士共61人聯合發表《給美國人民的公開信》,呼籲美國人民反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希望他們“給我們以高尚的同情和援助,讓我們制止內戰,實現民主政治,克服目前的危急的難關”。這封信的公開表明了這兩種民主力量的合作。
為長期共同戰鬥,他們決定成立一個以促進民主政治的實現為宗旨的政治組織,取名為“中國民主促進會”。1945年12月30日,中國民主促進會在上海愛麥虞限路(今紹興路)中國科學社正式宣告成立,謝仁冰任常務理事。解放戰爭期間,謝仁冰積極參加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進行的各種群眾運動。如:反對“警管區”運動,保障人權運動,反美扶日運動,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運動等。1946年“下關事件”后,馬敘倫王紹鏊等被迫離滬,上海會務由謝仁冰主持。1948年1月,謝由陳叔通介紹進商務印書館工作,直至1952年,先後擔任商務印書館協理、編輯、襄理、經理兼代編審部部長、總管理處經理等。上海解放前夕,謝接受黨的指示,儘力保護商務印書館的財產,使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得以完整接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謝仁冰先後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蘇南行署委員,上海市第一、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委員,民進第三屆中央理事會理事,民進上海市分會主任理事,民盟第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等。1952年1月27日(正月初一),謝仁冰作為上海書業同業公會主任在該公會做“五反”動員報告時,突發腦溢血去世。上海市長陳毅參加了謝仁冰的追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