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

詞語釋義

爬山虎,一種生於中國和日本的木質藤本植物,葉子裂,通常用來攀蓋牆壁和遮蔭。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 爬山虎páshānhǔ
[Boston ivy] 一種生於中國和日本的木質藤本植物,葉子裂,通常用來攀蓋牆壁和遮蔭

詳細解釋

釋義:(1).方言。山轎。
【出處】:《晨報》1933.5.21:“香客們到北安河 以後,首先解決的就是‘行’……‘行’的方法可說是五花八門,有背著一束香一步步上山的,也有坐爬山虎的,或三步或九步一叩頭到山頂上的。”
釋義:(2).即常春藤
落葉藤本植物,葉子互生,葉柄細長,花淺綠色。結漿果,球形。莖上有卷鬚,能附著在岩石或牆壁上。

歧義由來


爬山虎,英文釋義為Ivy。常春藤,英文釋義也是Ivy。為何國外同樣的一種植物,到了中國竟然被人為分成兩種呢?這其實要牽扯到中國科學史上的一段公案。最初李善蘭(1811.1.22~1882.12.9)翻譯《植物學》之時,出於當時普遍心理和客觀條件,他並未對其中Hedera nepalensis K,Koch var.sinensis (Tobl.) Rehd詞條所介紹的植物有所認識,而主觀將其譯名為“常春藤”。並且,在後附的譯註上,也並未指出其就是中國俗稱的“爬山虎”。後來約翰霍普金斯(1867~1937)在帶領國際植物學會所組織的小組對中國植物進行歸納分類的時候,根據葉片變色,將中國本土生長的爬山虎歸入葡萄科,而非五加科。如今已經知道,爬山虎葉片變色出於水土和氣候原因,將墨西哥常春藤移栽入中國內陸水稻土平原上,葉片也會變色。由此,常春藤和爬山虎被人為分成兩種植物,並在非學術場合沿用。必須要強調的是,這種人為分類只在中國出現,而西方則正確的將之認識為同一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