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牆虎

葡萄科爬山虎屬植物

爬山虎的別稱。拉丁學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在日本被稱作“蔦”(niǎo)。爬山虎屬的一種,具落葉性。葉子是掌狀淺裂,完全分開變成複葉,有光澤。卷鬚的前端成為吸盤,附著在岩石、牆壁或樹榦上。開有5片綠色花瓣的小花,果實呈小球形,成熟呈紫黑色

葉子具觀賞性,常用語建築物外牆景觀,或作為盆景觀賞。

形態特徵


多年生大型落葉木質藤本植物。樹皮有皮孔,髓白色。枝條粗壯,卷鬚短,多分枝,頂端有吸盤。葉互生,花枝上的葉寬卵形,長8~18cm,寬6~16cm,常3裂,或下部枝上的葉分裂成3小葉,幼枝上的葉較小,常不分裂。聚傘花序常著生於兩葉間的短枝上,長4~8cm,較葉柄短;花5數;萼全緣;花瓣頂端反折,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漿果小球形,熟時藍黑色。花期6月,果期9~10月。

分佈範圍


多攀援於岩石、大樹或牆壁上。原產於亞洲東部、喜馬拉稚山區及北美洲,在我國分佈極廣,日本也有分佈。我國遼寧、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雲南都有分佈。

生長習性


性喜陰濕環境,但不怕強光,耐寒,耐旱,耐貧瘠,耐修剪,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陰濕、肥沃的土壤中生長最佳。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播種法:9月份果子呈紫色時採下,將果皮和果實去除乾淨。放置在半乾的沙子中儲藏,來年的三月份可進行播種。次年早春3月上中旬即可露地播種,薄膜覆蓋,5月上旬即可出苗,培養1~2年即可出圃。
扦插法:採取成熟的植株,將枝條插入15厘米左右,扦插后埋上,兩天澆水一次,半個月就發芽了。在牆根挖坑深度為15厘米左右,將剪取的爬山虎枝條插入,枝條長度約30-40厘米長。插后將土埋上,可兩天澆水一次,半個多月就可以發芽了。

栽培養護

土壤:對土壤要求不嚴,陰濕環境或向陽處,均能茁壯生長,但在陰濕、肥沃的土壤中生長最佳。
澆水:見干見濕,盆土不可過濕,怕積水,耐旱。
施肥:初期每年追肥1~2次,並注意灌水,使它儘快沿牆吸附而上,2~3年後可逐漸將數層高樓的壁面布滿,以後可任其自然生長。

防治方法


白粉病

自幼苗起便可發病。基本危害整株爬山虎。開始出現小黃點,而後發展成橢圓形斑體,外生白色粉狀霉層,一般情況下部背面多。霉斑早期單獨分散,后再進行聯合,可覆蓋全頁,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干擾新陳代謝,造成早衰
[發病規律]
病菌在平原地區不能越夏,秋後通過氣流傳到平原麥苗引起病害。流行引發主要有兩個條件,一是大面積種植感染品種,二是環境條件適宜。一般施肥過量的情況下,麥株旺長,植株衰弱,田間濕度大,發病便較為嚴重。該病一般在3到4月出現發病中心,后隨氣溫逐漸回升,病株率急速增加,在某種條件下便開始流行。
[防治方法]
農業措施:一是種植品種抗病菌;二是合理栽培,施肥有當。
藥劑防治:一是藥劑拌種,方法同小麥散黑穗病;二要在春秋季節防治。

葉斑病

褐斑病,感染大片面積,葉上的病斑為橢圓形,后增大病斑,出現輪紋。莖部和葉柄上病斑黑褐色、顯長條形狀。
黑斑病。葉上出現黑色小圓斑,后擴大呈不規則斑塊,邊緣略起,兩面散現小黑點。
③枯斑病。葉上有橢圓型、長條形淺紅褐色病斑,后擴大呈不規則斑塊,病斑上有黑點產生。
【發病規律】
葉斑病菌隨病體越冬,來年發病期隨氣候侵染寄主。三種褐斑病四季均有發生。通風不暢或濕度過大等均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如若在溫室內可進行換土防治。
爬山虎不宜噴澆,切勿噴澆處理。
發病初便開始噴葯,以防蔓延。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產生抗藥性。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爬牆虎表皮有皮孔,夏季枝葉茂密,常攀緣在牆壁或岩石上,適於配植宅院牆壁、圍牆、庭園入口處、橋頭石堍等處。可用於綠化房屋牆壁、公園山石,既可美化環境,又能降溫,調節空氣,減少噪音。

園林綠化

爬牆虎在綠化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立體綠化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可達到綠化、美化效果,同時也發揮著增氧、降溫、減塵、減少噪音等作用,是藤本類綠化植物中用得最多的材料之一。
爬牆虎莖葉密集,覆蓋在房屋牆面上,不但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葉片與牆面之間的空氣流動,還可以降低室溫。它作為屏障,既能降低噪音,又能吸附塵土。
爬牆虎的卷鬚式吸盤還能吸去牆上的水分,有助於使潮濕的房屋變得乾爽;而在乾燥的季節,又能增加濕度。但也有些人認為,爬牆虎不適合種植在外牆面上——根系生長需要空間,可能破壞外牆留下孔隙。

藥用價值

爬牆虎的根、莖可入葯,有破血、活筋止血、消腫毒之功效。果可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