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藺相如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為《史記》列傳(70篇)之一,文節選部分重點描寫了藺相如,也敘述了廉頗。運用多種文學手法表現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作品賞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嘆服。
抓住人物特徵,人物形象突現紙上。司馬遷善於抓住人物主要特徵進行極力渲染。如在對事迹頗豐的藺相如這一形象進行處理時,便抓住“智勇”這一特徵為核心展開描述。正如他在本傳傳末所論贊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也。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在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事件進行描述時更是緊緊扣住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這一特徵,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層層襯染,極力蓄勢,造成人物形象的張勢。司馬遷在文中極盡渲染之能事,層層蓄勢,有如大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勢為己用之睿智:為國紓難,利用國際輿論,借使秦負曲之勢,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償城,相如以“璧有瑕,請指示王”誆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貪婪的弱點,欲以璧擊柱,借“秦恐璧破”之勢威脅秦王;抓住秦國二十餘君“不堅明約束”之過,借理在我方之勢,使人懷璧歸趙;澠池之會,借“五步之內以頸血濺大王”之勢,逼秦王就範,為一擊缶;借“趙亦盛設兵以待秦”之勢,迫使秦不敢動武。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行文至此,司馬遷筆勢陡轉:多謀善斷、意氣風發的藺相如竟對無理取鬧的廉頗一再退忍避讓,連門客都感到羞愧。當門客要離開他時,才袒露他“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胸懷。相如的絕頂智慧和賢相風采突現在讀者的眼前。

創作背景


本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為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人的合傳,這是原傳的第一大部分。列傳,古代紀傳體史書中的一種體例,用來記敘帝王、諸侯以外的歷史人物的事迹。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一說山西河津人),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人稱太史公。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后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調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這場災禍使得司馬遷蒙受人間的奇恥大辱而導致其重大的思想轉變,直接影響到《史記》的寫作。司馬遷抒憤寄託,強烈地表達他的是非觀點和愛恨感情,從而升華了《史記》的主題。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授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