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鰟鮍

鯉科魚類

中華鰟鮍(學名:Rhodeus sinensis)是鯉科、鰟鮍屬魚類。體側面觀呈長卵圓形,很側扁,背鰭始點處體最高,背緣在後頭部有一淺凹。吻鈍,較眼徑短。眼側中位。眼間隔寬略大於眼長。鼻孔位於眼稍前方。口小,前位,圓弧狀。無須。鰓孔大,側位,下端約達眼后緣下方。鱗稍大;模鱗橫卵圓形,前端較橫直,鱗心距後端為距前端的3倍,向後有輻狀紋。側線已大部消失,僅前端有3~6個鱗有側線管。背鰭始於體前後端正中央的略前方或略後方(體長28毫米以下時)。臀鰭始於第4~5分支背鰭條基的下方,似背鰭而鰭基略較短。胸鰭始於背鰭始點略前方,約伸達臀鰭始點。尾鰭深叉狀。鮮魚背側黃灰黑色,背中線無黑色縱紋;體側及下部銀白色;尾部沿側中線有一黑色縱紋,紋前端很細;各鰭淡黃色,背鰭與尾鰭較灰暗;雌魚背鰭前緣有一黑斑,生殖期輸卵管突岀,體外可見雄魚尤其顯明。

中華鰟鮍棲息於淡水湖泊、水庫和河流等淺水區的底層,喜歡在水流緩慢、水草茂盛的水體中群游。仔中華鰟鮍是雜食性魚類,分佈於中國遼寧到廣西,朝鮮西南部亦產。在中國廣泛分佈於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等各大水系,在長江流域西達岷江;在黃河流域分佈於陝西關中盆地周至、華陰等,山西南部芮城等,河南洛陽、鞏義市、開封等及山東濟南等。

生活習性


中華鰟鮍棲息於淡水湖泊、水庫和河流等淺水區的底層,喜歡在水流緩慢、水草茂盛的水體中群游。仔魚期聚集成團,多停留在靠近河岸的水草邊緣或無水草的近河岸上層水域,營浮遊生活;游泳迅速,反應敏捷,具有一定的避敵能力。幼魚和成魚則喜歡在水的中下層生活。中華鰟鮍適宜生活的水域溫度範圍在0~35℃之間,溶氧範圍在4.0~8毫克/升之間,pH值6.5~7.5之間。
中華鰟鮍是雜食性魚類,可攝食金魚藻菹草等水草和高等植物的幼嫩枝葉。在飼養觀察中發現,中華鰟鮍也喜攝食死亡河蚌的腐肉,攝食後生長速度很快。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中華鰟鮍是中國原生觀賞魚類,體型優美、色彩艷麗深受廣大觀賞魚養殖愛好者的喜愛。

形態特徵


中華鰟鮍
中華鰟鮍
背鰭條2,9-11;臀鰭條2,9-11;縱列鱗34;鰓耙短小,外側10枚;下咽齒1行,5-5,齒面平滑,尖端不呈鉤狀。體長為體高的2.4-2.7倍,為頭長的3.7-4.2倍,為尾柄長的3.9-4.6倍。體側扁,卵圓形。口小,端位,下頜稍長於上頜。無須。背鰭和臀鰭的最後一枚不分支鰭條基部較硬,末端柔軟。側線鱗3-7片。鰾2室,后室較前室大。腹腔膜灰黑色。生殖季節雄魚的吻端左右各側有一叢白色珠星,眼眶上緣也有珠星。雌魚具長的產卵管,背鰭前部有一個大黑點。

分佈範圍


長江流域及其附屬水體,黃河流域。

繁殖方式


兩性差異及雌性生殖能力
雄性成體的體長和體重均顯著大於雌性成體(P<0.05);雌性成體的平均成熟係數極顯著大於雄性成體(P<0.01),而雌性成體的平均肥滿度則顯著小於雄性成體(P<0.05);體重/體長、頭寬/體長、背鰭基長/體長、胸鰭腹鰭間距/體長和消化道長/體長的比值在雌性成體和雄性成體之間差異顯著(P<0.05);體側中央縱帶長/體側中央縱帶寬的比值在雌性成體與雄性成體之間差異極顯著(P<0.01)。雌性成體平均每尾絕對懷卵量為127粒(74~238粒),平均每尾懷有6粒(3~9粒)成熟卵,成熟卵的直徑為0.14 cm。中華鰟鮍雌性成體的懷卵數量與其體長和體重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係,雌性通過個體大小特別是體重的增長以及體長的增加來提高個體生育力,增加繁殖輸出。

人工養殖


雄魚體色艷麗,具有較高觀賞價值,是我國著名的原生觀賞魚類。雌魚體色相對較暗,產卵時伸出產卵管,將卵產於河蚌鰓腔進行孵化。中華鰟鮍人工養殖需放養5~8 cm寬的背角無齒蚌或圓頂珠蚌以利於其繁殖。苗种放養密度為水面放養0.5 cm左右的新孵苗種60萬尾/hm2,放苗前用5 mg/L的高錳酸鉀水浸泡消毒5 min,能顯著提高放養成活率,小瓜蟲車輪蟲等寄生蟲病採用5~10μg/L的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殺蟲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華鰟鮍
中華鰟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