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埠鎮

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轄鎮

黎埠鎮,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下轄鎮,位於陽山縣西北部,距縣城23千米,東與大崀鎮相連,南與連南縣山聯鄉交界,西與連南縣寨崗鎮相接,北與連州接壤,與小江鎮毗鄰,總面積269.17平方千米。2018年,黎埠鎮常住人口3502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黎埠鎮下轄1個社區、18個行政村。

民國三年(1914年),設黎埠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稱黎埠鄉,屬四區。1987年1月,設立黎埠鎮。

2018年,黎埠鎮有工業企業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家。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黎埠鎮位於陽山縣境西部,處東經112°25'、北緯24°33’,距縣城41公里。東、南與龍埠鄉為鄰,西與連南縣寨崗鎮交界,北與鳳埠鎮接壤。

地形地貌

該鎮地處連江支流洞冠水東岸沖積平原,地勢比較平坦。海拔90米。

氣候特徵

黎埠鎮
黎埠鎮
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7℃,無霜期310天,年總日照時數1575小時,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春季低溫陰雨,夏季氣溫29℃以下,秋季乾燥,冬季霜凍,山頭有雪。可種植雙季稻。

人口民族


2013年,黎埠鎮總戶數15934萬戶,總人口67266萬人,境內居民以漢族客家人為主。
2017年,黎埠鎮常住人口40945人。
2018年,黎埠鎮戶籍人口71234人。
截止至1995年,全鎮面積76.5平方公里,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6750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72人。轄1個居委會、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黎埠街文明路26號。
2021年6月23日,陽山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黎埠鎮常住人口35025人。

歷史沿革


明代屬通儒鄉。
清乾隆年間,始建制淇潭司。
民國三年(1914年),設黎埠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稱黎埠鄉,屬四區。建國初期,仍屬四區。
1955年,四區改稱黎埠鄉。
1958年9月,設立黎埠人民公社。同年11月,陽山併入連陽各族自治縣,黎埠屬寨崗人民公社。
1959年10月,恢復黎埠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撤社改區,稱黎埠區。
1987年1月,撤區建鎮,名黎埠鎮。
1993年,從黎埠鎮分設出鳳埠鎮、龍埠鄉。
黎埠鎮
黎埠鎮

行政區劃


2020年,黎埠鎮下轄1個社區、18個行政村:黎埠社區、黎埠村、隔江村、聯壩村、均安村、六古村、水井村、南村村、燕岩村、孟山村、扶村村、保平村、鳳山村、大塘村、洞冠村、界灘村、魯塘村、大龍村、昇平村。黎埠鎮人民政府駐黎埠圩文明路26號。

經濟


2013年,黎埠鎮工農業總產值52403萬元,同比增長15%,財政總收入3582萬元,同比增長10%。
2018年,黎埠鎮有工業企業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家。
2018年,黎埠鎮農業總產值6.47億元,同比增長5%;2018年工業總產值5.92億,同比增長1.9%;人均純收入16350元,同比增長15%。

自然資源


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20℃左右,年降雨量1650毫米,平原日照時間長,山區日夜溫差較大。適宜飼養草食動物、家禽和種植經濟作物。農田基礎設施、排灌系統較好,是該縣的糧食作物主產區之一;經濟作物以種植甘蔗、反季節蔬菜、西瓜、蠶桑為主,全鎮糧經面積比例已達到4:6。
一是坐落大龍村的陽山縣粵普果蔬發展有限公司總投資500多萬元,租地約1200畝,主要生產菜心、芥蘭芥菜等多種優質蔬菜,年生產量5000多噸,產品主要銷往香港、深圳等地,年產值可達2000多萬元,公司的興辦,為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起到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的兩增效。2005年度,該公司分別被陽山縣委縣政府、清遠市委市政府授予蔬菜種植運銷大戶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專業大戶稱號。二是洞冠千畝蠶桑基地得到進一步擴大發展,與洞冠村相鄰的大塘村村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擴大種桑面積300畝以上,並建起了蠶繭加工場。三是以原塘滑村為中心的冬瓜基地種植冬瓜面積300畝,取得良好的效應。四是洞冠梨出口商品基地項目正在規劃中。歷史貢品洞冠梨原產於該鎮洞冠村,因而得名,該鎮政府正規劃在小北江沿岸的洞冠、界灘等村建設千畝洞冠梨出口商品基地,可望發展成為集農業、旅遊於一體的經濟產業鏈。
水利灌溉設施完善。黎埠鎮水利設施主要有大龍水利,全長12.6公里,灌溉面積10500畝;隔江水利,全長11.8公里,灌溉面積5000畝;水井鄧公浪水利,全長4.2公里,灌溉面積800畝,屬省“大禹杯”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重點工程。近年,鎮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並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興建“三面光”灌渠及水利維修工程、修築河堤,並對燕岩、隔江、均安等水利進行清理淤積物。山地、水力、林業、礦產資源較豐富。黎埠鎮發展定位為陽山縣資源型工業重鎮,在2005年,被陽山縣委、縣政府授予“工業發展先進鄉鎮”稱號。目前尚未開發的山地有744.7公頃。建立水電站14座,裝機容量為6480千瓦,待開發水力資源4000千瓦。營造了石倉嶺3000畝油桐基地和洋淀坑6000畝生態公益林。礦產資源主要分佈在六古、鳳崗和寨塘等村,有鐵、鋅、錫、銅、錳、鎢、煤、大理石、滑石礦、花崗岩和漢白玉等,礦儲量較多,其中鐵礦儲量約600萬噸,品位達58°—62°,鋅礦30萬噸,滑石礦500多萬噸,原煤礦儲量達600萬噸。目前主要有:升耀選礦廠、馬驚選礦廠、陽坪選礦廠、龍埠選礦廠等上規模的廠礦企業。
交通方面境內境內交通、通訊便利。2005年,投入400多萬元進行22公里村級公路硬底化改造,主要項目有:保平村7公里、孟山3公里、民合6公里、界灘2公里,木山4公里,在全縣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的目標。到目前為止,全鎮鄉村公路總長約160公里,切實解決了群眾行路難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得到了實惠,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打下堅實基礎。清連一級公路改建高速公路即將動工,建成后與二廣高速規劃在黎埠交匯的契機,這更有利於推動該鎮的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通訊事業不斷發展,全鎮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已突破5500門,手提行動電話用戶突破6000戶,絕大部分地區實現了移動通訊。

社會


文化事業

2018年,黎埠鎮完成10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完善12個村級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和設施,行政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63%。黎埠鎮在陽山縣13個鄉鎮中率先創作鎮歌《千年黎埠,愛的天堂》;同時不斷引導本地文藝宣傳隊伍,以‘學講話’為主題,以春牛戲、三句半客家山歌等載體開展文藝巡演走基層活動,在弘揚傳統客家文化的同時,傳遞黨的好聲音。

鄉村建設

2016年至2018年,黎埠鎮共通過清遠市驗收的美麗鄉村共35個,其中,特色村1個,示範村6個,整潔村28個。2018年,全鎮申報美麗鄉村共150個,省定貧困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65個,面上村85個,其中,面上村申報美麗鄉村整潔58個,示範村27個,省定貧困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已申請驗收10個。

文化


特產美食

黎埠鎮名優特產有洞冠梨、寶晶梨、陽山雞、馬蹄、黑甘蔗、白茶、西瓜、茶葉。

旅遊


景點

都爺古廟
都爺古廟是紀念先賢廟宇。稽諸史志,昔明朝嘉靖午間,因黎寨地區盜賊橫行,民難安居,有馮、楊、歐、夏率兵平亂,奮戰向前,壯烈捐軀,賊氛亦由之平息,民賴以安居立業。
為紀念四位都爺功德,建廟祀奉,此廟始建於乾隆年間,嘉慶十六[辛未]年重修有直隸連州事罹含章拜政,陽山縣誌有記載馮、楊、歐、夏四位都爺的歷史。是黎埠地區人民的福神,也是歷史的古迹。
解放初期,當地人民政府借廟宇聹存公糧,改倉損壤古廟原有面貌,截止至1996年冬始奉陽山縣人民政府批複[恢復古廟原狀,用作黎埠地區老人活動中心]。
古廟在嘉慶十六[辛未]即公元1811年至解放後1996年冬[丙子]經歷一百八十多年滄桑歷史,但年久失修,殘牆體裂。為保護好古迹,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及港澳台、加拿大愛國同胞,積極協助,熱心捐資,及當地政府離退休老幹部大力支持加強精神文明建投,弘揚古德,追步前賢,再次重修古廟,活躍老人身心健康,為造福地方有所貢獻。
據說,1950年前,每隔三年都做一堂三旦連宵大醮,初始由楊國富、李火、李慶雲、梁牧文、廖群等組成管理機構管理都爺廟。
齊天大聖神廟
齊天大聖的民間故事早已在廣大群眾中流傳,孫大聖的見義勇為、為保護唐三藏取真經,一路除惡務盡,為民眾所敬仰,廣東省粵北地區的黎埠鎮就有這麼一個“齊天大聖廟”。表達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敬仰孫大聖造福於民的信念。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黎埠鎮李氏宗祠始建於1901年,李利貞為祖始人,由連陽地區漢、瑤和壯族兄弟共同籌建,2002年九月初九是李氏宗祠一百年慶典,國際客家學會會長勞格文和會員曾漢祥、譚偉倫教授也參加了這次慶典,為慶典增加了光彩和熱鬧。
同冠峽
同冠峽:又名“同官峽”、“涼紗峽”。位於陽山縣西同官水口,與觀音岩洞相對面500米。同官峽長數公里,河面寬闊,一水靜碧,悠波漣漪;夾岩峰剌,險竣雄奇。洞峽蒼枝挺崖,煙霞鎖洞,飛瀑瀉渲玉,雲濤卷舒,峽景之美,妙絕千古。唐陽山令韓愈曾作《同冠峽》、《次同冠峽》詩兩首,言置身同冠峽,“無心思嶺北”。
清陽山令潘元章亦寄情山水,揮毫峽壁。至今,“同冠峽”、“雲濤”題刻仍赫然在目。
同冠峽
同冠峽
觀音岩
在連江與同官水交匯處,一山屹然,背西向東,別具景緻。
觀音岩就深藏在這青山之中。它又名“冷然洞”,在洞門右壁上刻有明崇禎東閘華斌的題字“冷然洞”和《冷然洞小引》等詩文。明崇禎陽山縣令李一白葺為觀音岩。
觀音岩洞口軒豁,上若樓台,如登台東望,連江碧波帆影,盡入眼帘。岩洞大廳寬宏,若寶剎宮中,正中設觀音像,頂石上刻一青龍,香煙繚繞,森然神秘。
內洞幽深至極,洞中有洞,遊人秉炬明燭,輾轉石徑,但聞蝙蝠啾唧,涼氣撲人,細看空懸鐘乳,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信善樓
信善樓外景
信善樓外景
淇潭李瑾初外出南洋成為富商。從南洋帶回來“信善樓”的圖紙。民國十五年(1926年)始建。主體呈“田”字型,二層,實用面積三千四百多平方米,108個房間,八個大廳,曾經入住過36戶人家,當年好不輝煌。信善樓主建築瓦檐、樑柱、門窗、屏風、金字架等,都有精美的木雕藝術作品,整體都有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並帶有西洋風格。
東觀別墅
東觀別墅
東觀別墅
"東觀別墅"坐落於均安村,是陽山縣境內唯一的古老別墅。是黃鴻猷的四個兒子及其子孫的居所。屬府第式客家民居。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民國十六年(1927年)始建,兩年後建成入伙。據說用銀十八擔。其屋檐、門窗、大廳、屏曲等都有精美的雕刻藝術作品。

獲得榮譽


2018年5月,黎埠鎮被評為“陽山縣文明鎮”。
2018年9月,“黎埠紅曲肉”(菜式)入選2018年清遠市十大最美鄉村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