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廟村

山東省滕州市轄村

在滕州市柴胡店鎮北、濟棗公路的西側,有一個叫大廟的村莊,其實該村是於1986年,因受地下採煤影響,從其東2公里的地方——“老大廟”搬遷到此的。說起這個大廟村,還有一段悠久、輝煌的歷史故事呢。

村莊概況


據《柴胡店鎮志》和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 年)所立廟碑記載得知,原來此村因有匡、王兩姓人家居住,村名叫匡王村;后因匡姓遷徙他鄉,村內僅居王氏家族,村名被稱作王村。唐代在該村村東修建了氣勢恢宏的福勝寺,俗稱“大廟”,該村一度有“王村大廟”之稱,後由於姬、張、朱等姓氏的遷入,村內人口增多,村莊逐步與“大廟”相連,該村漸次簡稱為大廟。
佛教自晉朝由印度傳到了中國后,由於封建皇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非常重視佛學的普及。特別到了唐代,達到了鼎盛時期,全國上下,不管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信奉著“佛”和“道”等宗教,出現了“五里一庵、十里一廟,(大)戶設佛堂”、“寺院、廟宇林立”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在此村村東、千山腳下薛河古道的西岸,建造了宏偉壯觀的福勝寺。當時,寺內就有供奉佛像供信徒祈禱、崇拜的大殿以及各類法堂、僧堂、廚庫、善門等建築30 余間,形成了一座坐北朝南,以中軸線東西對稱,融佛學建築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為一體的寺院。門殿東西兩側,有彩塑“哼哈”二將門神,手持金剛杵,威風凜凜。正殿內三尊彩塑佛像,稱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正中為現世佛釋迦牟尼,左為過去世燃燈佛,右為未來世彌勒佛,高居蓮座之上,令人肅然起敬。東西兩側,分立彩塑的四大天王。左為東方持國天王和南方增長天王,右為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因他們手中都持有金剛武器,故民間俗稱為“四大金剛”。
其他配殿內塑像還有“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地藏”的地藏王菩薩、專門接眾生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及十八羅漢等。元代在此又興建了白衣閣大殿、配堂等建築10餘間。大殿供奉著端坐蓮花盆內的觀世音菩薩,左前方塑有散財童子像,右前方塑有龍女像,右側塑有送子爺爺和送子娘娘。後堂供奉著玉皇大帝。
到了明代,擴建了天齊大殿、閻君殿、東西廊房等10餘間,塑有天齊王(泰山東嶽大帝)、關公、閻君神像和判官、小鬼以及各種下地獄受罰的人物像。塑像個個或慈顏善目,或微笑大度,和藹可親;或怒目圓睜,或青面獠牙,令人毛骨悚然。殿內還設有下油鍋等場景,恐怖異常,彷彿在警示“作惡”的人即使到了陰曹地府也不會好過。后又另增了土地廟和財神廟等。至此,已形成了一座深邃通幽、殿宇廳廊雄偉壯觀、錯落有致,釋道儒相融的寺廟。
平時,這裡的香火旺盛,四鄰八庄的善男信女來此,或求神拜佛、燒香許願,或消災免禍。特別到每年農曆正月初八逢廟會,那真是人山人海,甚是熱鬧。周圍的“小廟”與此無法相比。
福勝寺也曾多次經歷戰火,部分建築設施遭到損壞,但先後都及時修繕完好。有記載的分別在宋代元豐年間和明清兩朝都曾對福勝寺進行大修過。而在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福勝寺在劫難逃,多數建築被毀。從此,寺內的僧人也陸續被遣散還俗。解放后,寺內建築和田畝被收歸集體。上個世紀60 年代初被改建學校。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寺院被徹底拆除。現僅存部分廟基石和一株古槐遺跡,當地人對此樹敬仰有加,並題詩《唐槐獻瑞》一首立於樹旁。該遺址於2008年被列入滕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至今還延續著每年正月初八的古會。
大廟村福勝寺話今夕
大廟村福勝寺話今夕
時光流逝,歲月如歌。福勝寺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多年,但對於那段厚重的歷史,永遠烙印在“大廟”這個村莊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