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琬墓

四川綿陽市的陵墓

蔣琬文字墓,位於四川綿陽市西山之巔。蔣琬(1??一246),字公琰,三國零陵湘鄉(今屬湖南)人,蜀漢名臣。諸葛亮去世后,琬任尚書令,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后封安陽侯。清道光地二十九年(1849年)綿州牧李象丙、邑紳熊文華在原址上重建。並在墓前立“漢大司馬蔣恭侯墓”石碑一通,高2.45米。光緒十六年(1890年),龍安府知府蔣德均,聲稱系蔣琬後裔,對墓進行修葺,並在墓后立“蔣恭侯墓”石碑一通。墓呈八角形,坐西向東,高4.65米,周長31.58米,由座、身、檐和頂四部分組成。頂部呈覆飾飾,遠望頗似將軍頭盔。現基已全面維修,將神道石人、石馬復原,增植林木,修築圍牆和大門,供人們參觀遊覽。

建設背景


蜀漢大司馬蔣琬於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而葬於涪城。該墓曾一度荒廢。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綿州知州李象昺與州紳熊麗堂,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蔣琬裔孫龍安知府蔣德鈞先後作了修葺。

歷史沿革


蔣琬墓為八面體,高4.65米,周長31.58米,墓頂封石板呈霞缽狀。墓前“漢大司馬蔣恭侯墓”碑,為李象昺所立,蔣德鈞在墓后立“蔣恭侯墓”碑。在墓道兩側有石翁仲和石馬、石麒麟各二,毀於1967年。
1981年被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琬墓,位於四川省綿陽市西山公園內鳳凰山上。墓高4.65米,墓圍31.6米,為八角形復缽式建築,由座、身、檐、頂四部分組成,形制奇特。墓前立有一通高2米的石碑,上書“漢大司馬蔣恭侯墓”。墓及碑均重建,刻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系錦州知州李象昺所立,神道碑上刻有蔣琬生平簡介,留詩一首:“語到仙雲齒亦香,蔣侯祠墓併流芳。小心自可襄諸葛,大度猶能恕二楊。一代名臣留片壤,千秋知己屬同鄉。零陵公輔長沙守,南國文光信有光”。在其墓后,還有光緒十六年(1890)春,蔣琬裔孫、龍安府(今四川平武縣)知府蔣德鈞所書“蔣恭侯墓”石碑一通。其碑文正楷顏體、渾厚雄勁,被後世視為書法珍品。神道兩側立有石翁仲、石馬等石刻像。地面建築還有距墓半里的蔣恭侯祠三間,也是清道光年間所置。原祠內歷代楹聯匾額比比皆是,大多出於名家之手,萬分遺憾的是這些墓葬文化精品早已隨祠損毀,僅在《綿陽縣誌》中留下民國八年(1919)呂超的楹聯一副:“室護風雲,與丞相祠堂並峙;山排旗鼓,看將軍壁壘常新。”至於刻於碑石、記於史冊的憑弔蔣琬墓、祠詩文,也有一些流存,如“忠雅開王業,艱難繼老臣”,“武侯之亞有恭侯,千古英名壯益州”。從這些留下的詩文中,不難看出後人心目中的蔣琬,是可與諸葛亮媲美的一代名臣。
蔣琬墓、祠歷經1700餘年歷史的風風雨雨,也曾一度“淪於荒煙蔓草中”,“殘碑荒冢,字幾莫辨”,甚至可能被盜過(據當地人稱:1949年後,文博部門曾在綿陽徵集到蔣琬的帶鉤,上有銘文81字,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館。),但自清道光李象昺修復后,迄今保存完好。關於蔣琬的墓、祠,《三國志·蔣琬傳》、《元和郡縣誌》、《蜀中名勝記》以及《綿陽縣誌》等典籍史書均有記載,為後人保留了珍貴的資料。其中最早見於陳壽《三國志·蔣琬傳》,文中敘述了魏國大將鍾會奉命攻蜀,因敬仰蜀漢名臣蔣琬,攻下涪縣后,特去祭掃蔣琬墓的史實。陳壽與鍾會同時代人,此事發生在蔣琬死後17年,當為可信。
1949年後,中、外遊客前往蔣琬墓地憑弔、考察、遊覽的日益見多。不少黨和國家領導人,如朱德、郭沫若、鄧小平、張愛萍等也先後來過墓地,張愛萍參觀后還題寫了一方“蔣恭侯祠”匾額。文革浩劫中,蔣琬墓地難逃其難,遭到嚴重破壞。七十年代末,當地政府開始採取措施加以保護。之後,當地政府屢次撥款,不僅修復了原墓及有關地面建築,還擴建了墓園,增設圍牆和碑亭。同時,又在墓側重建了蔣恭侯祠,祠內供奉新鑄的蔣琬石像一尊,造型栩栩如生。如今的蔣琬墓、祠,已成為綿陽市西山公園一處引人入勝的重要景觀,是憑弔蜀漢名臣蔣琬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