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薯都
“馬鈴薯之都”、“馬鈴薯之鄉”的稱號
我國有多個“馬鈴薯之都”、“馬鈴薯之鄉”的稱號。其中較為權威的有山東省滕州市、甘肅省定西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等。
滕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有馬鈴薯專業鎮4個、專業村285個,馬鈴薯春秋兩季種植面積65萬畝左右,總產200多萬噸,年產值40多億元,約佔山東省種植面積的1/4、產量的1/3、出口量的1/2。是我國馬鈴薯二季作區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效益最好的縣。廣大薯農全部實現了“畝產萬斤薯、收入過萬元”。2000年,山東滕州被農業部命名“中國馬鈴薯之鄉”。
定西馬鈴薯是甘肅省定西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定西種植馬鈴薯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是我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區,被譽為“中國薯都”。 2008年農業部認證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誌,2009年3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烏蘭察布市為“中國馬鈴薯之都”,2011年12月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中國薯都”地位不斷得到鞏固。
發展歷史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產業現狀
經過幾十年的培育發展,烏蘭察布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種薯、商品薯和加工專用薯生產基地。2008年,農業部把我市的10個旗縣市列入《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2008-2015年)》中的華北馬鈴薯優勢區,重點生產脫毒種薯、生產加工薯和鮮食薯。烏蘭察布市除市區以外,其它10個旗縣市馬鈴薯播種面積均在30萬畝以上,其中四子王旗近100萬畝,2011年全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100元,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達到1500元左右,佔到種植業收入的53%,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0%,馬鈴薯產業已成為我市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2009年3月,中日食品工業協會正式命名我市為“中日馬鈴薯之都”。
中國薯都圖
我市馬鈴薯產業呈現四個特點:一是種子繁育自成體系。馬鈴薯良種繁育已形成從組培快繁、網室栽培、原種繁育到種薯規模化生產的完整體系,達到了每四年更換一次良種。二是綜合集成技術成熟。目前,高效節水技術已普遍推廣,全市各類噴灌機達1800套,噴灌覆蓋面積50萬畝,膜下滴灌總面積達135萬畝,滴灌馬鈴薯面積佔到80%以上,良種、高壟載培、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全程機械化作業等技術得以組裝配套,綜合運用。三是產業化水平提升。全市馬鈴薯產、加、儲、銷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馬鈴薯加工企業已發展到70多家,銷售收入超百萬元的加工企業達到19家,加工能力達65萬噸,加上農戶加工,總加工能力100萬噸,加工轉化率達到25%左右,馬鈴薯產業的綜合增加值突破了30億元,成為地區經濟的重要支柱。四是市場前景廣闊。全市馬鈴薯儲存能力近170萬噸,其中大中型儲窖規模儲存100萬噸,農戶小儲窖70萬噸,基本實現了錯峰銷售,均衡上市。建成大型馬鈴薯交易市場11處,年交易量20多億斤,鮮食薯銷售遍及山東、江蘇、雲南、湖南、廣東等20多個省市和俄羅斯、蒙古、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種薯銷往廣西、雲貴、四川等地。
優勢特色
烏蘭察布打造中國薯都有五大優勢:一有獨特的自然條件。烏蘭察布市地處內蒙古高原,馬鈴薯產區海拔1300~1500米,氣候冷涼,結薯期的七、八月份平均氣溫17~21℃,晝夜溫差大,而且土壤類型為栗鈣土,多呈沙性,土壤疏鬆,非常適宜馬鈴薯生長。全市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三個月,佔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也正是馬鈴薯生長需水量最大的時期,雨熱同季,對馬鈴薯生長發育極為有利。加之海拔高、空氣乾燥,不但有利於馬鈴薯塊莖膨大、干物質積累,而且馬鈴薯的晚疫病發生頻率低,傳毒蚜蟲少。同時,我市馬鈴薯耕作區地勢相對平坦,具有機械化作業的優越生產條件。二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多年穩定在400萬畝左右,年產量400~450萬噸,種植面積和總產在全國地區級位居第一,占自治區馬鈴薯產量的40%以上,種薯生產面積達50萬畝,其中原種一代生產面積達5萬畝,加工專用薯基地達100萬畝。此外,規模化種植馬鈴薯,土地、人力、電力成本都較低,投入產出效益明顯。三有強勁的科研支撐。我市馬鈴薯的研究和種薯生產時間較早,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馬鈴薯遺傳育種、專用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馬鈴薯模式化栽培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一些研究項目和技術成果在國內、國際處於領先水平。全國第一個馬鈴薯原種場、第一座馬鈴薯原原種生產網室、第一個脫毒種薯組培室就建在烏蘭察布;“馬鈴薯實生薯在生產上的應用研究”成果於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馬鈴薯無病毒種薯生產試驗”於1980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馬鈴薯病毒血清鑒定”、“馬鈴薯實生種子雜交與利用”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烏蘭察布市農科所參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個五年計劃的馬鈴薯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從1986~2000年主持或參與了國際馬鈴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項目,育成“蒙薯10號”和“蒙薯11號”等10多個優良品種。烏蘭察布市職業技術學院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備案,開設了“馬鈴薯生產加工系”,2008年秋季正式招生,在全國高等院校中首開馬鈴薯生產加工專業之先河。四有優越的區位和交通。烏蘭察布市位於環渤海、京津冀、呼包鄂經濟圈的結合部,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三大經濟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通往蒙古、俄羅斯和歐洲的國際通道。北通陸地口岸二連浩特市,與蒙古國接壤;東與河北省張家口、京津地區相接;南與“煤都”大同市相鄰;西靠首府呼和浩特市。境內有兩條國道、兩條高速、1條省際大通道和七條鐵路,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烏蘭察布市距北京336公里,大同100公里,呼和浩特130公里,包頭280公里,二連浩特340公里,優越的區位交通為馬鈴薯運銷終端市場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條件,同時,經過近幾年的建設發展,產地批發市場布局合理,現代物流發育較快,使我市馬鈴薯產品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市場優勢。五有極具競爭力的品牌。2008年以後,我市向國家工商局註冊了馬鈴薯“圖木蘇”(蒙語:意為馬鈴薯)產地標識和“敕勒川”商標,豐富了烏蘭察布市馬鈴薯文化品牌。2011年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註冊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薯都"影響力,提升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近年來,烏蘭察布在發展馬鈴薯產業上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強化組織引導,推進產業規模發展。我市將馬鈴薯產業作為促進農村牧區經濟發展,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來抓,把推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納入到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實績考核範圍,切實加強對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為實現產業規模化、合理化發展,我市對馬鈴薯產業帶進行了統一規劃,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2010年,市政府提出並實施馬鈴薯"雙百萬"工程,即發展節水灌溉100萬畝,發展旱作覆膜馬鈴薯100萬畝。為了推進規模化種植,全市各地積極鼓勵農村土地規範流轉,引導農民以股份合作形式聯戶經營或與種植大戶、企業進行參股經營,目前,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213萬畝,佔總耕地的21%,80%以上種植馬鈴薯,不僅為規模化種植創造了條件,壯大了基地規模,而且有利於機械化作業,抑制種子退化,實現精準種植、精準灌溉、精準施肥,推動種植水平全面提升。在組織引導上,全市還加大馬鈴薯標準化種植示範力度,目前全市建成"馬鈴薯示範園"11個,面積2.1萬畝,今年又建設馬鈴薯精品示範田20萬畝。為保障馬鈴薯種植基地效益,全市每年抽組500名科技人員,組成馬鈴薯科技服務集團,進村入戶,推廣各種馬鈴薯高產高效種植技術,從整地、播種、施肥、澆水到田間管理進行全程跟蹤服務。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四)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我市從馬鈴薯良種這個源頭入手,狠抓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升發展水平。目前全市馬鈴薯脫毒組培室達到2.09萬平米,可生產脫毒苗1.2億株,網室2800畝,生產脫毒微型薯4.5億粒,原種10萬噸,合格種薯100萬噸。馬鈴薯良種繁育已形成從莖尖脫毒、組培快繁、溫網室微型薯生產到原種一、二代繁育的完整體系。內蒙古嘉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馬鈴薯脫毒種薯和商品薯品種開發、倉儲、銷售及保鮮加工於一體的生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計劃到2016年建成20萬畝脫毒種薯優良品種示範基地,佔領全國10%的市場份額。民豐薯業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現有1萬平米馬鈴薯脫毒苗組培室,500平米脫毒研發中心,2200平米加工研發中心、8畝智能溫室、30畝日光溫室、350畝防蟲網室、6萬畝原種生產田、7萬噸馬鈴薯種薯倉儲庫,2012年可生產微型原原種薯2億粒,原種5萬噸,為我市打造全國最大的種薯繁育基地奠定了基礎。
(五)強化產業配套,積極推進產業體系建設。農牧業增效的潛力在產業化,產業化增效的關鍵環節在加工轉化。我市堅持以工業化思路謀划馬鈴薯產業發展,採用"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的發展模式,打破地域、行業界限,把資金、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向龍頭企業集中。幾年來,扶持和培育了富廣公司、奈倫精澱粉公司、博倉薯業、卓資龍的、商都太美等一批馬鈴薯加工骨幹企業,其中富廣公司是亞洲最大的馬鈴薯全粉生產企業,年產馬鈴薯全粉1.2萬噸;龍的公司具備年產2萬噸精澱粉、1400多噸薯蛋白的能力,薯蛋白填補了國內的加工空白;奈倫公司是國內最大的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年可生產精澱粉8萬噸、變性澱粉4萬噸。。按照"大生產、大流通、一體化"的要求,我市不斷強化流通服務、信息服務、中介服務,著力扶持和發展馬鈴薯產、加、銷協會,目前,全市成立馬鈴薯營銷協會28個,馬鈴薯經濟人280多人。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30-50萬噸優質種薯由我市調往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寧夏等省區;約有160-180萬噸優質商品薯調往北京、上海、廣東、海南等地,並出口到俄羅斯、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每年還為上海百事(中國)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勞馬鈴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等企業提供加工專用薯。為有效解決鮮薯貯藏問題,我市在充分利用當地農戶自建貯藏窯的基礎上,政府部門做了大量的扶持、引導工作,以企業為主體,先後建設了裝備世界先進調控設備的現代化儲庫8處儲存能力達60多萬噸,貯存能力200噸以上的儲窖2700座,倉儲設施的建設和進一步完善,實現了馬鈴薯銷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保證了馬鈴薯全年均衡上市。
(六)強化品牌文化建設,提升產業影響力。2008年、2010年我市成功舉辦了兩屆馬鈴薯文化節,2009年2月,在北京舉辦了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層論壇,邀請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等部委有關領導和中國農科院的有關專家、學者,為打造"中國薯都"建言獻策。馬鈴薯文化節集技術研討、種薯訂貨、市場推廣、品牌宣傳為一體,通過這一平台,既展示各種馬鈴薯相關產品和打造"中國薯都"的成就,又主動學習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把我們的科研成果、發展模式、發展理念推向全國,提升了我市馬鈴薯產業的影響力。
發展規劃
馬鈴薯是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原料兼用的主要農作物,營養豐富、全面、平衡,素有"地下蘋果"、"第二麵包"之稱。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有利於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民族產業發展和推進農民增收致富,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資源合理利用的原則。在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新形勢下,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今後一個時期我市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戰略是:按照"科技興薯、穩定面積、提產保質、延伸鏈條、打造品牌"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以膜下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種植模式,全力建設一個園區(以嘉恆河民豐公司牽頭的集寧馬鈴薯特色產業科技園區),打造三大基地(種薯、加工專用薯、鮮食薯三大生產基地),提高五大能力(科技支撐能力、基地規模能力、龍頭帶動能力、物流服務能力、品牌影響能力),健全六大體系(良種繁育體系、標準化生產體系、市場營銷體系、精深加工體系、科技支撐體系、文化宣傳體系)。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設施馬鈴薯300萬畝,畝產3000公斤;到2020年種植面積保持在450萬畝的規模,平均單產達到1800公斤,總產穩定在800萬噸。種薯基地穩定在150萬畝,種薯產量達到250萬噸以上;商品薯面積穩定在300萬畝,產量達到550萬噸。
中國薯都
為實現目標任務,著力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堅定不移地發展設施馬鈴薯,大幅度增加節水田面積。將馬鈴薯產業發展與水資源高效利用緊密結合,利用三到四年時間將目前全市200萬畝水澆地全部改造成滴灌,使傳統的渠灌、畦灌退出農業生產,使全市馬鈴薯高效節水田總面積達到300萬畝。同時不斷提升節水設施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培訓、科技示範推廣力度,節水增效並重,在擴大節水農田面積的同時,努力實現精準種植,精準灌溉,精準施肥,使新科技、新技術發揮最大的效益。
(二)繼續推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打造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薯基地。大力實施"良種工程",實現種薯優質化,實現組培、脫毒、快繁的規模化、工廠化生產,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按照培育加工原料型(薯條、薯片、薯泥)、全(淀)粉生產型和優質食(菜)用型以及良種繁育型四大系列用薯的需求,圍繞現有的十幾個成功品種進行大面積改良推廣,依託科研和先進技術推進產業升級。我市將在市農科所和種子公司脫毒中心的基礎上,組建中國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建成馬鈴薯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建設馬鈴薯育種與脫毒繁育中心,聘請全國知名的20名專家加盟,加上我市的14名專家,組成實力雄厚的專家團,每年定期召開學術會議,對馬鈴薯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聯合攻關,為打造"中國薯都"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延長產業鏈條,促進薯業精深加工。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不斷探索新機制,大力支持馬鈴薯龍頭企業開發新產品,儘快形成澱粉、變性澱粉、全粉、薯類食品以至用馬鈴薯作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等系列產品成龍配套的加工模式。我們將加快建設馬鈴薯產業園,通過全國和全球招商,吸引大型企業集團入住園區,開展精深加工,使30%的馬鈴薯實現轉化增值,不斷提高我市馬鈴薯產業的開發層次和產業素質。同時積極扶持建設馬鈴薯儲庫、儲窖,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增馬鈴薯倉儲能力180萬噸,總倉儲能力達到350萬噸。
(四)搶抓政策機遇,著力拓展市場空間。一是繼續扶持全市現有的馬鈴薯交易市場,鞏固擴大產地批發市場原有的渠道,烏蘭察布馬鈴薯電子交易信息平台正在建設中,同時,2012年我們將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支持,在我市規劃建設大型馬鈴薯期貨市場,打造好更大更有輻射帶動力的流通銷售平台,提高我市馬鈴薯在全國大市場中的份額。二是抓住北京市與我市對口幫扶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我市馬鈴薯品牌和優越的區位交通優勢,積極與大型超市、大型批發市場實現無縫對接,使薯都的優質馬鈴薯產品真正進入首都。三是大力發展各種薯業中介服務組織,組建種植協會、運銷協會等,組建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把流通搞活,把薯業的文章做活,讓烏蘭察布的馬鈴薯真正走向全國各地。
產業之爭
事實上,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爭奪標牌的大戰中,烏蘭察布市最先獲得“中國薯都”的稱謂。2009年3月,該市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授予“中國薯都”時,定西還不過是一個“中國馬鈴薯之鄉”。
但定西從來沒有放棄對於“中國薯都”名號的爭奪,並連續亮出了成為“中國薯都”的可能和實力。
定西官方曾明確表態,該市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評定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和“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以來,著力構建“中國薯都”,並將安定區定位為“中國薯都”核心區。
定西提出了一個“多挖窖、廣集薯、均上市、穩價格、保加工、增收入”的馬鈴薯產業發展總思路;與此相對應的是,烏蘭察布對待發展馬鈴薯產業也有一個思路,這個思路叫做“發揮優勢、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加速發展;穩定面積、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增加效益;“培育龍頭、壯大基地、強化外銷、塑造品牌”;而遠在南方的貴州威寧也不甘落後,按照“種植規模化、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品種專用化、加工精細化、營銷品牌化”的思路,以期在中國南方實現馬鈴薯產業的嬗變。
在定西官方看來,“中國薯都”稱號的授予應該由一權威的國家家機關發布。潘開平認為,定西目前的目標是打造“中國薯都”,打造過程本身是為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終極平台服務的,問題是給某一個地區冠名“中國薯都”時,評定的標準制定和是否由權威部門發布授予等都需重新考量。
中國作物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原執委狄孝先接受《北方周末報》採訪時回憶,最早提出打造“中國薯都”構想的是屈冬玉。2007年,時任中國馬鈴薯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的屈冬玉在甘肅承辦的首屆馬鈴薯產業發展高端論壇上,第一次提出打造“中國薯都”的具體標準:所謂“中國薯都”一是規模要大,種植面積能夠穩定;二是產業鏈影響力影響要大(包括定價權、物流中心、市場充足率、知名度、美譽度);三是產值高,對GDP貢獻大;四是各種人才團隊比較齊全;五是由產品、品牌、文化構建的核心競爭力強。事實上,關於“中國薯都”的名份之爭一直在暗戰,這個稱號對於馬鈴薯種植大區太重要了。
數據顯示,2008年烏蘭察布未獲得“中國薯都”之前,該市農民人均從馬鈴薯中收入15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39%;而同期,定西農民人均從馬鈴薯中獲益57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26.7%。一份統計資料表明:烏蘭察布與定西在馬鈴薯儲存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今年面對馬鈴薯全國性滯銷的現實,定西300多萬噸馬鈴薯得以及時儲存,而烏蘭察布目前的馬鈴薯儲存能力在200多萬噸。最近幾年,定西為了“中國薯都”的名份,不斷向外界傳遞出一個“天下馬鈴薯,定西數第一”的信息。統計資料顯示:從1996年開始,定西全面發展馬鈴薯產業,並且收穫頗豐。今年,定西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50萬畝以上,居全國地級市、州第二,僅次於烏蘭察布430萬畝的水平,但總產量達500多萬噸,高於烏蘭察布,居全國之首。上述統計數字錶明,今年定西在大旱之年使用和推廣的高產“黑膜種植技術”,使馬鈴薯畝產量得到穩定控制,而烏蘭察布由於當地出產的種薯出現爛種現象,致使當地很多種植戶不得已自購外地種薯,即使噴灌和滴灌技術普遍,也影響了產量。
進入2011年,馬鈴薯的滯銷使“中國薯都”之爭由隱蔽轉向公開。在中國的北方,定西和烏蘭察布的土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幾乎相當,但定西在其適合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條件上做足了文章。除了氣候和土壤適宜,定西深刻定位當地馬鈴薯的口感和蛋白質含量,進而強調以此為基礎的育種、加工產品和品牌。不過,烏蘭察布和威寧也在同時架構與定西一樣的信息。
貴州威寧雖是後起之秀,但去年申報“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取得了成功。據了解,該稱號也是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授予的。
威寧種植馬鈴薯歷史也相當悠久,據稱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去年種植面積140.3萬畝,產量超過230萬噸,總產值達14億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今年種植160多萬畝,預計產量將超過270萬噸。
近幾年,威寧馬鈴薯生產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以高寒涼山區、濕潤半涼山區、低熱河谷區為中心的馬鈴薯種植區域,建成7個萬畝連片高產示範基地,成為中國縣級種植面積超百萬畝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南方馬鈴薯的重要生產基地。
在北方,2010年5月28日,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順利通過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專家組評審,被授予“中國馬鈴薯產業示範基地”稱號,這是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
看來,無論是烏蘭察布、定西、威寧,只要馬鈴薯產業存在,只要某個協會的冠名存在,“中國薯都”這種稱號爭鬥就會繼續下去。
產品特點
滕州市屬淮河流域,為溫暖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熱降水比較豐富,雨熱同季,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年平均氣溫13.6℃,年平均日照2383小時,滕州境內的河流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適宜種植馬鈴薯。滕州市有近100多年的馬鈴薯種植歷史。2008年12月0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滕州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19年11月,入選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00年,山東滕州被農業部命名“中國馬鈴薯之鄉”。滕州春秋兩季馬鈴薯種植面積65萬畝,總產200餘萬噸,畝均效益8000元以上,是二季作區面積最大、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縣。滕州馬鈴薯品牌價值高達136.21億元。
滕州市馬鈴薯春薯選用脫毒早熟品種,實行設施栽培,鮮薯供應期從每年4月份上市可持續至翌年3月份。生產的商品薯,薯形長橢圓形、塊莖大小適中、整齊,芽眼淺而少,表皮薄而光滑、乾淨、粘著物少,黃皮、黃肉、肉質細膩、脆嫩,鮮食品質優良,深受東南亞地區消費者歡迎。滕州春播馬鈴薯高產穩產,一般畝產5000市斤以上,高產可達7000市斤,農民種植馬鈴薯每畝一季收益4000多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實現“畝產萬斤薯,收入過萬元”。
歷史淵源
滕州市有近100多年的馬鈴薯種植歷史。
2006年,在滕州市成立山東省馬鈴薯協會。
2010年4月9日,滕州市舉辦由國家農業部農業信息中心、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山東省滕州市政府主辦,以交流科技、對接產銷,叫響品牌、提升產業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滕州)馬鈴薯節。
生產情況
截至2008年底,滕州市馬鈴薯總生產面積4.3萬公頃,總產量162.5萬噸,優質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了65萬畝以上;滕州的馬鈴薯生產全部採用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方式,實現了種植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和銷售市場化。現在,滕州馬鈴薯成功進入京、滬等大中城市市場,銷往廣東、深圳、北京、黑龍江、西安等國內20多個省市,並藉助青島、廣州、深圳等外貿口岸,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俄羅斯等國家。
2008年12月0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滕州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09年,滕州市馬鈴薯品牌價值達23.67億元。同年滕州馬鈴薯獲得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被評為“中國農產品區城公用品牌價值百強”。
2019年11月,入選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2020年7月27日,滕州馬鈴薯入選中歐地理標誌第二批保護名單。
生產歷史
定西諺語: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說的其實是同一種作物,也可見土豆對於定西之金貴。土豆是把人和土地聯繫起來的一個強大的中介。土豆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土地、山川、河流、天空,以及在地面上行走的人。定西種植馬鈴薯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之前,馬鈴薯在甘肅定西被看做度荒充饑的口糧。1996年,定西提出實施“洋芋工程”,開始轉變生產方式,由自給自足走向規模擴張、產業培育。2008年,定西馬鈴薯產業步入科學化布局、集約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精深化加工、品牌化營銷的階段。
定西馬鈴薯是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等形,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地上莖呈棱形,有毛,奇數羽狀複葉。聚傘花序頂生,花白、紅或紫色;漿果球形,綠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
生產情況
2015年,馬鈴薯產業總產值達到135億元,薯農產業純收入1280元。定西市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有27家,加工能力達70萬噸,其中精澱粉及其製品加工能力達45萬噸、變性澱粉及高檔休閑食品、主食產品加工能力達25萬噸。2015年,定西市僅馬鈴薯精澱粉及其製品一項,就生產了20萬噸。
截至2016年底,定西市完成馬鈴薯種植302.14萬畝,其中主食專用品種120萬畝,建立標準化示範基地271.04萬畝;建成各類貯藏窖(庫)93.6萬座,定西市馬鈴薯貯藏能力穩步突破350萬噸。
2017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定西馬鈴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9年11月,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2020年7月27日,定西馬鈴薯入選中歐地理標誌第二批保護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