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葡萄球菌
一種細菌
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是滋生於生物體表皮上的一種革蘭氏陽性球菌,存在於人體的皮膚,陰道等部位,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狀,故命名為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一般不被噬菌體裂解,根據生化反應和產生酶類的不同可分為6型。
表皮葡萄球菌正常存在於人的皮膚、鼻腔及腸道中。不產生血漿凝固酶,也不產生α溶血素等毒性物質,故一般認為是非致病性葡萄球菌。但近年來該菌的致病性逐漸受到重視。
革蘭氏陽性球菌,直徑約0.5-1.5微米。因在多個不規則平面上進行分裂,故排列成葡萄狀。
營養要求不高,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生長溫度37℃,最適pH7.4。具有耐鹽性,生長時需要生物素。在肉湯培養基中經37℃,24小時孵育后,呈均勻混濁生長。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形成凸起、光滑不透明的圓形菌落,直徑1-2毫米。表皮葡萄球菌一般產生白色或檸檬色色素,故菌落呈現白色或檸檬色。自1955年起,在北美陸續發現少數產生紫色色素的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細胞壁的基礎成份是粘肽,間肽橋中的甘氨酸可以被一個或多個L絲氨酸代替。表皮葡萄球菌胞壁中也有磷壁酸,多數株是含有帶α葡萄糖殘基的甘油磷壁酸,僅個別株中發現核糖醇磷壁酸。細胞壁組成與金就菌的另一不同點是表皮葡萄球菌沒有SPA。
在有氧或無氧下,都可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一般也分解乳糖和麥芽糖產酸。在厭氧下,一般不分解甘露醇。還原硝酸鹽。可以通過精氨酸水解酶,分解精氨酸產氨。水解馬尿酸。不能水解溶素(lysin)或鳥氨酸。很多表皮葡萄球菌株都產生磷酸酯、脂蛋白類脂酶和酯酶。有些菌株可產生溶菌酶和不耐熱的核酸酶。
表皮葡萄球菌包括白色葡萄球菌和檸檬色葡萄球菌。在普通瓊脂平板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產生白色脂色素,呈白色菌落者,稱為白色葡萄球菌,而產生檸檬色色素,使菌落呈檸檬色者,稱為檸檬色葡萄球菌。現統稱為表皮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抗原構造複雜,已發現的在30種以上,其化學組成及生物學活性了解的僅少數幾種。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於菌細胞壁的一種表面蛋白,位於菌體表面,與胞壁的粘肽相結合。它與人及多種哺乳動物血清中的lgG的 Fc 段結合,因而可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為載體,結合特異性抗體,進行協同凝集試驗。A蛋白有抗吞噬作用,還有激活補體替代途等活性。SPA是一種單鏈多肽,與細胞壁肽聚糖呈共價結合,是完全抗原,具屬特異性。
2.多糖抗原。具有群特異性,存在於細胞壁,藉此可以分群,A群多糖抗原體化學組成為磷壁酸中的N-乙醯葡胺核糖醇殘基。B群化學組成是磷壁酸中的N-乙醯區糖胺甘油殘基。
3.莢膜抗原。幾乎所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的表面有莢膜多糖抗原的存在。表皮葡萄球菌僅個別是菌株有此抗原。
表皮葡萄球菌
不同病型採取不同檢材如膿汁、血液、可疑食物、嘔吐物及糞便等。
1.直接塗片鏡檢
取標本塗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根據細菌形態,排列和染色性可作出初步診斷。
2.分離培養與鑒定
將標本接種於血瓊脂平板,甘露醇和高鹽培養基中進行分離培養,根根菌落特徵、色素形成,有無溶血、菌落塗片染色鏡檢和血漿凝固酶試驗,進行鑒定。
葡萄球菌腸毒素檢測傳統方法進行動物試驗,取呵疑污染食物,患者嘔吐物、糞便等,分離培養,鑒定后挑取單個菌落肉湯增菌,取上清濾液腹腔注射至6-8周齡幼貓,注射4h后動物出現嘔吐、腹瀉,體溫升高或死亡.提示有腸毒素存在可能。近年來,多採用免疫學方法如ELISA法微量檢測腸毒素,快速敏感;也可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如基因探針、PCR等技術檢測產腸毒素菌株.但要防止假陽性出現。
表皮葡萄球菌是人體皮膚,呼吸道和胃腸道、鼻腔、外耳道中的正常寄生菌群,有大量的細菌存在,空氣和人的周圍環境中,特別是醫院的環境中,也常有表皮葡萄球菌存在 。
表皮葡萄球菌一般不產生外毒素(溶血毒素)、殺白細胞毒素和腸毒素,故侵襲力較弱,屬於非致病性葡萄球菌。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致病,引起化膿性感染,甚至引起敗血症。另外,少數表皮葡萄球菌在適宜的條件下也可產生凝固酶、溶血毒素、腸毒素、殺白細胞毒素和紅疹毒素,引起化膿性感染,成為細菌侵入血液,引起敗血症的重要原因,特別多見於新生兒、早產兒、乳幼兒、老年人和某些慢性疾病,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發育不全,或是嚴重外傷、燒傷、大型手術、長期卧床、昏迷的病人 。
另外,也發現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樣,容易產生耐藥性。表皮葡萄球菌由於產生廣泛的耐藥性,對過去敏感的常用抗生素產生耐葯。同時也是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和敗血症發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臨床治療中的一個難題。所以對錶皮葡萄球菌敗血症,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積極採取有力的治療和預防措施,防止病情的發展和惡化。
表皮葡萄球菌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避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