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髏幻戲圖

骷髏幻戲圖

《骷髏幻戲圖》是南宋李嵩創作的絹本設色團扇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整個畫面非常祥和歡樂,毫無驚怖,應是一個流動的攜家帶口的提線木偶(傀儡)藝人的一場演出,主要描寫婦女與兒童生活的一個歡樂場景。

畫作內容


骷髏幻戲圖
骷髏幻戲圖
此《骷髏幻戲圖》為扇面冊頁,左側署有李嵩的名款,畫面有“信公珍賞”“會侯珍藏”等多方收藏印章。畫面中心人物是一戴襆頭、穿透明紗袍的大骷髏,席地而坐,左腿曲折著地,左手按左大腿,右腿弓起,右肘支右膝,坐姿十分舒適自便。右手提控一小骷髏,應為提線木偶(傀儡),上下牙列開張,似在說笑。小骷髏即提線木偶(傀儡)右腳著地,左腳抬起,兩臂做招手狀,很是活潑。小骷髏對面為一小兒,其左手與雙足俱著地,昂首伸右臂,似要伸手抓小骷髏,頑皮而好奇。小兒身後為一青年婦人,雙手伸出似作阻攔狀,表情看似有些干著急。大骷髏身後安坐一青年婦人,半袒胸,懷抱中小兒正食其乳。目光安詳,稍側身,正注視著眼前之事。人物描畫十分生動細緻,彷彿能聽見他們各自的聲音。特別是骷髏的造型十分精準。
對幅有王玄真書黃公望《醉中天》曲:
沒半點皮和肉,有一擔苦和愁。傀儡兒還將絲線抽,尋一個小樣子把冤家逗。識破個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單堠。
曲末題署:至正甲午春三月十日大痴道人作,弟子休休王玄真書,右寄醉中天。

創作背景


宋元時期,骷髏乃是一種習見的關於人的諧謔式隱喻,但隨著時光流逝,其比喻義已逐漸被人遺忘,這正是今天人們對此圖感到駭異的根本原因。道家的齊物、樂死,佛家的寂滅、涅檗,是骷髏幻戲的思想淵源,該畫作就展示了李嵩個人諧謔有趣之格調,並體現了這種思想淵源。

藝術鑒賞


主題

局部圖冊
局部圖冊
畫幅之核心主題,當為生死轉化及其因果輪迴。畫家將畫一分為二,生死各半。左邊畫一大骷髏,頭戴朴頭,身著色衣,關節以線穿連,為藝人的演戲傀儡,含有死之意;右邊則畫一小兒,手足著地,仰首伸臂,帶有生之欲。生死既分,卻又互相吸引,故畫幅中央被大骷髏戲弄的小骷髏,面向小兒,作躬身招呼狀。此是戲中之戲,亦是精心之筆。嘯髏軀架刻畫準確,小兒動態神氣表現生動,大骷髏身後,一婦人袒胸露乳,喂哺幼兒,神色不安地注視著骷髏戲嬰之情景,與畫幅右邊神情恐懼、伸手阻攔那趴地小兒的另一婦人恰成對照,呈現一種靜與動、思與行的對立。
此圖還存在著三重幻戲結構:一是兩個操控,即大骷髏對於小骷髏的操控,無形之手對於大骷髏的操控;二是交相生髮的幻術結構,甚至觀圖者也會不自覺地落入其中;三是各種背反之表現,尤其是觀者明、當局者迷,令人難忘。

構圖

構圖的黑白市置上,畫家將示死氣之骷髏襯於密線重墨組成的墩子、貨擔之前,增添了陰森、黑暗及恐怖的氣氛;同時,卻將表現生的小兒置於簡寫的土地及大片空白的背景上,加強了晴朗、光明及欣喜的感覺。

技巧

單純從筆墨技法上看,李嵩發揮了自己擅於勾勒、界畫之才能,線條堅韌紮實,墨色精緻細膩。衣紋用線勁利,或纖柔、或飄動、或挺拔,皆依形態動作而生變化。器物用筆工整嚴細,筆筆送到,不見輕率浮滑。骨骼、肌膚用筆略有差別,前者剛健,凝重,後者圓轉,富於彈性。至於濃淡設色,基本為層層渲染,漸次加深濃重程度,直至輪廓空間畢現方止。染工嚴謹、古雅,頗具宋朝院體畫之特色。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余有李嵩骷髏圖,團扇絹面,大骷髏提小骷髏,戲一婦人;婦人抱小兒乳之,下有貨郎擔,皆零星百物可愛。”

後世影響


《骷髏幻戲圖》是南宋風俗畫傑作,還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在中國古代繪畫發展史上擁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重要展覽


2002年11月30日到2003年1月6日,《骷髏幻戲圖》在上海博物館“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活動展出。
2007年6月29日到2007年8月11日,《骷髏幻戲圖》在香港藝術館“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活動展出。
2017年5月11日,《骷髏幻戲圖》在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中國館以“不息”為主題的展覽中以針織的形式被展出。

作者簡介


李嵩,(1166-1243)宋代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為木工。後為李從訓養子,並隨之習畫。歷任光、寧、理三朝(1190~1264)畫院待詔。工面人物、道釋,得從訓遺意。又長於界畫,台榭亭閣主次分明,繁面有致。其《骷髏幻戲圖》,骷髏似人,表情豐富,用細勁之線,沒談之色。刻麗精細。《花籃圖》的花卉各異,深戈反正,清雅明麗,生意勃勃。另有作品《西湖圖》《月夜看潮圖》《清溪漁隱圖》《貨郎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