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話

宿松話

宿松話即宿松贛語。屬於贛語懷岳片,是贛語的九個方言片之一,主要通行於安徽的懷寧、潛山、太湖、望江、宿松、東至、岳西、桐城、石台、貴池等地。

宿松話主要分為東西兩鄉宿松話,西鄉宿松話中的二郎音有二十三個聲母,六十二個韻母,東鄉宿松話中的下倉音有一十九個聲母,六十三個韻母。

宿松話主要特點:1.除少數字外,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不論平仄,一律送氣,即全濁與次清合流。2.麻韻二三等主母音為a,未發生高化。3.保留獨立的入聲音調和入聲韻尾,但韻尾為喉塞韻尾,不能區分陰陽入,部分陽入派入其他音調,部分陽入併入陰入。4.見系開口二等字白讀大多未鄂化。5.部分微母字讀如明母,如問聞忘網望。6.蟹攝一二等字韻母以ei ai主母音高低區分,即能分咍泰。7.中古雲母以母字大多讀濁擦音。8.匣母部分字讀溪,如凰khuang,葫蘆khu lo。9.模韻部分字未發生高化,仍然讀元唇母音。10.全濁上部分字仍讀上聲,如跪讀khuei(上聲),部分字歸陰平,但絕大部分字歸陽去。11.疑母影母洪音字合流,讀疑母。12.匣母一二等合口字大多讀零聲母。13.日母存在讀泥母或零聲母的現象。14.果假攝主母音為o/a。15.宕江二攝合流。16.流攝一等部分字讀三等字,即增生介音,如狗夠溝。17.存在魚虞分韻殘餘,區分字超過5個。18.泥來、曉非不混。19.咸山攝一等見系字與二等見系字有別,即譚談分韻。

贛語簡介


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亦為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門聲調語言,主要通行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是該些地區事實上的公用語。使用贛語的人口大約在5200萬左右。

分區


懷岳片方言的主要特點:
宿松
宿松
1、古入聲和上聲的全濁聲母今讀陽去。
2、山攝合口一等恆韻和咸攝開口一等覃韻、山攝開口一等寒韻的見組字韻母相同。
3、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屬陽去。古清聲母入聲字岳西、宿松、東至今讀作入聲,其他都歸屬陰去。而且通常入聲只有入聲調而沒有入聲韻。
4、古全濁聲母今已清化、讀塞音、塞擦音時,不論平仄都讀送氣聲母;古寒、桓兩韻見溪聲母的字今音韻母相同;古咸、銜兩韻的端系聲母字的韻母今音也相同。有陰平、陽平、陰去、陽去、上聲和入聲6個聲調。現按語音、辭彙、語法3個方面的特點,進行比較記述如下。

特點


家鄉話,是最讓遊子激動的情愫。車站碼頭,萬人躦動之中,忽聞零星半句家鄉話,那一定會尋聲擠將過去,此謂之“他鄉遇知音”。老鄉見面,那怕老鄉普通話說得再好,也必改方言交談,這就叫“共同語言”。遊子離鄉日久,忽然聽到家鄉話,那肯定渾身通泰,勾起思鄉的情緒,開啟記憶的閘門。遊子離家時間再長,遇到緊急情況時,家鄉話往往會脫口而出,因為那是植入心靈的基本元素。大家非常佩服“母語”一詞的發明者,一個“母”字,把那種血肉相連的感覺表達得淋漓盡致。宿松話,就是宿松人的“母語”。
宿松方言,宿松自古屬楚頭吳尾,近代系三省交界,南來北往,兼收並蓄,方言中也就既有九歌楚辭中的“剛”,也有吳儂軟語中的“柔”。剛起來,青雲直上,凜凜威風。小時候,每當村子有人家東西被偷,女主人必定有一番“村罵”,那架勢之雄偉、表達之豐富、神情之生動,至今記憶猶新,確實可以和任何語言媲美。柔起來,肝腸寸斷,纏綿悱惻。黃梅戲就吸收了相當多的宿松方言,所以唱起來柔情百轉,百聽不厭。特別是《天仙配》中“樹上的鳥兒成雙對”那一段,“綠水青山帶笑顏”中的“綠”,“寒窯雖破能避風雨”的“避”,必須用宿松話來唱才算正宗,才有韻味。
宿松話其實並不難懂。作者曾帶愛人、小孩回宿松幾次,現在他們一般的話基本上能聽懂。特別是作者家那小子,調皮玩劣之際,見作者面色凝重、準備揚手之時,突然冒出一句“嗯儂不準打我滴滴俄兒”,往往令作者忍俊不禁,滿腔怒火化為烏有。與普通話相比,宿松方言中的人稱代詞和稱謂確實比較獨特,差異較大。一是用“儂”來表示單稱,如“我儂”/ngo noŋ/(我)[ngo為鼻濁音]、“嗯儂”(你)、“喀儂”(他)/kʻæ noŋ/。二是用“幾”或“廠”來表示復稱,如“我幾”或“我廠”(我們)、“嗯幾”或“嗯廠”(你們)、“喀幾”或“喀廠”(他們)。三是一些稱謂是普通話里沒有的,如“父哇/fu va/、爹爹”(父親),“姆媽、姨呀”(母親),“麻媽、待媽”(伯母),“伢伢”(叔叔),“的娘、的媽”/di ma/(嬸嬸),“莫莫”(舅舅),“甲甲”(姐姐)等。特別是“滴滴伢兒”/didi nga er/(小孩)一詞,把大人對孩子的痛愛、惜愛、溺愛之情,溢於言表,是宿松話里最生動的一個稱謂了。
宿松話里有些詞語和表達方式比較獨特,蠻有味道的。有的話必須倒過來說,才是地道的宿松話,如“熱鬧”要說成“鬧熱”,“公雞”要說成“雞公”,“母雞”要說成“雞貓(母)”等。剛上大學時,宿舍夜聊,一不小心冒出了句“雞公”,解釋后,哄堂大笑。時至今日,還有人來電話問:“你家雞貓(母)可好?雞小有否?”“雞小”顯然是外縣人依此類推的杜撰。有些話在普通話里是有音無字,非宿松人不能聽懂的,如“角涅”/go'ɲie/(打架)、“撓威”(拜託,表示很無奈,有央求之意)、“塞羅跛”/sælobo/(膝蓋)、“孬孬霍霍/hɔ/”(笨)、“烏麻漆黑”(燒糊了)、“黑母乎子”(傍晚)等。有些話則與字面意思相差太大,望文生義往往差之千里,如“好戲”表示“好玩”,“躲貓”表示“捉迷藏”,“駁咀”指“吵架”,“沙央”則是指“蜻蜓”,“米毛”是說“尾巴”,“馬兒”是指“小凳子”,“拆炮”是指“說謊”,“手服”是指“手帕”,“冇(音“帽”)得改”則表示“沒有辦法”。寫到這裡,作者想起一個笑話。土改時,一外地女幹部到作者鄉下做老百姓思想工作,傍晚時分,準備起身,男主人對女幹部說:“就在我家過夜吧”,本意是盡地主之誼,留她“吃晚飯”,但女幹部當時滿臉通紅,回去大罵農民“流氓”。
據語言學家研究,宿松方言有六個音調,分別是陰平、陽平、陰雲、陽去、上聲和入聲,這使得作者的言語具有得天獨厚的音樂感。試想,現代音樂也就只有7個音調,咱宿松話天然就6個調,這不就是說得和唱得差不多嗎?確實,宿松話常常拖一個尾音,這往往體現在一問一答之中,例如,問:“嗯儂吃了門?”,答:“吃著嘚”。而且這個尾音還拖得較長,中間可能還會變調,有點象樂曲中的和弦,聽后使人倍感親切。這特別是在宿松女孩子說來,韻味豐富,十分動聽。上大學時,有次在校園遇一女老鄉,用家鄉話簡單打了個招呼,就把和作者一道上圖書館的同學聽得當場發獃,連說“宿松女孩子說話真好聽”,非要纏著作者將女老鄉介紹給他做朋友。作者當時就義正辭嚴地指出:“宿松水不流外人田,宿松女不嫁外地郎!”那哥們氣得很久不和作者說話。宿松話里有入聲,這就為宿松人學習古典詩歌大開了方便之門,這也可能是宿松詩人、詞人很多的一個原因吧。上次回鄉,聽說全縣成立了不少詩詞協會,一幫退休老人,你吟我和,自得其樂,陶冶性情,頤養天年。聽說作者那70多歲的父親是其中的活躍分子,使得這些遠在異鄉的兒女心中十分寬慰。
說不完的宿松話,道不完的家鄉情。宿松話是宿松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宿松兒女世世代代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大家之所以稱之為“宿松人”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是每一位遊子終身不忘的心靈音樂!雞零狗碎寫了這麼多,主要是想為這個論壇出點力,作點貢獻。夜已深,明天還在繁忙的工作,就此打住。錯誤之處,請老鄉們批評指正。
宿松話舉例:企qi(指戰立),如ngn gie ngo qi dao(你給我站住),sang ha han tan(嘗下鹹淡);來lei;抬tei;害hei(讀厲害時已普化);漢huon;袋tei(如方便袋,fang pian tei);換wan;還wan。

童謠


童謠一

太妹太,馱氣賣
賣哪裡,賣江西,
江西江,賣九江,
九江九,買笤帚
笤帚笤,賣糞瓢
糞瓢糞,賣拐棍
拐棍拐,賣牛奶,
牛奶牛,賣氣球!
氣球飛上天,把你的屁股炸兩邊!

童謠二

滴滴伢--哪裡來(雷)--
家(ga)婆(外婆)家(gae)看(kong)(放)牛雷(來)
幾深草---尺五長
幾深水(shu),拍(pae)滿(men)塘
哪個燒火,滴舅娘
么絲脆(菜)---鴨子王
咸(喊)呢淡--我冇(mao,表示“沒有”)嘗
留待(tei)我好七(吃),家(ga)公(外公)娘
葛公葛婆,騎馬過河,
過到官音,官音射箭
射到破片,破片蒙鼓,
蒙到老虎
老虎不在家
抓的就是他!

童謠三

一百餅子一百粑
一肩挑到外母(岳母)嘎(家)
外母勤(向)我討肉七(吃)
我勤外母討馬媽(老婆)
馬媽到著千家嶺
放一跨(掛)炮
黑(嚇)得我上一跳
跳上天,做神仙
神仙說我好代(大)膽
我要摟(摳)神仙的屁股眼。

童謠四

騎馬騎馬登登
一肩趕到烏稱
烏稱七(吃)碗面面
一肩趕到宿松縣
縣裡七(吃)碗粑粑
一肩趕到嘎嘎(家)
嘎里喝碗茶
叫一聲衙(父親)
衙不應
拷(打)哈(一下)慶(古樂器)
慶不想
投(投訴)保長
保長不港哇(講話)
打脫保長的哈爬

童謠五

落耳(雨)落歇(雪)
告(叫)花子郭捏(打架)
王花子拉高(勸架)
拉一頭包。

童謠六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吃人
山上有敵人
敵人不做身(聲)
山上有紅軍
紅軍開太(大)炮
黑滴敵人鑽代(大)灶
灶滴(里)一條啥(蛇)
黑滴敵人往外爬
外頭一隻雞
黑滴敵人尿膩溪

童謠七

煙囪煙,氣(去)為(那)邊,
我搭橋
嗯(你)上天
---小時后,對天空的嚮往

童謠八

天那天,莫起風
二十四滴接祖宗
二十五打豆腐
二十六剁年肉
二十七做粑七
二十八剎雞剎鴨
二十九樣樣有
三十伢(夜)剛(講)好話
初一初二不馱(挨)罵
初三初四piang(表示“打”)的一哈(下)

童謠九

張打鐵,李打鐵
打一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我要氣(去)嘎(家)打呀(夜)鐵
呀鐵打到正月正
我要氣嘎搖花燈
花燈搖到清明后
我要氣嘎點王(黃)豆
王豆開花六(綠)豆芽
哥漢(鋤)草,妹送茶
妹呀妹,你莫哭
我馬(給)你搭個好花屋
妹呀妹,你莫惹(哭)
我馬你勤(尋)個好婆家
堂前吃飯婆檢碗
房裡搜(梳)頭郎插花
左一插,又一插
中刊(間)插朵馬蘭花
馬蘭花上一對蛾
一肩(一直)飛到二郎河
二郎河裡姊妹多
丟脫松火(工作)光唱歌
企到(站著)里(的)唱,腳又酸
坐到里(的)唱,幾(嘴)又干
倒一碗茶,茶又澀
倒一碗酒,酒又酸
撓威(多謝)隔壁奶奶
倒一碗開許(水)泡心肝
(這應該是一首流傳最廣、普及程度最高的宿松童謠,在宿松長大的孩子,不會這首的幾乎不多吧。這首歌謠是古代宿松人男耕女織的生活寫照,非常生動有趣,堪稱宿松童謠里的經典啊!)

童謠十

騎馬騎馬蹬蹬
一肩趕到烏池(註:原壩頭鄉的一個村,交通要衝)
烏池七(吃)碗面面
一肩趕到宿松縣
縣裡七(吃)個粑
一肩趕到嘎(家)
嘎里喝碗茶
馱扁擔氣(去)打麻子衙(“爺”的方言讀音,父親的意思)
(此童謠現在家鄉還經常有人唱起,
大抵在把小兒放在自己腿上蹬而逗小兒樂的時候
動作如下:
自己坐下,把小兒跨在自己雙腿上
自己的雙手牽著小兒的雙手,做飛翔狀
雙腿有節奏地抖動,邊抖邊唱)

童謠十一

一粒谷,兩頭尖。
爺(ya)娘留我過千年
千年萬年留不住
婆家(gae)打轎待(tei)大門前
爺哭三聲牽上轎
娘哭三聲鎖轎門
哥哭三聲抬轎走
嫂哭三聲別人家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尚有哭嫁風俗)
滿著月,來間家
走到學堂(學校)里叫一哥
哥說妹子雷(來)著嘎(家)
走到田裡叫一聲牙(父親)
牙說乖兒雷著嘎
走在堂新(堂屋)叫一聲娘
娘說嬌兒雷著噶
走到房裡叫一聲嫂
嫂說冤家雷著噶。
你惹得(daili)我貓兒不吃食,
惹得我狗兒不看家!
惹得我桃樹不結果
惹得我梨樹不開花
罷罷罷,我去家
等你家貓兒好吃食,
等你家狗兒好看家!等你家桃樹好結果
等你家梨樹好開花
(這首童謠反映的女兒回娘家時的情形,印證著舊社會家庭關係的狀況。兄的關切、父的呵護、娘的疼愛、嫂的霸道、自己的無奈,寥寥數語一目了然。)

童謠十二

滴滴伢,哪裡雷(來)?
嘎婆(外婆)家看(放)牛雷。
幾深許(水)?
拍滿塘。
幾深草,
尺五長。
么絲菜?
鴨子(蛋)王(黃)。
寒(咸)呢淡?
我冇嘗,留代(給)我好(註:四聲)吃郭姑娘。
(這首童謠反映的是一個小孩子,冒著大水去外婆家放牛的情形。生活也很辛苦,在外婆家連鴨蛋黃也不能吃。這首歌謠也反映著宿松人的人情觀念,就是外孫沒有孫子親!)

童謠十三

打伙鐺鐺,
七(抽)筒煙煙,
落(掉)脫拐棍爬笨(半)天,
噶(家)里看(養)個蓮花狗,
打死姑娘不怕丑。
(這首歌謠應該有個典故,但我不是很明了,好像也不止這麼長,只是我記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