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江右的結果 展開

江右

江右民系

江右民系,亦稱為贛民系。是漢族中的一個重要民系,江右民系內部有同類的語言、文化、風俗,相互之間互為認同,主要分佈於江西北部、湖南東部、鄂東南、皖西南的贛語區一帶。江右民系以中原、贛江、筷子巷、瓦子角、瓦屑壩、撫河流域、吉泰盆地為起源和繁衍地,有著自己獨特文化、語言、風俗、建築風格。

民系概念


江右不是行政上的概念,是地理、文化和民繫上的概念,江右人也是漢族的一個民系,江右人主要分佈於江西北部、湖南東北、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即贛語分佈的地方。
有些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在研究、比較江西人時,出於討論上的方便,常將贛語區的江西人(有時甚至包括所有的外省贛語群體)稱為江右人,即江右民系。廣義上說是指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戶籍地、長久居住地、長久工作地在贛語區境內,被認為或自我認同為贛人的群體或個人。
民系,指一個民族內部的分支,分支內部有共同或同類的語言、文化、風俗,相互之間互為認同,如說粵語的廣府民系、說贛語的江右民系等。20世紀以前,關於漢族差異性的研究非常少。20世紀30年代,廣東學者羅香林意識到,漢族等龐大的民族會因為時代和環境的變遷逐漸分化,形成微有不同的亞文化群體。為了描述這些亞文化群體,羅香林首創了“民系”這個詞。

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贛北、贛中贛東贛西一帶,面積和人口佔全省的四分之三,是江西境內第一大漢語方言。包括南昌市及所轄的南昌縣、新建、安義進賢;九江的湖口星子都昌德安永修武寧修水彭澤、瑞昌;宜春市及所轄的豐城樟樹、高安、奉新、靖安、宜豐、上高、萬載;新余市及所轄的分宜;萍鄉市及所轄的蓮花、蘆溪、上栗;景德鎮市及所轄的樂平;上饒的鉛山、橫峰、弋陽、萬年、鄱陽、余干;鷹潭市及所轄的貴溪、余江;撫州市及所轄的東鄉、崇仁、宜黃、樂安、金溪、南城、黎川、資溪、南豐、廣昌;吉安市及所轄的吉安縣、吉水、峽江、新干、永豐、泰和、安福、永新、井岡山、遂川、萬安。

遷徙史


上古時期江右大地曾經有過“干越國”和“艾國”等非華夏族國家。史載干越國在春秋時期為吳國所滅,其中心地帶位於今余干一帶,而艾國則位於今修水、武寧一帶,后其被楚國并吞。至春秋時代,江右大地經常被稱為“吳頭楚尾”,是因為江西曾迭為吳、楚、越國的爭雄之地。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公元前223年秦滅楚,設置九江郡
南北朝時的江右地區的原住民被稱為“傒人”,如果要區分的話,則兩湖人被稱為“傖”,江右人被稱為“傒”。《余嘉錫論學雜著·釋傖楚》說:“永嘉喪亂,幽、冀、青、並、充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者。……其地多中原村鄙之民,與楚人雜處,謂之‘雜楚’。吳人薄之,亦呼‘傖楚’。別目九江、豫章諸楚人謂‘傒’。而於荊州之楚,以其與揚州唇齒,為上游重鎮,獨不受輕視,無所指目,非復如東渡以前,統罵楚人為傖矣。”
清同治《醴陵縣誌》:“洪武初召集流亡,皆來自他省,而豫章人尤多”,據近人統計,醴陵縣明代從江西遷入的有296族。《茶陵縣誌》:元至清代,境內人口遷徙頻繁,據66部族譜記載,其間自贛、粵、閩、浙、皖等地入遷,衍為宗族的有30姓。”其中贛也是排在首位的。江右移民也帶來了他們的語言贛語。因為江右移民主要集中在湖南東部,當時的湘東本就地廣人稀,移民又是批量聚居,他們的母語得以保存下來,湘東由北而南狹長地帶的贛語區也就由此形成。畢竟處於湖南境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湘語已經在湘東贛語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又使得今日湘東贛語與江西境內贛語差異不小。

重要城市


江右民系聚居的重要城市有南昌、撫州、吉安、宜春、新余萍鄉、瀏陽等。

江右文化


江右文化,即贛文化。
近代以來,新淦出土的青銅鼎、余干出土的陶器、靖安挖掘出的古劍古扇這些在江西現已出土的文物表明,江西或許在殷商時期,就應經擁有了一個獨立於中原的文明體系!而現在贛文化的研
南昌
南昌
究者們也普遍認為:贛文化的主軸是古越文化,她不斷地融合了南下的中原移民帶來的華夏文明,從而形成了江西特色的贛文化體系。贛文化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歸納為:先秦古越文化-(融合中原移民后)魏晉傒文化-(再融合中原移民后)江右文化,贛文化在兩宋到達其巔峰,這時期的江西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都處於全國最頂尖的地位,更誕生了一大批如王安石、歐陽修、曾鞏、黃庭堅、晏殊、晏幾道、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這樣的文化大家。
到明代,憑藉著南昌寧王的勢力和贛人的聰慧,江西仍然是全國的領先省份之一,這是贛文化的另一個高峰。在兩宋至明中前期這段贛人的黃金時代里,贛人創造了精美絕倫的瓷器藝術,傑出的戲曲劇種弋陽腔,充滿神秘色彩的儺文化,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以及科學巨著《天工開物》 ,佛學、道教、文學、哲學、畫壇更是湧現諸多江西流派。這些光彩奪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贛文化里最閃光最榮耀的一頁,也是贛人對中華文化作出的獨特而卓越的貢獻!明中後期以後,贛文化開始逐漸衰弱。儘管如此,仍然誕生了如八大山人、蔣士銓陳寅恪這樣的文化大家,更有著一批產生了相當影響的文化流派。現北京大學、南昌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等高校均設有贛文化研究機構,南昌紅谷灘新區的秋水廣場有展現贛文化煌煌千年的贛文化長廊。

豫章文化

南昌,這座有著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江南古城,位於長江南岸贛江下游,土地廣袤而肥沃,這裡是贛文明最早的 發源地。煌煌千年,在此孕育而生。然而,探尋南昌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距今約20萬年以前。相傳,黃帝的樂臣洪崖來南昌西山掘井修鍊,創製音律,洪崖井一時成了人們爭往的勝地。南昌也得名“洪州”、“洪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江西全境屬九江郡管轄;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公元前202年,劉邦令御史大夫灌嬰率兵“渡江定郡地”,進駐南昌,次年灌嬰正式設置豫章郡,從此,豫章一名成為古代江西的通稱。唐初的滕王閣,氣魄宏大,結構靚麗,登樓可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讚賞不絕。唐宋之時,南昌水路發達,商業繁盛。章江門外,滕王閣下,商船往來,日夜不息。詩人韋莊有詩為證:南昌城廊枕江煙,章水悠悠浪拍天。芳草綠遮仙尉宅,落霞紅襯賈人船。明朝時期的南昌城,一度進入了鼎盛時期。在南昌民間,老百姓中流傳著一句民彥:七門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贛鄱,說的就是當時南昌城的盛況。據史載,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親臨南昌,命都督改建南昌城,南昌城門由原來的十二座減為七座,城市的防守卻更鞏固了。
改造后的南昌七大城門分別是:章江門(今章江西路與榕門路交接處)、惠民門(今船上路與南浦路間)、廣潤門(今船山路、棋盤街、直衝巷交叉處)、進賢門(今永淑路、系馬樁交匯處)、順化門(今八一大道、儒子路交匯處)、永和門(今八一大道、疊山路、南京西路交匯處)、德勝門(今勝利路與陽明路交匯處,八一橋旁),當時的南昌府管轄南昌、新建、豐城、進賢、奉新、靖安、武寧及寧州,範圍不會比今天小。南昌鍾靈毓秀。春秋戰國時期,孔聖人的弟子澹臺滅明(字子羽)“南遊至江”,中原文化開始傳入。
西漢至今,南昌孕育了西漢高士徐稚(徐孺子),凈明道派創始人晉代治水專家許遜,南朝名臣鄧琬、胡諧之,教育家雷次宗,唐朝隱逸詩人來鵠(來鵬),小說家王定保,五代南方山水畫的開山大師董源、巨然,北宋名相陳恕、陳執中父子,詞人晏殊、晏幾道父子,詩人洪朋、洪芻、洪炎、洪羽,南宋宰相京鏜、詩人裘萬頃、詞人石孝友、趙善括,元代散曲作家劉時中、旅行家汪大淵,明代名臣胡儼、張位、姜曰廣,天文學家歐陽斌元、“曲聖”魏良輔、理學家魏良弼、魏良政、魏良器兄弟、易學家章潢、享譽海內外的畫壇巨擘“八大山人”朱耷、畫家牛石慧、“三大醫家”之喻昌(喻嘉言),清代散文大家王猷定,《四庫全書》編輯彭元瑞、裘曰修和曹秀先,一門三督撫的湖廣總督程鷸采、江蘇布政史程煥采、山東巡撫振威將軍程懋采三兄弟,近代音樂家程懋筠、法學家梅汝璈、中國植物學之父胡先驌、民國要員熊式輝、數學家曾炯、京劇表演藝術家肖長華、畫家黃秋園、詩人公劉、作家古龍等等。歷代許多名士文人,如澹臺滅明、梅福、王勃張九齡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韓愈、歐陽修、蘇轍、朱熹、辛棄疾陸遊、楊萬里、文天祥、唐寅、湯顯祖、宋應星、毛澤東、郭沫若等,都在南昌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話軼事和不朽詩文,豐富了我國的文化寶庫。2000年來,南昌一直都是贛文化的中心,來自江西各地的才子們在這裡交融、創作,從這裡走向全國,成就了兩宋以來光輝燦爛的江西文化:徐稚下陳番之榻乃有千古美談、黃豫章夢枕洪都創江西詩派、湯顯祖仙居百花洲而作臨川四夢、豫章社匯聚節義江西才子、東湖畔的“東湖書畫院”開創江西畫派、隱居青雲譜的八大山人、弋陽兩班入洪開派贛劇、豫章十景、繩金塔、佑民寺、西山萬壽宮、梅嶺、古七門、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多少江西風流。

臨川文化

“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自古以來,臨川才子之多向為世人矚目。
臨川文化”區內樂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舉百六餘,會解監元群,鄉賢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記述,就是臨川才子湧現的生動寫照。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宋而清,僅臨川(撫州)進士及第者2000餘人,湧現了舉世矚目的才子群體。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象山、樂史、饒節、謝逸、謝過、李覯吳澄、紀大奎、李瑞清譚綸、陳自明、危素、蔡上翔、吳與弼、羅汝芳、陳彭年、危亦林、鄧茂七、徐奮鵬、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黃爵茲、歐陽竟無等等,就是臨川(撫州)古代才子群體中的佼佼者。撫州不僅文化名人多,而且檔次高,成就大。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鴻儒100多人。《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撫州籍名家317人,幾佔三分之一。“宋詞四開祖,臨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鞏、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陳、羅和章、艾”。“江西詩派”前期25人,臨川有謝逸、謝過、汪革和被陸遊稱為“詩僧第一”的堯節。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佔44人。特別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廬陵文化

吉安,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鄉;吉安,是古代江南的佛教發祥地;吉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黑釉瓷生產中心基地;吉安,是長江中下游的青銅王國。。。
以大文豪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為代表的2855名進士、18名狀元,繪就了"隔海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絢麗畫卷。

婚姻習俗

封建社會,男女婚嫁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沒有自由結婚的權力,一切由父母包辦,按封建禮俗進行。經過議婚、訂盟、納彩、登龍而後結婚。媒人將男女雙方的家庭和男女雙方本身的情況,向對方詳細介紹。如雙方父母同意,媒人便把女方的“年庚”用紅紙書寫,交給男方,男方父母將“年庚”置於祖堂神台下壓擱七天,如無發生意外不吉利的事,便請算命先生和男方的“年庚”對照,雙方八字不會“相剋”,父母認為合適,就初步定局。通過媒人洽談,雙方將聘金、酒禮、妝奩議定后,即行訂盟。訂盟一為明訂,即男方辦禮物(雞、鴨、豬肉、海味、聘金、酒禮、衣料等)送往女方,女方接受禮物后,回給男方“允盟帖”和贈送少量禮物叫“換帖”;另一種叫暗訂,比較簡單,不換帖,男方只備辦部分聘金和少量禮物給女方,女方則回贈幾件菲薄的東西。有的男方辦一、二桌酒筵,請直系血親赴宴,以示婚事訂定。定親后,男女雙方可以來往。訂婚後,男方把雙方議定的彩禮,用正式禮帖由媒人送往女方。男方將擇定的結婚日期,用紅帖隨同聘金、酒禮等各種彩禮,一併送到女方;女方同意后回給男方“允期”紅帖。男 雙方積極準備婚嫁事宜。
城區在結婚前夕,由媒人陪女婿到岳丈家上門。辦食匣禮物一擔,有的坐轎子,擎一對高照前往,岳丈家設酒宴款待。女婿先謁祖先,后跪拜岳丈、伯叔等長輩。受拜者要贈紅包給女婿,稱“見面禮”。在擇定的結婚日,男家張燈結綵,貼紅對聯,辦起嫁晚宴,親友登門。婚禮前一天,男家向女家送“起嫁擔”,由媒人護送,挑往女家。中午女家辦“離家酒宴”,下午,男家備“鳳冠霞帔”,抬上花轎,擎高照、手燈籠各一隻,松明兩盞,樂班吹嗩吶,上女家迎接新娘。新娘離開娘家,城區在白天,農村一般在下半夜。樂班吹打鬧堂,催促新娘梳妝打扮,穿紅衣紅褲,披霞帔,戴鳳冠,紅綢巾遮著頭臉,胸前掛桂圓一串和護心銅鏡,紅毯墊地,由娘舅或媒人抱新娘出閨房,站立紅毯拜祖先和父母、娘舅、伯叔等,辭別登轎。新娘上轎前,由媒人試坐,稱“鎮轎”,然後抱新娘入轎。花轎到了男家,妝奩先入門,新娘一般要等到近午時入門。新娘入門要舉行入門儀式,樂班吹鬧,燃放鞭炮,花轎入門進廳堂,由接嫁婆牽新娘立於左邊,新郎站右邊拜堂。禮畢,新郎先入洞房,新娘由接嫁婆迎接,牽行,叫來童男童女,與新娘扛“七星斗”步入洞房。新娘入房后,不論男女老少都可入房逗引新娘,叫新娘唱歌、講故事、端茶敬煙,叫做“鬧新房”。舊時妝奩,一般為一隻花箱、被子一條、蚊帳一頂、衣箱一擔、梳妝鏡匣、馬桶、火籠一對等,富裕人家除豐厚妝奩外,還有撥田和婢女及棺木。婚禮后,大宴賓客,菜肴豐盛的有六盤十碗,一般四盤八碗。以墨魚、蟶乾銀魚、魚皮、海參、雞、鴨、魚、蛋、豬肉等為主菜。城關、朱口的小腸灌蛋的“鼓子菜”和糯米、紅棗、蓮子拌白糖同蒸的“一盆雪”更有特色,酒宴十分豐盛。入夜,夫妻飲交杯酒(合巹)。
民國時期仍沿用舊時婚禮和舊習俗。也有少數人舉行“文明結婚”,婚禮從簡,借用公共場所或機關學校的禮堂舉行婚禮,有雙方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新郎、新娘在雙方的結婚證書上簽字蓋章,就是合法的婚姻。婚禮後設宴慶賀。民國以前,同姓男女不通婚,但有表兄妹近親結婚的。民國時,法律禁止近親結婚,便有遠房或異地的同姓男女結婚,但仍受父母限制。
解放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法定實行婚姻自主,禁止買賣和包辦,不規定訂婚。從此,舊的習俗逐漸改革,向文明簡樸方向發展,男女婚嫁,大多數都是經過互相認識、接觸、互訪家庭,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后,向法定部門登記,領取結婚證。雙方商定結婚日期,舉行女到男家(也有男到女家)的婚禮。迎親已不再用花轎,城內多用汽車、摩托車,農村多用拖拉機、自行車,也有步行的。拜堂儀式已廢棄,只是婚禮前男送一定的禮金、禮品給女方,女方也置辦必要的傢具、衣物作為嫁妝。婚禮后辦酒宴請親友,多的十幾桌,少的五六桌。也有開明的青年不按舊習俗辦事,僅舉行簡樸、隆重而有紀念意義的婚禮。八十年代以來,舉行集體婚禮、新婚茶話會、旅行結婚的也增多了。

贛派建築

贛派建築是漢族江右民系的傳統建築。代表性村落有樂安流坑、東鄉浯溪、吉安釣源、泰和爵譽、豐城白馬寨、豐城厚板塘、安義羅田、安義京台、安義水南、贛縣白鷺、鉛山河口、貴溪上清、廣昌驛前、宜黃棠陰等村鎮。
以樂安流坑、安義羅田等江西古村落為代表的贛派建築文化:其布局簡潔,樸實素雅,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贛派民居建築。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
贛派建築
贛派建築
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臣室,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卧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從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贛菜

贛菜作為中國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數千年飲食文化的積澱。《後漢書》中的《豫章記》稱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舉辦的盛宴,興奮之餘贊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曾記載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贛菜,正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

江右商幫


江右商幫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盛極一時,與晉商、徽商鼎足而立,以江右人為認同,以講究賈德著稱。
江西在兩宋以後,由於得天獨厚,人傑地靈,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的先進地區。曆元至明,江西繼續保持這一經濟優勢。在明朝,江西人口僅次於浙江,居全國十三個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於地產豐富,盛產糧食、茶葉、陶瓷、紙張、布匹、木材……繳納稅糧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卻居全國第一。
明代江右商幫的興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較為有利的經濟基礎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經濟環境,得益於當時明朝的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流民運動實質上就是一種經濟擴張,使江右商幫在當時能夠發展起來,才有了“無江西人不成市場”之說。
江右商幫的興起,為江西的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貢獻,貿易的繁榮造就了江西當時的輝煌:“瓷都”景德鎮名揚萬里;樟樹無葯,卻成為“葯都”有“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說;九江雄踞長江之濱成為當時極具影響的商埠,在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垂涎;商業繁榮,促進了江西各業的迅速發展,素有“江南糧倉”美名的江西,真是百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