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北宋著名文學家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大事件
0991
出生
991年出生於撫州臨川(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
1004
以神童的身份推薦
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
1006
任太常寺奉禮郎
1006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1008
遷升為左庶子
1008年任光祿寺丞。過了很長時間,做了翰林學士,遷升為左庶子。
1027
創辦教育
1027年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后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
1032
任參知政事
1032年晏殊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加尚書左丞。
1055-02-27
去世
1055年2月27日去世。贈給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門下省長官)的官爵,賜謚號為“元獻”,在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就能創作有“神童”之稱。
景德二年(1005年)入殿參加考試,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后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
景德三年(1006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祿寺丞,他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今江西撫州)服喪,服喪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職,跟從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編修寶訓,做了同判太常禮院。不久,又被調任為太常寺丞,被提升為左正言、直史館,做了升王府記室參軍,掌書寫箋。年中時,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誥、判集賢院。過了很長時間,做了翰林學士,遷升為左庶子。
乾興元年(1022年)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眾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持。為此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後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
徠天聖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后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曆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晏殊畫像
慶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檢校太尉刑部尚書同平章事,晉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樞密使。
慶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誌等事,遭孫甫、蔡襄彈劾,貶為工部尚書知穎州,后又以禮部、刑部尚書知陳州、許州。60歲時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節度使(今陝西西安)。后調到河南府,官銜被轉到兵部。
和元年(1054)六月因病請求回京城醫治,待病好以後,再出京任職,仁宗特意把他留下來,讓他為自己講經釋義,讓他五天到自己這裡來一次,按宰相的規格對待他。
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贈給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門下省長官)的官爵,賜謚號為“元獻”,在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
真宗死,命章獻明肅太后權掌國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都想單獨見太後奏事,一時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簾聽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見,議遂定,這一建議,對穩定當時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
仁宗朝,西夏元昊反,天下弊於兵,晏殊時任宰相兼樞密使,建議仁宗罷監軍,不要以陣圖授諸將,使得諸將對敵時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他還建議整頓財賦制度。這些建議均被仁宗採納,並取得很好的效果,終於使元昊俯首聽命。
晏殊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處富貴,但生活相當簡樸,並且樂於獎掖人才,當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皆出其門,又能識富弼於寒素之中,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晏殊執政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閣也多一時之賢,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為史學家艷稱的“慶曆新政”,實際上是由晏殊總領其事的。晏殊被罷相,范、韓、富等被貶,“慶曆新政”遂宣告失敗。任地方官時,他曾大辦學校,培養人才,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並非虛譽。
《東都事略》說他有文集240卷,《中興書目》作94卷,《文獻通考》載《臨川集》30卷,皆不傳。傳者惟《珠玉詞》3卷。汲古閣並為1卷,為《宋六十名家詞》之首集,計詞131首。有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行於世。世稱“撫州八晏”(晏殊、晏幾道、晏穎、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如其閑雅之情調、曠達之懷抱,及其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艷情而不纖佻,寫景重其精神,賦於自然物以生命,能將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敘寫中,在傷春怨別之情緒內,表現出一種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銳感之中,透露出一種圓融曠達之理性的觀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既是導宋詞先路的一代詞宗、江西詞派的領袖,還是中國詩史上的一位多產詩人。有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行於世。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木蘭花·玉樓朱閣橫金鎖》《踏莎行·祖席離歌》《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踏莎行·細草愁煙》《清平樂·紅箋小字》《踏莎行·碧海無波》《清平樂·金風細細》《踏莎行·小徑紅稀》《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等
人物姓名 | 字 | 號 | 人物關係 | 註記 |
晏穎(994-1013) | 奉禮 | 弟 | 少年才子,真宗時,賜進士出身 | |
晏幾道(1038-1110) | 叔原 | 小山 | 第七子 | 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 |
晏殊入朝辦事後,當時,天下無事,容許百官各擇勝景之處宴飲,當時的朝臣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以至於市樓酒館,都大設帷帳提供宴飲遊樂的方便。晏殊當時很窮,沒錢出門遊玩宴飲,就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一天皇宮中給太子選講官,忽然皇帝御點晏殊上任。執政大臣不知為什麼皇上選中晏殊,轉天上朝復命,皇上說:“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嬉遊宴飲,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麼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晏殊上任后,有了面聖的機會,皇帝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說“為臣我並非不喜歡宴遊玩樂,只是家裡貧窮沒有錢出去玩。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皇上因此更欣賞他的誠實,懂得侍奉君王的大體,眷寵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晏殊性格剛毅直率,生活儉樸。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對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懼。他善於了解別人,富弼、楊察都做了他的女婿。晏殊做宰相兼樞密使,富弼做樞密副使,於是,晏殊請求辭去所兼的樞密使職務,皇上沒有允許,他受到皇上的信賴和恩遇達到如此地步。晏殊的文章,內容豐富,詞藻華麗,他能寫各類文章,尤其善於寫詩,有閑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緒,晚年仍專心孜孜地學習,不知疲倦。
歐陽修《宋史·晏殊傳》說他人仕“遂登館閣,掌書命,以文章為天下所宗。”後來又“由王官宮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輔道聖德,憂勤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餘年。”
《晏公神道碑》說他“及為相,益務進賢材。當公居相府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於台閣,多一時之賢。”
宋祁《筆記》載:“晏相國,今世之工為詩者也。末年見編集者乃過萬篇,唐人以來所未有。”
《宋史》中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云:“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
清代學者馮煦說,曼殊與歐陽修二人同受馮延巳的影響,共“開江西一派”。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讚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