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瓷
傳統瓷器釉色之一
黑釉瓷是傳統瓷器釉色之一,出現於東漢時期。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鐵比例為8%左右,如將釉層加厚到1.5毫米時,燒成的釉色即呈純黑。
各時期的黑釉瓷比較
黑釉瓷器
黑釉釉料分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都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都改用石灰鹼釉。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一。特點是在釉面上散布著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園點,大小不一,大的直徑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屬於結晶釉,由於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在該處富集,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並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從而形成“油滴”斑。
油滴釉創燒於宋代。從傳世品看,這類黑釉器帶有典型的建窯特色,但窯址中尚未見出土。北方地區的定窯、鶴壁窯、臨汾窯倒有出土,以臨汾窯為多。定窯、鶴壁窯油滴結晶斑點很小,但有很強的銀質光澤。
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鏽色條紋,狀如兔毫,謂之兔毫斑。兔毫是黑釉的名貴品種。它的形成原因是:在燒制過程中,釉層里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釉層流動,富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從而形成絢麗的兔毫斑。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現。歷代詩文中常提到的玉毫、異毫、兔毫斑、兔褐金絲等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稱。福建省很多瓷窯都燒制帶兔毫紋的黑盞,名曰兔毫盞,以建陽窯的產品最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窯也燒造兔毫盞,但數量比福建少。
玳瑁釉是吉州窯的產品,釉面黑、黃等色交織混合,色調滋潤。玳瑁釉器的坯體,系用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掛鈾,入窯焙燒后掛一次膨脹係數不同的釉,並重燒一次,由於釉層的龜裂、流動、密集、填縫,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故稱玳瑁釉。除吉州窯外,廣西地區有仿吉州窯玳瑁釉標本的發現。
鷓鴣斑也是一種結晶釉。用含鐵量不同的兩種黑釉,在生坯上掛釉兩次,以稍低於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里結晶,黑色釉面便呈現鷓鴣羽毛一樣的花紋,故名鷓鴣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