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

建窯

建窯,以在瓷釉上的紋理表現是道家思想在瓷器上的一種反應。北宋徽宗曾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能夠得到皇帝的評價,可見建窯瓷在當時受到皇室的重視程度。“冰雪為容玉作胎”是當時文人雅士做人的理想追求,採用和田頁岩白玉掏膛作胎,製作出建窯風格的精品瓷器,是瓷器家族裡的一個新品種——玉胎瓷。玉胎水盂的燒製成功,把建窯地方性鄉土風味一下子提升為宮廷高貴迷人的韻味,在細如毫髮的玉毫絲中夾雜無數金黃斑點,說明釉的配方與火的精妙,燒出了建窯風格最美的韻味,成為中國古陶瓷中的精品之作。

簡介


建窯
建窯
繼五代柴窯瓷器的燒製成功,極大地激發了制瓷工藝的創新熱情,創造出了耀變瓷,玉胎瓷,同時在建窯風格影響下,結合耀州窯的捏塑和划花工藝技術,產生了新的瓷器風格——鈞窯瓷器。並生產出了鈞窯筆洗等令人神奇的生態瓷。生態瓷就是指在不破壞胎和釉的礦物的自然活性,並能按照人的意願表達,使瓷器永遠保持在自然狀態下的活性的礦物本質,又能呈現人所需要的色,光及各種紋理。優質寶石因其內部結構的緻密而壓力強度也非常大,裡面的壓強在不停地向外釋放,帶出多種礦物粒子與光粒子相遇,在表面形成發光膜,寶石的光彩在發光膜里變幻無窮。如果瓷胎能夠做到像寶石一樣透氣,並適時向外釋放壓強,並帶出寶石釉里活性的礦物微粒,瓷器的光彩就能夠隨著光照的變化而變化。由於柴窯的釉層不是緊貼在胎面上,而是釉層與胎體間留有間隙,而胎體又是多層狀結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胎體有著足夠的壓力釋放。柴窯的光彩流光四溢其色正碧。圖2,圖片被放大后可以看見紫外線被擋在發光膜外,所以我們人眼所看到的柴窯發色,就是紫外線在實時的變化中,所謂“耀變”,就是在燒好的素胎上施以雙層釉,(一種帶白色斑點的何非石做釉),在燒制過程中流動擠壓形成。當光線照射時在胎壓的反作用力下,斑點周邊的礦物微粒向外反射藍色光束,並在其釉面的發光膜中瑩透呈片狀或霧狀等……屬於散射型光斑。而鈞窯筆洗由於氣泡呈有規則的排列,形成不同紋理,紫外線在凸起的氣泡中被溫和地放大,顯得柔和而美麗。多姿多彩的耀變光在發光膜里變幻無窮,屬於聚合形光斑。總之,與柴窯一樣,幾張照片只能反應出其萬千美麗的幾個瞬間。
燿變天目碗
燿變天目碗

工藝特色


主要產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黑釉瓷而聞名於世。足底有“供御”、“進盞”字銘的,應是為宋代宮廷燒制的貢品。黑釉盞的特徵: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象,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
宋代是建窯的發展時期,以燒黑釉器而著稱。兔毫斑、鷓鴣斑、曜變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這裡,以茶盞為多。
建窯遺址
建窯遺址
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以建窯為首的建窯系。
建窯的黑釉屬於結晶釉的範疇,含鐵量高達8% 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溫熔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
由於宋代鬥茶風尚盛行,而主燒適宜為鬥茶的黑釉茶盞,亦稱建盞,以水吉鎮窯製品為最,北宋後期曾為宮廷燒制鬥茶使用的黑釉盞,並於器底刻"進盞"、"供御"字樣。建陽窯產品使用含鐵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俗稱,或名烏泥窯、黑建、烏泥建等。盞內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

歷史傳承


建窯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仿燒代表的窯口有:福清窯,武夷山窯和茶洋窯。以福清窯數量居多,武夷山窯的加金彩的器物為貴(窯址中發現殘片若干,唯一四件完整器現存於日本某博物館中),茶洋窯年代最晚。

特徵


建窯
建窯
1.胎體厚重堅緻,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
3.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