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東南

鄂東南

鄂東南即湖北省東南部,包括湖北省的鄂州,黃石,咸寧,黃岡南部,武漢南部,等五市轄區。鄂東南是一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屬於中國中南地區,主要分佈在長江中游南岸(僅黃岡市處於長江北岸)。鄂東南歷來是魚米之鄉,歷史悠久、文化多元,該區域是湖北省文化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地理位置


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吳頭楚尾,唐屬江南西道,五代十國屬南唐,是南方地區著名的“魚米之鄉”,湖北省有“千湖之省”的美譽,而鄂東南地區佔了將近湖北湖泊總數的三分之二。鄂東南主要位於幕阜山脈北麓,幕阜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鄂、湘、贛三省交界的低山丘陵,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有東方山之高峻清爽,西塞山江南山峰奇秀,咸寧的溫泉氤氳,九宮山的古崖洞,梁子湖的清秀,山河競秀,嫵媚動人。山、水、城渾然一體,吳楚大地到處閃耀著三國文化、江文化、湖文化的燦爛光華,流溢著秀麗的江南風光,山川秀美,人傑地靈,風光迤邐,展示著奇特的風土人情,有眾多的歷史勝跡和人文景觀。因此也被外界譽為“鄂江南”,誠為旅遊療養佳境,令賓客神往。
鄂東南
鄂東南

文化沿襲


揚越(揚越人),鄂東南境內古代民族越人一個分支。 “自古中原不過淮,自江以南則曰越”。長江南岸廣大地區實際上存在眾多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原住民又各有異名,稱“揚越”(湖北江西一帶),揚越自古居住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可能分佈比較廣。揚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為主,以農業為主,過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種植水稻。
揚越,即百越的一支。戰國至魏晉時為對越人的泛稱。居江漢一帶地區。西周末周夷王時,楚君熊渠曾興兵伐庸,揚越,至於鄂,揚越之北疆漢水地區被兼并,揚越被滅,後為楚所並,楚王熊渠封其子為越章王,其封國當即揚越之故地。
鄂,地名,本在楚之西,湖南寧鄉一帶,后徙楚,今東鄂是也。商紂王曾封鄂侯為三公。西周初年,鄂族遷徙到今湖北東北部河南南部一帶。在南陽縣北石橋鎮附近,有西鄂故城,就是西周鄂侯國的勢力範圍。
到西周中期,鄂國是一個強盛的地方國。鄂侯御方曾率南淮夷大舉侵伐南國。到達漢水下游,度過長江、梁子湖,侵佔了當時揚越的經濟中心——今鄂州市境。鄂侯勞師遠征,無非是為了開拓領土,掠奪財富,而銅可能是其掠奪的重要對象之一。鄂侯佔領了湖北楊越的經濟中心,揚越豐富的銅礦資源就成了鄂國的巨大財富。所以鄂侯把這塊鄰地也叫“鄂”,相對中原的西鄂而言,即東鄂。
揚越後期,因為荊蠻的入侵,主要生活區域逐漸縮減到鄱陽湖周邊區域,也就發展成了後來的魏晉時期南方的溪族。
楚國吞併了南方各個種族。縱橫跨越今天的11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複雜的。黃瑞雲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於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

方言人口


鄂東南山水風光
鄂東南山水風光
鄂東南方言是南方語系之一的贛語,以大冶為中心的幾個縣市,該地區可以說是“一村一種方言”,同時又受到鄰近北方語系的江淮官話、西南官話的影響。語言的多樣性也反映了這裡的多元文化格局,按人口規模排在前三位的方言是贛語大通片、江淮官話、西南官話,但使用江淮官話、西南官話的人口較少。鄂東南位於湘贛方言交匯處,通行贛語 大通片。贛語的九個方言片之一。通行於湖北省的大冶市鄂州市梁子湖區咸寧市嘉魚蒲圻(赤壁)、崇陽通城通山、陽新、監利(部分)、和湖南的臨湘(部分)、岳陽(部分)、華容等地。另外,湖北武漢江夏區部分鄉鎮和黃石市的鐵山、下陸兩區以及鄂城區汀祖、碧石渡、花湖等鄉鎮也有少量大通片的分佈。贛語大通片使用人口約在600萬人左右。
鄂東南地區的‘爾’(讀“en”)指第二人稱‘你’, ‘佢’(讀“kei)指第三人稱‘他’,孰(讀“suo”)指‘誰’。稱呼自己的爺爺為“嗲(diā)”(這與湖南長沙相似),本地人發音上似‘爹 diē’。稱呼爸爸為‘爺’、‘爸’、‘父’等,稱呼媽媽為“伊”。與官話體系的稱呼有較大差異。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鄂東南人口909.5萬。

區位優勢


鄂東南東鄰贛北,南接瀟湘,西望荊楚,北靠武漢。是湖北省對接中三角(武漢、長沙、南昌構築中部等邊三角圈)的重要城市、北臨株湘潭城市群,對接長三角城市群、長江南岸沿線交通樞紐。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冬季盛行偏北風,偏冷;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約17℃。秉承輝煌的歷史文明,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越的區位優勢,使得鄂東南的投資環境十分優越。

礦產資源


鄂東南沉積地層完備,地質構造複雜,岩漿活動頻繁,並有經區域變質而大面積分佈的變質岩系,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岩鹽、金、鎳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非金屬礦產、金屬礦產較多,能源、水氣礦產等較少。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8種,包括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7種、礦泉水1種。有11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列居全省前五位。其中,居全省第一位的有鎂、銻、獨居石、鉭、地熱等5種礦產,居第二位的有金、鈮、冶金用白雲岩等3種,居第四位的有煤、釩、錳3種。鄂東南人口密集,丘陵地帶,地少人多,資源總量大,人均資源少。

人文風俗


民居風俗

鄂東南地區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態既受當地山區丘陵自然環境的影響,更是自宋以後,特別是明清以來外來移民不斷遷入定居、繁衍的結果。而且移入先後的不同導致村落形成和擴散方式的差異,進而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一姓數村、團狀聚居"和"一姓一村,分散聚居"等多種聚居模式。這種家族式聚居的村落形態為宗族的組織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來自江西等宗法文化較濃厚地區移民的遷入,以及不同族群為著生存空間的競爭,導致鄂東南地區在清代前期進入普遍的移民家族的組織化和制度化進程。以宗祠——支祠——家祠為層級的祠堂建築格局與家族聚居區——自然村落——單個家庭的聚落形態相對應,體現出建築格局與家族結構在某種程度上的契合。其中與自然村落相關聯的支祠(鄂東南稱之為"祖堂"、"宗屋"、"公屋")更是構成所在村落的公共空間,並成為族人祭祀、娛樂、教育、生產等公共生活的核心,地理空間與血緣家族空間的重疊、建築的象徵功能與宗法組織的實際運作共同維繫著清代以來鄂東南地區以家族為特徵的鄉村生產、生活秩序。
同族同宗集中居住,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加壯麗。雕樑畫棟,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祠堂作為保存至今的傳統古建築,為一層建築,古祠堂一般均採用軸線對稱布局,大都為三進或五進,由前殿、後殿、左右走廊、廂房、天井、大門、儀門、走廊、明樓、享堂、寢堂等組成,還有青磚、石腳、布瓦、歇山頂、排子梁、石檻板門等。有的祠堂在後面建有庭院、花園,不少祠堂還建有戲台,以古樸渾厚的建築藝術造型,巧思多變的設計手法,充分顯示了古代鄂東南先民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這些巧奪天工的古建築藝術祠堂,除局部藝術在建造西式的樓房活動中遭到愚蠢的人為破壞或自然災害而受損外,大部分還保存原建築格局的風格。鄂東南的每一座祠堂,都可稱得上是建築藝術的精品傑作,是勞動者智慧的結晶。

節日風俗

湖北東南八縣市的方言素以繁雜著稱。江西故地是不少荊楚兒女一直魂牽夢縈的地方,明初‘江西填湖北’,江西和東南沿海經移民等北遷至此,並與當地居民互動,使得鄂東南的部分風俗與湖北大部差異較大。
北方大部分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吃餃子、江南等地有吃湯圓的習俗,鄂東南地區這一天並不看重,輕描淡寫略過。
上燈。在鄂東南地區大年三十和初一、初二以及正月的十五、這四天必須把家中所有的燈都點亮,到處都燈火一片。大年三十晚上不能摸地面,大年初一用過的水不能倒外面,必須倒在家裡集中起來,等到初二那天再倒。過年時期也不能掃地把垃圾倒出去,意思是要把財氣福氣積累起來不能掃跑了。
鄂東南地區大年初二習俗,新喪之家應在正月初二祭亡靈,有親眷前來弔慰,謂之“消新愁”。即大年初二是給過去一年家中有去世的人家拜年,如果誰家中過去一年有去世的親屬,那麼這一天他的所有親戚都要在這一天早上在他家族的祠堂里,給故去的人拜年。這一天不能到過去的一年中家裡沒有去世親屬的人家的家中去的,去了就是忌諱,是詛咒別人來年不好。因此,是日一般不互相串門拜年,避免不吉利。但是似乎與福建東南沿海,福清、莆田等地風俗相似。
鄂東南地區有"接太公"習俗,亦稱"土主會"或"接大王",一年一度,同一姓氏的同宗同族的抬著祖先神像全村巡迴至家家戶戶,最後至祖祠,隨從人員們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旗幟招展,人山人海。如鄂州梁子湖地區與黃石大冶市地區年初時會有"接太公"習俗。是當地重要的傳統節日,其民俗文化活動還具有祈求農業豐收,祈求人丁興旺、繁衍子孫的功能。這與潮汕地區的年初的"游神會",即與潮地區的游神賽會相似。
鄂東南地區農村裡中元節燒包袱的習俗,一年一度的農村習俗,家家戶戶燒紙錢給已故祖先。
婚慶習俗
訂婚和結婚有一定的習俗,包括定親、謝媒、親家過門、女婿上門、報日、款媒、迎親等程式。
定親:由介紹人介紹,或男女雙方自願定親。
謝媒:訂婚時說合的媒人,有坐媒和跑媒之分,親事一定,男女雙方都要備辦酒席,媒人坐首席,內外“三 黨”作陪,男方辦早餐,女方辦中餐,名為喝“毛准蠱”,表示婚姻已定。當年臘月,男家還要差人給媒人送去禮物,以作酬勞。次年正月,男女雙方都要辦春酒,名為喝“大准蠱”,表示謝媒之意。
親家上門:男女雙方親事確定后,先是女方父親到男方家作客,男方辦酒席,請“三黨”作陪,親家坐首席。有的地方,時興岳父給女婿封“見面禮”,後由女家請客,過程相同,但見面禮要雙倍。
女婿上門:由男方選擇良辰吉日,由媒人領到女家上門,並隨帶一些禮物。女婿回家時,女方也要“打發”禮物。此外,從訂婚到成親前,每年四時八節,男方都要給女方送節禮,遇有紅白喜事,男、女家互相送禮。
報日:娶親之前,由男方向媒人提出,經媒人徵得女家同意后,決定喜期,並用紅紙寫好“報日書”,送到女家,名曰“報日”。報日時,男方一般要向女方送去食品、首飾、衣料等禮物,還要給女方的親戚、親房送去鮮肉和餅子等禮物。到出嫁時,女方的親戚、親房都要回送衣料、錢物等。報日後,由女方開出禮單,男方辦齊禮品〈或禮金)送給女方,並要再次重謝媒人。
款媒:迎親前夕要盛款媒人,款媒是由男方辦酒席,請媒人坐首席,由內外“三黨”作陪。餐后,男方將備辦好的紅紙包和香煙送給媒人,名為“謝媒”
抬嫁妝:嫁妝主要由女方備辦,也有的由男方各辦部分送到女家。迎親的頭天或當天,媒人帶領女婿和抬嫁妝人員到女方家,女方將箱子的鎖匙交給女婿,女家為抬嫁妝的人“封禮”后,再把嫁妝抬往男方家裡。
迎親:迎親喜日一旦選定,風雨無阻,不可更改。親屬和伴嫁的人“哭嫁”。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回娘家探親,名為“回三朝”,但當天要返回婆家。如果男、女兩家相隔較遠,也有“回六朝”或“回九朝”的。
過去,男女青年結婚,大多選擇農曆的二月花朝、四月八、八月中秋、臘月八等時日,在元旦節、臘月,三八節、五一節、國慶節結婚者較多,有的舉行集體婚禮,有的外出旅行結婚。旅遊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