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大學學報

江漢大學學報

刊名: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主辦:江漢大學

周期:雙月

出版地:湖北省武漢市

語種:中文

開本:大16開

ISSN:2095-9915

CN:42-1867/C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曾用刊名:江漢大學學報

創刊時間:1983

社會科學版


《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N42-1867/C,ISSN2095-9915)創刊於1983年,雙月刊。主要刊載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等學科研究成果。主要欄目有:政治學研究、經濟理論與實踐、法學研究、教育學研究、管理學研究、文學研究、哲學研究、歷史學研
江漢大學學報
江漢大學學報
究、文化與傳播研究等。特色欄目有:“武漢學研究”、“社區研究”、“現代化研究論壇”、“公法研究”。
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CHSSCD)來源期刊,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平台等全文收錄。
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版、湖北省精品期刊、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全國地方高校精品期刊,特色欄目“武漢學研究”2010年被評為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2012年獲第八屆湖北省期刊“特色欄目獎”。
江漢大學學報
江漢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ISSN:1673-0143 ,CN:42-1737/N)是由湖北省教育廳主管、江漢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自然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雙月刊。
本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來源期刊,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
本刊獲“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是“湖北省優秀期刊”和“湖北省優秀地方高校學報”。
本刊以“繁榮科技文化,促進學術交流,發現和培養人才,為教學、科研服務,為科技創新、經濟社會建設服務”為辦刊宗旨。主要刊登數學、物理學、化學、環境科學、醫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建築科學等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學科教育理論方面的學術論文,辟有“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研究”特色欄目。對國家和省、部級基金項目的研究論文優先刊發,並實行優稿優酬。
江漢大學學報
江漢大學學報

江漢學術


(原《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江漢學術》致力於學術性、開放性、引領性和公益性,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的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雙月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
主管/主辦單位:江漢大學
刊號: ISSN 2095-5634 CN42-1843/C。
系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欄建設入選期刊、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百強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推薦期刊、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重要轉載期刊、湖北省優秀精品期刊。
《江漢學術》內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特色欄目有“現當代詩學研究”(教育部名欄)等。

機構設置


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學校成立了編輯委員會,編委會委員由校內專家組成,對學報的編輯出版進行學術指導、監督和諮詢。學報編輯部為學校獨立建制的處級部門,下設人文科學版編輯室、社會科學版編輯室、自然科學版編輯室和學報辦公室。

裝幀設計


學報採用國際通行的大16開本(A4頁面),彩色封面。封面設計採用體現學校特點和風采的主體建築圖片,刊名題字與學校使用的校名題字一致,現使用的是胡耀邦同志為江漢大學題寫的手書體校名。封二、封三刊載“學者風采”、“卷首語”、“校園新貌”、“學術交流”等內容,既宣傳了學校的學者和學術活動,也豐富了學報的內容,使學報封面更加美觀。

發行傳播


學報的發行與傳播方式主要有:(1)通過全國非郵發報刊聯合發行部向國內外公開發行;(2)與國內外期刊建立交換關係;(3)向校內有關單位及師生、國內重點大學圖書館、相關科研院所贈送學報;(4)向有關專家學者推介學報;(5)向國家圖書館、中國版本圖書館、期刊評價及轉載機構(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中心、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上海師範大學《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贈送學報;(6)在重要的學術會議上交流學報。
學報現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學報已經加入“中國知網”(CNKI)、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信息資源系統),並藉助這兩個平台在網上傳播。網路傳播大大提高了學報的傳播範圍和傳播力度,擴大了學報的影響力。

社會影響


在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在學報編委會的具體指導下,經過全體編輯人員的共同努力,10年來,學報的質量不斷提高,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影響不斷擴大

根據2010年10月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提供的“中國知網”《江漢大學學報》發行與傳播統計報告,2009年社會科學版、人文科學版的機構用戶總計分別為4015和2696個(其中:中國大陸地區分別為3723和2411個,海外分別為292和285個),分佈國家(地區)分別為19和21個;個人讀者分佈在22和21個國家(地區)。其高端用戶中國內外知名大學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澳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墨爾本大學等。隨著學報傳播範圍的越來越廣,學報的質量不斷提高,在各級各類評刊活動中屢屢獲獎(見表1)。
表1 2002-2010年《江漢大學學報》所獲獎項
時 間獲獎學報獎 項組織單位
2002年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全國優秀社科學報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03年人文科學版優秀期刊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03年自然科學版先進集體湖北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
2004年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第五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湖北省新聞出版局
2006年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07年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第六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湖北省新聞出版局
2007年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全國地方高校十佳學報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07年自然科學版第六屆湖北省優秀地方高校學報湖北省新聞出版局、湖北省期刊協會
2008年人文科學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專家推薦期刊中國社科院
2008年自然科學版先進集體湖北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
2009年自然科學版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
2010年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第七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湖北省新聞出版局
2010年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10年自然科學版第七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湖北省新聞出版局

評價穩步提升

近年來,《江漢大學學報》圍繞重點學科做文章,向重點課題傾斜,向基金項目傾斜,向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傾斜,向中青年學術骨幹傾斜,突出了學校的學科特點和學科優勢,增強了學報的學科前沿性和學術水平,也形成了本刊的學術特色,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歷年《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的轉載統計中,《江漢大學學報》一直保持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排序的中上游水平(見表2),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也逐年提高(見表3)。
表2 歷年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被轉載篇目排序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江漢大學學報434334304135
數據來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檢索報告》(2004-2009)
表3 《江漢大學學報》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情況
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
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
人文科學版1021152097870.0970.0980.1950.327
社會科學版42391985960.0500.0890.4670.470
自然科學版611162054080.0970.1420.2330.333
數據來源: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年度報告

特色欄目顯著

近10年來,先後開設了6個特色欄目,搭建了學術研究領域的高品質成果展示平台,促進了學術交流、碰撞和互動,進而也擴大學報的社會影響力(見表4、表5)。例如:2004年創辦的“現當代詩學研究”欄目一直持續良性運行,每期一個專題,每年都刊發一定數量的高質量專題論文。先後在《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等轉載60多篇。2008年因該欄的“研究特色和獨到的研究領域是使用者的關注點”,人文科學版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推薦期刊”。2010年,該欄目被載入《共和國期刊60年》,該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較為系統、完整的期刊圖像資料著作。
表4 《江漢大學學報》特色欄目建設概況
欄目名稱開欄時間主持人專欄期數發文量
環境哲學與生態美學研究2003年張 皓2045
家族企業研究2003年甘德安36
領域語言研究2004年李宇明、周建民3065
現當代詩學研究2004年張桃洲、劉潔岷42170
武漢學研究2005年塗文學、鄧正兵1645
社區研究2007年徐 勇、李金紅718
文化管理與文化創新研究2010年傅才武、王詠梅310
註:截止2011年6月
表5 《江漢大學學報》特色欄目所獲獎項
時 間欄目獎 項組織單位
2006年現當代詩學研究全國社科學報百種優秀欄目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07年環境哲學與生態美學研究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優秀欄目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07年領域語言研究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優秀欄目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10年現當代詩學研究全國社科學報特色欄目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10年現當代詩學研究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名欄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10年武漢學研究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12年現當代詩學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二批名欄國家教育部社科司

辦刊經驗


回顧近10年的辦刊歷程和辦刊實踐,總結學報的辦刊之道,我們認為志存高遠、服務中心、優化稿源、打造特色、明確的責任機制是學報發展進步的有益經驗。

志存高遠

新江漢大學組建成立后,學報編輯部從班子成員到全體編輯一直以來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超位辦刊,力求學報的排名在學校的綜合排名之前。重點高校的學報多為名刊大刊、核心期刊,普通高校的學報因為“先天不足”而為普通期刊。雖然我們不是核心期刊,但我們以核心期刊為發展目標,把學報當成核心期刊來辦。古語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正因為志存高遠,所以才有孜孜以求的動力。為了提高質量,擴大學術影響,學報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精心策劃選題,不斷優化稿源,開闢特色欄目,加強外聯工作,進行自我宣傳和推介,這些辦法和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學報質量的提高。

圍繞中心

學報是反映學校教學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的重要窗口,學報的發展進步必須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展開。為了更好地服務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2002年以來,學報先後與學校的重點學科、研究機構聯合推出了“生態文藝學研究”、“家族企業研究”、“領域語言研究”、“武漢學研究”、“社區研究”等特色欄目,旨在及時刊載學校學科建設的成果,並借學校的重點學科、研究機構的學術影響、學術人脈優化學報的辦刊資源,從而實現學報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互動共贏。
學報的辦刊宗旨要求學報的內容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主旋律,同時,作為學校主辦的學術媒體,協助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理論,教化育人是義不容辭的職責。2003年江漢大學召開第一次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社會科學版將優秀徵文結集刊載於2003年第3期上;2009年4月學校召開第二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為配合會議的召開,社會科學版將優秀論文結集刊登在2009年第3期上。
此外,學報對於校內來稿非常慎重,確保有一定的內稿錄用率。學報強化服務職能,明確了每位編輯對口聯繫的學院,要求編輯加強與學院領導、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幹的聯繫。學報編輯部還與科研處聯合組織召開了“國家、省(部)級基金項目負責人座談會”,目的是加強編輯人員與課題負責人的了解溝通,聽取課題負責人對學報的意見和建議,組約基金課題論文,提高學報基金論文比。

嚴控質量

沒有明確的責任制度,就難以保證出刊的質量。為此,我們實行了主編(編委會)負責制和與之配套的篇、期、版三級責任制。為此,學報堅持了“三審四校一讀”制度。“三審”的過程就是來稿的篩選、鑒別的過程,“四校”的過程就是加工、優化的過程,而“一讀”的過程就是審、編、校、印諸環節質量檢查的過程。為了確保編校質量,常規三校后我們還聘請資深專家進行第四校,並以第四校的結果考查、評價編輯們的編輯工作質量,衡量學報的整體編校水平。學報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有關期刊的編排出版標準。2009年起,學報充分利用“中國知網”研發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堅持對所有來稿進行檢測,將重複率高的文章一律剔除,從而杜絕了學術糾紛,也有力地維護了學校的學風和學術形象。不少作者反映,從這裡編輯出來的稿件,質量比許多核心期刊編輯出來的還要好。

主動出擊

優質的稿源是刊物不斷發展、創新的基礎。由於受到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長期以來一般學術期刊稿件來源範圍狹窄,文章數量不足、總體質量欠佳。為了克服這一困難,我們嘗試改變過去被動等待作者投稿的工作方法:一是積極參加學術會議組稿。凡是與學報學科相關的高級別學術會議,學報盡量派人蔘會並積極組稿。例如,全國拉美研究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每年舉辦的學術年會,學報都要安排編輯參加,通過參會組約到國內從事拉美研究的權威專家的稿子,並及時編輯刊登,目前,該學會的專家認為《江漢大學學報》所刊登的拉美研究論文,在國內學術期刊中數量最多而且質量也較高。二是轉變工作作風,主動上門服務。我們要求編輯人員主動出擊,參加學術活動,廣交學者,宣傳學報,組約優質稿件。學報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的“現當代詩學研究”、“文化管理與文化創新研究”、“法學研究”欄目編輯都有自己的學術圈,有較強的學術活動能力,組約了較多的優質稿、專題稿;三是依託學報編委、校內專家組稿。多年來,有的學報編委、校內專家不僅積極給學報投稿,而且還經常為學報約稿。“武漢學研究”、“社區研究”欄目為學報的特色專欄,這兩個欄目的持續運行得益於欄目主持人不僅自己給學報投稿,而且利用自己在學術圈的影響和學術圈的人脈資源為學報約稿。

發展創新

在高校學報林立的今天,創新發展關鍵在於打造特色。長期以來,學報把特色凝練的重點布局在欄目建設上,主動邀約國內知名專家主持欄目,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作者。學報的學術影響力日益擴大,也帶動了學報編輯從事專業研究,提高業務水平的積極性。“現當代詩學研究”被中國社科院重大課題《中國文情報告》連年重點評述,為認為“對學術的拓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筆談:憲法學者談《選舉法》的修改”專題欄目由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劉茂林牽頭,專題刊出后,在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文化管理與文化創新研究”專欄特邀武漢大學國家創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博導傅才武教授擔任主持人,刊載與文化管理、公共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學術論文,並作為這一研究領域交流互動的學術平台;“武漢學研究”專欄,研究武漢歷史文化,研究武漢人和武漢城市精神,研究武漢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揭示武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環境哲學與生態美學研究”欄目,研討的熱門話題也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國內外著名學者如童慶炳教授、王先霈教授、曾永成教授、張玉能教授、邱紫華教授紛紛向該欄目賜稿。
辦好特色欄目我們有三點體會:一是特色欄目的編輯一定是欄目專業的內行,應具備良好的專業功底。只有這樣,他對欄目所涉及領域的學術前沿態勢才能比較瞭然,對欄目所涉學科的學者專家才能比較了解,對欄目文章的學術含量作出正確判斷,也才能具備與相關作者對話與溝通的能力,以及對欄目選題深入策劃、深度挖掘的能力。二是一個欄目要能支撐下去,不斷發展,做大做強,必須有一個較大的作者群,這些作者最好是實力派作者。依傍的對象既有本校的學術骨幹,又有外校的學術名家,總之應該是在學術圈內口碑好、有號召力、年富力強、熱心的學者。三是所設題目應具有話題優勢,是座富礦,有挖頭,是可持續發展的。要使欄目課題既是可為的,又是可能為的,還是可長為的。這樣才能使所設欄目具有連續性,長辦長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從而達到繁榮學術、傳承文明的目的。
(新江大)

稿件聲明


本刊對文稿有修改權,如不同意修改,請在來稿中註明。本刊概不退稿,編輯部收到稿件后,於2個月內通知處理意見。投稿2個月後如未收到修稿或錄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
本刊對所有來稿均採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進行科研誠信檢測,對重複投稿、一稿多投、抄襲他人文章等問題進行檢測,以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全國學術期刊2009年的檢測結果為:與已發表文章(包括投稿作者本人已發表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除外)文字重合率>30%的佔11%,(如果作者需要引用文獻的內容較多,請標註引文)。此類問題會給期刊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引起包括著作權在內的知識產權糾紛,也會影響作者及其所在單位的形象。儘管此類文章佔比不大,但檢測十分必要。與本刊合作的電子版發布者——中國知網將刪除現刊中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文章(即使已發表的文章,將被從資料庫中刪除)。
本刊對發表的文章擁有出版電子版、網路版版權,並擁有與其他網站交換信息的權利。本刊已許可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平台等全文收錄,並與中國知網簽訂了優先數字出版協議,來稿如無特殊聲明,凡經本刊使用,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刊及本刊合作媒體進行信息網路複製、彙編、傳播及發行,同時,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