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鎮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下轄鎮

高峰鎮,隸屬於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地處平壩區東南部,東與馬場鎮為鄰,南與長順縣和羊昌布依族苗族鄉相連,西鄰夏雲鎮,北接平壩農場、170廠,行政區域面積104.49平方千米。

1950年,鹽泉區分設高峰區和馬場區;1992年2月,改高峰鎮。截至2020年6月,高峰鎮轄5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高峰社區。截至2020年11月1日,高峰鎮常住人口為27988人。

2011年,高峰鎮財政總收入1168萬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95萬元。發放涉農補貼資金546萬元,家電下鄉補貼77萬餘元。2018年,高峰鎮有工業企業43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4個。

歷史沿革


高峰鎮
高峰鎮
1950年,鹽泉區分設高峰區和馬場區。
1956年,貓貓洞區公所更名高峰區公所。
1992年2月,改高峰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高峰鎮轄19個行政村:龍寶、石甲、灣子頭、湖壩坎、大樂歌、黃貓、王家院、白岩、老胖、普馬、岩腳、大狗場、毛昌、麻郎、橋頭、岩孔、栗木、活龍、堯上。
截至2020年6月,高峰鎮轄5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高峰社區。
高峰鎮區劃詳情
高峰社區狗場社區湖壩坎村灣子頭村龍寶村毛昌村堯上村
天峰社區橋頭社區王家院村白岩村黃貓村普馬村岩孔村
麻郎社區大樂歌村老胖村石甲村活龍村岩腳村栗木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高峰鎮地處平壩區東南部,東與馬場鎮為鄰,南與長順縣和羊昌布依族苗族鄉相連,西鄰夏雲鎮,北接平壩農場、170廠,行政區域面積104.4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高峰鎮境內屬於丘陵地帶,地形高差相近,群山環抱,地貌以溶盆殘丘坡地為主,有丘陵、山地、盆地和水域。地勢南高北低,最高處位於高峰山主峰,海拔1473米;最低處位於青魚塘紅楓湖入口處,海拔1240米。

氣候特徵

高峰鎮年平均氣溫14.1℃,年均降水量1298毫米。年總積溫5102.4℃,無霜期年平均275天,年日照時數1222.1—1288.5小時。

水文

高峰鎮境內主要河流有麻線河、羊昌河,河道長35千米,匯入紅楓湖。

自然災害

高峰鎮
高峰鎮
高峰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水災、風災、低溫、霜凍、雷擊、蟲災等。1991年7月上旬發生有史以來特大洪水災害,造成高峰鎮多個寨子遭受水淹,受災農戶幾千人,全鎮上萬畝良田顆粒無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92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另外,鎮境內還存在13個地質災害隱患點。

自然資源


高峰鎮境內地下礦藏主要有硅質原料、煤礦、頁岩土、白泥土等,其中硅質原料主要分佈在栗木村、岩孔村馬坡一帶,經勘查,儲量達414.9萬噸以上,含硅量達98.6%以上,屬優質礦石。耕地面積3.05萬畝。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高峰鎮總人口中33649人,其中城鎮人口中7638人,城鎮化率22.7%。另有流動人口7393人。總人口中,男性17533人,佔52.1%;女性16116人,佔47.9%;14歲以下人口6259人,佔18.6%;15—64歲23622人,佔70.2%;65歲以上3768人,佔11.2%。總人口中,以少數民族為主,達到20189人,佔60%;漢族13460人,佔40%。2011年,人口出生率11.42‰,人口死亡率5.37‰,人口自然增長率6.05‰。人口密度為每千米平方千米319人。
截至2018年末,高峰鎮戶籍人口為36320人。
2021年6月18日,安順市平壩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高峰鎮常住人口為2798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高峰鎮財政總收入1168萬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95萬元。發放涉農補貼資金546萬元,家電下鄉補貼77萬餘元。
2018年,高峰鎮有工業企業43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4個。

農業

2011年,高峰鎮完成農業總產值1.12億元。
高峰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03萬噸,其中水稻0.84萬噸,玉米0.11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1.33萬畝,產量0.86萬噸,主要產品有韭菜、大蒜、大蔥、西紅柿、茄子、白菜、蓮花白、四季豆等。
高峰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42萬頭,年末存欄1.09萬頭;羊飼養量10000隻,年末存欄500R;家禽年飼養量45.6萬羽。

工業

2011年,高峰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73億元,工業增加值0.9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0.17億元。2011年,企業20多家,從業人員3805人,企業實現稅金685萬元,工業建設投資5104萬元。
高峰鎮
高峰鎮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高峰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476人,專任教師22人;小學14所,在校生2708人,專任教師15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2所,在校生1844人,專任教師8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84.86%,小升初升學率達97.1%,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高峰鎮有文化站1個,鎮圖書室1個,村農家書屋19個,藏書9.5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30餘人。
2011年末,高峰鎮有體育場地21處。21%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高峰鎮有鎮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綜合門診部1個;病床1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44張,固定資產總值7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5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註冊護士5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631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高峰鎮有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0萬人,參保率達91.84%。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0戶,人數97人,支出28.50萬元,月人均244.80元;醫療救助23人次,支出12.37萬元,民政部門支助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789人次,共支出11.37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12戶,人數3760人,支出452.11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0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高峰鎮有郵政分局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210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000門,固定電話用戶1300戶。行動電話用戶22500戶,寬頻接入用戶550戶。

基礎設施

高峰鎮
高峰鎮
給排水
2011年末,高峰鎮有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人口5300餘人,年供水量7.32萬立方米,鎮區內街道鋪設排水管道5000米。
供電
2011年末,高峰鎮有供電站1座。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高峰鎮有花壇1個,綠化面積0.52萬平方米。

交通


高峰鎮境內有102省道經過。

文化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高峰鎮因境內西南佛教文化發源地高峰山而得名。

民俗風情

農曆“六月六”是布依族人的傳統節日;農曆“四月八”是苗族人的傳統節日;仡佬族在高峰鎮境內主要集中在大狗場村聚居,屬披袍仡佬,每年農曆七月逢“龍”日是仡佬族人的傳統節日—“吃新節”。

旅遊


高峰鎮
高峰鎮
貴州佛教文化的發源地——高峰山萬華禪院在高峰鎮境內,它始建於明初洪武年間,民國時期西南佛學院曾設於此。禪寺坐落在大山環抱的一塊坡地,建築格局為寺門、牌坊大殿、二殿天井、大雄寶殿和後殿。大氣而嚴謹,凌空而厚實,與弘福寺格局同出一轍。禪院外景遍布蔥鬱的古樹林灌,鶯飛草搖,布穀啼鳴,自然風光與禪院古寺相得益彰,更顯仙境之幽雅。貴州名寺弘福寺已故主持慧海大和尚,年少10歲時在此削髮出家,因心正行端,終於修成正果,一步步邁進佛界殿堂,成為黔中佛家的楷模。萬華禪院也因此聞名遐邇,被譽為貴州佛教文化的發源地。鎮境內還有鄉間大世界、南蠻部落、民族風情、觀光等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