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鳴岩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又稱“四月八花兒會,龍華歌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起源於佛教龍華大會。是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甘肅省和政縣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松鳴岩舉行的花兒會。為甘肅省著名的三大花兒會場之一。也是河州花兒的發祥地。松鳴岩花兒會與其它花兒會相比,突出特點是多用樂曲伴奏,系典型的河州花兒形式。

2006年5月20日,松鳴岩花兒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圖2松鳴岩花兒會上的各族群眾
圖2松鳴岩花兒會上的各族群眾
松鳴岩花兒會起源於每年“四月八”(實指農曆四月二十八,會期為農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舉行的佛教龍華大會。因此,也稱“四月八花兒會”“龍華歌會”。
明代《河州志》寫道:“松鳴岩靈湫,州南百里,花草芬芳,有泉號靈湫,歲旱禱雨輒應。”松鳴岩的寺廟建築是相當宏偉的,當地老人曾見到洪武年號的石碑。《和政縣誌》記有:“創始於1465年-1487年(明朝成化年間),有玉皇閣、菩薩大殿、聖母宮、西方頂、南無台,各棟宇然,皆在石岩之上,岩北有土坡一支,都崗寺在焉……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開龍華大會,朝拜者累千巨萬,香火甚盛”。清朝進士張和作的《松岩疊萃》為:“疊嶂層巒看不明,/萬松積翠鎖崢嶸,/樓台偶露林間影,/風雨時聽樹杪聲,/羌笛遙傳邊故曲,/雪山寒接暮雲橫,/登臨應有孫登嘯,/半嶺斜陽鸞風鳴。”詠出了松鳴岩的雄姿,其中“羌笛遙傳邊故曲”一句,既點明了人們吹“咪咪”的情形,也道破了花兒和羌笛悠久的歷史。清朝癢生祁奎元在《游松鳴岩》的詩作中首記“唱牡丹”的情景:“松鳴佳景除塵埃,/一度登臨一快哉,/石磴疑從雲際上,/天橋渾向畫中排,/林藏虎豹深山古,/路接羌戎絕徑開,/我亦龍華游盛會,/牡丹聽罷獨徘徊。”還在他作的《松鳴岩古風》中寫有:“老僧新開浴佛會,八千游女唱牡丹”。詩句。可見當時松鳴岩龍華會和花兒會的盛況,這也是花兒會見諸於文、字的較早記載。

活動地點


松鳴岩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松鳴岩位於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城南23公里的吊灘鄉小峽風景區之中,景區由西方頂、南天台、玉皇峰、雞冠山四峰組成,是甘肅省著名的三大花兒會場之一,也是河州花兒的發祥地。這裡四峰並峙,古松參天,野牡丹開滿山坡,是歷代殿宇樓閣、亭榭飛橋薈集之地。據記載,早在元代,就有人在這裡開窟塑像,修行隱居。公元1465年—1487年(明代成化年間),在這裡先後修建了玉皇閣、菩薩殿、聖母宮、獨崗寺等殿宇,鑿通了登山石階和接峰天梯。這些殿宇大多建在三峰的懸崖峭壁之上,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十分險要壯觀。

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松鳴岩山青水秀、河灘上也開滿多姿的牡丹。在明成化元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和政縣吊灘鄉有位獵人經過這裡,看見一個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洗浴、唱歌,歌聲象流淌的河水,婉轉甜美,也象雄偉的山峰高聳雲端。獵人被歌聲迷住了,他就躲在樹林中悄悄地學,並情不自禁地唱出聲來。姑娘聽見有人,急忙披衣向山上跑去,獵人也緊跟在後面,到山坡樹林時,姑娘不見了,正當獵人失地地回頭時,忽從山腰傳來姑娘的歌聲,獵人轉身上山,趕到山腰,歌聲又從山頂飄來,獵人又翻越山嶺,攀登到山頂,歌聲未絕,但不見姑娘的影子。這時從山下、山腰、東山、西頂等各處都響起了姑娘的歌聲,獵人依歌而行,四處尋找,但再也沒有見到姑娘,直到天晚時,唱著學下的歌回到了村莊。獵人把感人的奇遇告訴給鄉親們,把學到的歌教唱給眾人。大家都認為是天仙女下凡傳歌,就在松鳴岩修起了菩薩大殿,每年在獵人遇仙的日子,來到菩薩大殿下面的山坡上,演唱仙女傳下的歌以作紀念,把松鳴岩也叫成了“唱山”,並把農曆四月廿六日至廿八日(俗稱四月八)定為“龍華歌會”。群眾中一直流傳著“松鳴岩的神仙愛唱歌愛愛聽人們的牡丹”的說法。因這裡野牡丹很多,人們把唱花兒也有叫“唱牡丹”的。形成了“到松鳴岩可以不燒:香瞌頭,但一定要漫花兒”的習俗。人們想用花兒敬仙女,以討得仙女的喜歡,從而達到仙女保佑的目的。
松鳴岩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節日內容


松鳴岩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聳立在臨夏州和政縣陡石關口的松鳴岩花兒會,是河州花兒的傳統會場。松鳴岩花兒會,有獨唱、對唱、齊唱、咪咪獨奏等演唱形式,並有自製的四弦子、咪咪等樂器伴奏,其內容有對新生活的讚美,有對生產勞動的頌揚,有歷史故事,更有那美麗動人的情歌。其演唱曲目繁多,河州花兒的大部分令調,在這裡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牡丹令”尤為盛行。屆時,臨夏、和政、東鄉廣河康樂、卓尼、臨洮、夏河等縣回、漢、東鄉、藏等民族的歌手雲集於此,搭起帳篷,晝夜對唱。各民族歌手們聚集在山頂上、樹蔭下、小河旁、叢林間,引吭高歌,漫出美麗的“花兒”,唱出心中的“少年”,歌聲響徹山谷,咪咪聲此起彼伏,其情境如痴似醉,美不勝收,使人流連忘返。
松鳴岩花兒會有持續的歷史傳承性和博大的開放包容性,有固定的演唱時間和場合。松鳴岩花兒會上,歌手們除了演唱各種河州令外,還有《牡丹令》,演唱地點或在山坡,或在草坪,或在山口,或在林中,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對唱,伴奏樂器有咪咪、四弦子、吱吶、二胡。

花兒特點


松鳴岩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和政花兒歌詞運用的就是當地地方漢語方言,語言樸素,自然,富有生活氣息,一首“花兒”的曲令是由起音、上樂句、連接性襯句、下樂句和落音五部分組成,起音也叫引子,指歌唱開始的呼喚性襯詞開腔。
松鳴岩花兒會的形式和蓮花山花兒會大同小異,只不過松鳴岩花兒多用樂曲伴奏,系典型的河州花兒形式。松鳴岩花兒會所唱的花兒也叫和政花兒,屬“河湟花兒”“河州花兒”,原本是民間的情歌,稱之為“野花”。經過長期自身發展並在人民群眾豐富火熱的勞動生活中汲取營養。因而具有廣闊、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以前大部分人認為唱“花兒”不是一件好事,並之為“花事”,因為其唱詞大都不健康。其實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花兒”已從情歌之“性愛”“肉體”中慢慢脫胎而出,它取材於各族群眾的勞動生活,表現人們的喜怒,並加以拓展升華,格調和趣味逐漸趨於健康、文雅。和政“花兒”的曲令一般多用地名或形象化詞語命名,多用形象比喻和襯詞襯句,比興起來,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方言特點,這就是“令”。如“河州大令”、“水紅花令”,“大眼睛令”,“下四川令”等等。在河州型花兒中“令”有近百種之多。
“花兒”的聲調高亢而悠長、粗獷、豪放抒情,韻味十足,音域寬闊,跳躍幅度大,大量使用四度跳進,常見曲中“2552”或“3663”式,而且有相當多的跳進七度、八度,甚至十度以上,和大幅度下跳,給“花兒”帶來一種獨有的藝術魅力。
它的唱法有三種:“尖音”、“蒼音”、“尖蒼音”。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國發〔2006〕18號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批准機關:國務院
批准序號:51
遺產編號:Ⅱ—20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項目名稱:花兒(松鳴岩花兒會)
申報單位:甘肅省和政縣。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和政縣文化館獲得“松鳴岩花兒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