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市檔案館始建於1959年12月31日,2004年5月設於外灘的新館正式對社會開放。上海市檔案館擁有240萬卷的豐富館藏檔案,保存了完整的上海城市記憶,構成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2021年2月5日下午,上海九旬畫家汪觀清先生“百牛紀念封”捐贈儀式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舉行,106件貼蓋香港回歸前後郵票和郵戳的水墨牛、與持續十餘年邀請當代名人題籤的珍貴手跡構成的信封入藏上海市檔案館。
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上海市檔案館老館位於仙霞路326號,與上海市檔案局合署辦公,機構級別相當於正局級,內設8個職能處(室):檔案接收徵集部、檔案保管部(電子檔案保管部)、檔案整理編目部、檔案利用服務部(社會教育部)、檔案史料編研部、檔案保護技術部、檔案信息技術部、行政處(保衛處),依法管理本市各級黨委、政府機關檔案及其他組織、個人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負責接收、徵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檔案;對收集進館的檔案進行檢查、鑒定、保護和驗收;承擔政府公開信息的集中查閱和市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受理工作;為社會開展多種相關的教育活動提供服務。
2張
上海市檔案館
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大樓位於中山東二路9號,坐西朝東,面向黃浦江,為11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9270平方米,原名“法國郵船公司大樓”,后改名為“浦江大樓”。大樓於1937年開始建造,1939年落成。建築造型採用哥德勞曼耐司克樣式,外形呈長方形,簡潔流暢,是法租界外灘第一座現代化商業建築。大樓建成后,曾分層出租給中法工商銀行、百利洋行等金融貿易機構使用,荷蘭駐滬總領署、瑞典公使館也曾設於此。新中國成立后曾為上海市機電設計院等單位的辦公樓,隨著時光流逝、歷史變遷,大樓在使用中經歷了多次修繕與改建,60多年風雨歷程之後,於2003年3月18日再次開工改建,次年4月23日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正式開館,成為展現上海城市發展軌跡、對社會大眾提供檔案信息和公共信息服務的新窗口。
步入正門,可相繼見到兩組共三幅壁畫。門廳左右兩側是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的浮雕壁畫《傳承文化》和《弘揚文明》。作品一為結繩、甲骨、金文、竹簡等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檔案載體圍繞著手持竹簡的中國古代史官形象,寓意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歷代史官藉助各種不同載體,為傳承中國文化作出的不朽貢獻;一為攝影、攝像、縮微膠捲、電腦、網際網路等現代檔案技術圍繞著現代女性檔案工作者形象,寓意檔案工作者弘揚文明的歷史重任和檔案事業蒸蒸日上的繁榮前景。同時兩幅壁畫又通過對比簡單展現了我國檔案工作的發展歷程。穿過門廳在大廳中央的漢白玉主浮雕《都市滄桑》以高針絨毯作底,以金飾銅雕為鑲嵌,通過上海開埠至今歷史中的主要事件、標誌建築和鑲嵌其上的代表性檔案,寓意在歷史的長河中檔案作為文化沉澱和歷史見證的重要作用。
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共有11層,底層大廳設有總服務台、售品部和咖啡吧,1-2層為主題展廳,3-4層為專題展廳,5層為檔案文件資料查閱服務中心,6層為電子閱覽廳,7層為多媒體視聽室和學生課堂,8層為檔案工作者之家和多功能廳,9層為會議室,10層為報告廳和觀光平台。
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自開館以來,不定期吸納引進國內和國外富有特色的優秀展覽到館陳列,舉辦各種專題展覽,如《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珍品展》、《抗日戰爭與上海》檔案文獻實物圖片展、《海德堡的建築》圖片展等。常設的《城市記憶-上海近現代城市發展歷史檔案陳列》展以1949年5月上海解放為分界點,用兩層展廳展示了舊上海和新上海的不同風貌,反映上海的歷史發展。清乾隆硃批奏摺、八一三期間日軍使用的上海戰局全圖、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號布告、APEC會議晚宴菜單等等富有特色的600多件珍貴檔案、照片和實物藏品,展現近200年來上海城市發展的脈絡軌跡。
檔案文件資料查閱服務中心設有利用接待處、檔案閱覽大廳、專題閱覽室和諮詢服務室,並且在區域網和資料庫基礎上,設置檢索系統,以瀏覽檢索、專題檢索、高級檢索、搜索引擎等方式,提供檔案、政府公開信息、照片、視頻資料的多角度查閱服務。上海市檔案館現有館藏檔案264萬卷,其中開放檔案80萬卷,涉及民國時期檔案、租界檔案、聲像檔案、現行文件、外文資料等18大類,共1600多個全宗。館藏聲像檔案包括照片檔案、錄音檔案、錄像檔案,其中部分照片檔案已經以數字形式進入資料庫,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教醫療、文體藝術、景觀人物等各個方面,共22300多張。館藏政府公開信息3萬多件,涉及全市63個政府部門,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頒布的一般性地方法規條令和各委辦局制訂的行業規範,是市民了解政策、依法辦事的窗口。
作為東方講壇定點場所之一,2004年至2005年間,共組織開設了東方講壇24場,曾先後邀請空軍政治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教授和各界名人主講。
為了充分發揮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專門為學生開設上海歷史知識系列講座、歷史研究性課題輔導課、製作成長檔案系列講座,並且不時組織策劃各類學生活動,如:“邁入十四歲青春”十四歲生日主題活動、弘揚民族精神了解申城歷史”暑期系列活動、“抗日戰爭與上海”主題系列活動等,是學生進行鄉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
新館共有5處觀景平台,分別位於8樓和10樓,是城市風貌觀光的理想場所,一覽生機盎然的浦東大地、波光粼粼的黃浦江、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和鱗次櫛比的老城廂。
根據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在二十世紀末提出的把各級國家綜合性檔案館建設成“黨和國家重要檔案保管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社會各界利用檔案信息的中心”的要求,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在增強開放性、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上給予了特別的關注與投入,實現了對原位於仙霞路326號的市檔案館老館諸多建設瓶頸的全方位突破,使之成為上海市檔案館對外開放和服務的基地,並與檔案實體管理和檔案信息加工基地的仙霞路老館、斜土東路檔案科技研究和檔案教育培訓基地一起,共同構建起了多點互動、彼此呼應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新型檔案館。
2021年6月9日,國際檔案日,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白楊路的上海市檔案館新館正式投入運行。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省級國家綜合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總建築面積131652平方米,其中一期建設106045平方米,儲存保管著460餘萬卷(件)珍貴檔案。
這座以“史冊智庫”為設計理念的新館建築,按功能分區建設17層庫房大樓(北樓)、4層業務技術用房(東樓)和5層公共服務區域(南樓),構成“C”型環繞式布局。
位於南樓的公共服務區域由活動大廳、珍檔展示廳、專題展覽廳、檔案查閱服務中心、報告廳、學生課堂等部分組成,為市民提供查閱檔案、觀看展覽、讀檔學史、聆聽講座、文化社交等檔案文化體驗。
檔案查閱服務中心位於南樓二層,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分設公共查閱大廳、多媒體檔案閱覽室、專題閱覽室、政府公開信息閱覽室、服務中心、諮詢接待室等不同功能區域,面向公眾免費提供數字、紙質和膠片載體的館藏檔案資料和政府主動公開信息的查閱服務。
公共查閱大廳分為數字化檔案查閱區、圖書閱覽區和公共休息區,可同時容納近百人查閱、休閑。數字化檔案查閱區共有36台查閱終端,查檔者可通過終端登錄館藏檔案檢索系統,進入上海市檔案館數字檔案資源庫,查詢並瀏覽近百萬卷館藏開放檔案目錄和部分數字化全文。圖書閱覽區將提供6000餘冊檔案編研史料出版物、參考書、工具書等供瀏覽。
館藏檔案截至1990年底,有1208個全宗,1039324卷(冊),排架總長度1451米,還有其他資料32326冊。其中有許多中國近代、現代史方面的珍貴史料,如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和黨領導下的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在革命鬥爭中形成的檔案資料,以及當時一些進步團體出版的書刊和著名人物的著作;上海工人3 次武裝起義的檔案史料,1929年上海反帝大同盟成立宣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國民黨市政府、日偽上海特別市政府等政權機關形成的檔案;還有反映館藏特點的英、法、日等侵華機構的檔案(包括租界檔案)。這部分檔案,形成時間從1843年起至1944年止,包括1853年小刀會起義、1925年五卅運動、1927年四一二政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7年八一三事變等;還有反映中國民族工商業產生、發展的檔案史料,如一些金融、工商企業、同業公會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市和華東大區一級黨、政、群機關及部分企業事業單位的檔案等。
自建館以來,已經接待了朝鮮、美國、加拿大、日本、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的各種檔案代表團20餘個。1988年館領導等出訪了南斯拉夫、香港等地,加強了相互友誼,促進了學術交流。1987年與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學術討論會。還派專業幹部參加“租界與近代中國社會”等各種學術研討會,加強了與學術界的聯繫。
8月11日,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
徐未晚:上海市檔案局局長、上海市檔案館館長
蔡紀萬:上海市檔案局副局長、上海市檔案館副館長
2020年2月21日起,上海市檔案館面向社會各界徵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檔案資料。
一。徵集範圍
1.反映上海市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迹,包括文字材料、照片、音視頻等。特別是反映一線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公安、交通等抗疫一線的工作資料、心得體會、“抗疫日記”、“請戰書”、書信、實物等。
2.反映上海全力以赴支援湖北武漢等地抗擊疫情的情況,包括作出貢獻的個人、團隊的事迹材料、照片、音視頻等。
3.反映上海廣大市民群眾、單位企業及社會機構等共克時艱、奉獻互助、聯防聯控、共塑社會公德、倡導文明新風的文字材料、照片、音視頻等。包括參與支援一線、無償獻血等志願服務的憑證、記錄;社會組織、個人捐贈物資的憑證、記錄等。
4.以防疫抗疫為主題創作的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音樂、美術、書法、篆刻、攝影等藝術作品等。
5.各新聞媒體、自媒體、社交媒體以及影視愛好者在直播、採訪過程中形成的紀實性資料和宣傳報道材料,特別是能夠完整呈現某一專門主題,如體現醫務工作者工作情況、治癒者情況、居家隔離情況等的文字、組圖、網頁或截屏、音視頻資料等。
6.其他能夠反映抗擊疫情工作,具有歷史價值或特殊意義的文字、圖片、音視頻、實物等檔案資料。
二。徵集方法
1.以自願捐贈為主,熱忱歡迎有捐贈意願的社會各界、各團體及有關個人通過發送郵件,或者來函、來電、來人聯繫,商洽徵集檔案資料具體事宜。
2.凡經審核徵集入館的檔案資料均歸國家所有,本館對已徵集入館的檔案資料進行整理、保管,並按規定向社會提供利用。
3.對捐贈檔案資料者,本館將視具體情況頒發感謝函或者捐贈證書。
4.捐贈檔案資料者,對其捐贈的檔案資料享有優先利用權,並可對檔案資料中不宜向社會開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意見,雙方簽署協議,本館將負責維護其合法權益。對於涉及知識產權的檔案資料,本館按國家有關法規予以保護。
“城市記憶 上海傳奇”
——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檔案文獻展
主辦:上海市檔案局(館)
開展時間:2019年5月20日
展出地點: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8樓展廳
展覽推出之時,適逢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之際,“上海灘 黎明破曉 喜迎解放”“新上海 革故鼎新 屢創第一”“東方潮 勇立潮頭 改革先行”“新時代 敢挑重擔 再創傳奇”四個篇章,再現了上海城市解放、接管、建設和改革的歷史軌跡,重溫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創造的諸多“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