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住宅

工業化住宅

工業化住宅其實就是住宅的生產方式或技術手段,是運用現代工業手段和現代工業組織,對住宅工業化生產的各個階段的各個生產要素通過技術手段集成和系統的整合,達到建築的標準化,構件生產工廠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現場施工裝配化,土建裝修一體化,生產經營社會化,形成有序的工廠的流水作業,從而提高質量,提高效率,提高壽命,降低成本,降低能耗。

定義


工業化住宅
採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以先進的、集中的、大工業生產方式代替過去分散的、落後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建造的住宅。工業化住宅的標誌是住宅建築設計標準化,構件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科學化。
住宅生產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住宅產業化就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去全面改造傳統的住宅產業,使住宅建築工業生產和技術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
住宅工業化,強調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方式製造住宅,以提高生產效率和整體質量,並有效降低建築能耗,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建築方式對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及對環境帶來的巨大影響。

歷史來源


一、工業化住宅起源
國外工業化住宅的起源,不管是歐洲、日本抑或美國,其原因不外乎兩個。
第一個是工業革命。其帶來大批農民向城市集中,導致城市化運動急速發展。在1866年的倫敦,曾經有人選擇一條街道作過一次調研。在這條街上,住10~12個人的房子有7間,12~16個人的房子有3間,17~18個人的房子有2間。居住情況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1910年,在倫敦還出現了一些夜店。所謂夜店,不是現在作為娛樂場所的夜店,而是專門給無家可歸的人過夜的一些店鋪。它們基本上是人滿為患,空間小到躺不下,只能一排一排地坐著,在每一排人的胸前拉一根繩子,大家都趴在繩子上睡覺。
工業化住宅
工業化住宅
第二個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住宅需求量的劇增。同時戰爭的破壞,導致住宅存量減少,因為軍人大批複員,住宅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在這種情況下,受工業化影響的一批現代派建築大師開始考慮以工業化的方式生產住宅。如法國的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便曾經構想房子也能夠像汽車底盤一樣工業化成批生產。他的著作《走向新建築》奠定了工業化住宅、居住機器等最前沿建築理論的基礎。日本豐田公司在二戰以後從汽車行業涉足房屋製造業的時候,其領導人明確提出“要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具體到國內的現狀,中國停止福利分房以後,住宅需求一直持續膨脹。這主要是因為:一、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巨大;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向城市。這些情況和西方國家發展工業化住宅時的背景有些相似。作為國內第一批專註於住宅工業化的團隊,瀋陽衛德住宅工業化科技有限公司依託自身的從工藝規劃、工廠建設到PC產品的深化設計、生產、安裝的全套優越技術,極力推動國內住宅工業化的進程。

建造方式


工業化建造方式是指採用標準化的構件,並用通用的大型工具(如定型鋼板)進行生產和施工的方式。根據住宅構件生產地點的不同,工業化建造方式又可分為工廠化建造和現場建造兩種。
工廠化建造是指採用構配件定型生產的裝配施工方式,即按照統一標準定型設計,在工廠內成批生產各種構件,然後運到工地,在現場以機械化的方法裝配成房屋的施工方式。採用這種方式建造的住宅可以被稱為預製裝配式住宅,主要有大型砌塊住宅、大型壁板住宅、框架輕板住宅、模塊化住宅等類型。
現場建造是指直接在現場生產構件,生產的同時就組裝起來,生產與裝配過程合二為一,但是在整個過程中仍然採用工廠內通用的大型工具和生產管理標準。根據所採用工具模板類型的不同,現場建造的工業化住宅主要有大模板住宅、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

應用發展


住宅工業化是目前國際住宅建築行業發展的主流。住宅工業化起源於二戰以後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法國、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都成為主要的住宅開發模式。經歷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住宅工業化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普及率日益提高,成為地產業發展主流。
我國住宅工業化起步較晚,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隨著近年來改革開放和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住宅工業化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住宅工業化的實踐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目前一些大型開發和施工企業正在進行住宅工業發展實踐,如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瑞安房地產有限公司、青島海爾集團等都在開展住宅工業化技術的探索與實踐。而由於傳統建築方式存在著工期長、效率低以及質量不穩定等缺點使得住宅工業化成為住宅技術發展的結果和必然趨勢。

優缺點


能促進保障房建設
住宅工業化是以標準化、系列化和工業化為前提,能夠保證部件生產的同質化,避免構件尺寸不符合設計要求而產生的裂縫,較好地解決廚房、衛生間漏水和窗檯、外牆滲水,水電管線及消防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等傳統施工方式存在的通病,同時可以保證裝修質量和方便使用過程中部品的維修更換,全面提高住宅的品質。
推動住宅產業化發展
傳統的住宅建造方式對住宅產業化的制約和影響日益凸顯,集中表現在:一是工業化水平低,生產效率差。目前我國住宅建設仍以現場手工操作為主,工人的勞動強度大,生產條件差,勞動生產率低。。二是技術集成能力弱,標準化、集約化程度低。目前住宅技術的發展還主要以單項技術推廣應用為主,技術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尚未形成標準化、工業化的建築體系,一些事關產業發展共性、前瞻性、基礎性的關鍵技術問題還缺少有效的解決機制。三是資源消耗高,生產過程的資源浪費嚴重。住宅產業是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產業,我國在住宅建造和使用過程中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雖然已經基本解決了住房的有無問題,但卻付出了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代價。住宅建築工業化歸根結底是生產方式的變革,其核心是住宅主體結構技術的變革。不從住宅生產方式入手,解決主體結構技術問題,住宅工業化就難以實現。

社會意義


目前我國的十一五規劃業已出台,“建設節約型社會”成為共識,如何在建築業界特別是結構使用方面實現這一目標,給出了答案:‘’預製結構無疑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1.經濟效益
由於預製構件的製作大部分是在工廠中完成(現場預製除外),在現場只需進行連接安裝,所以使得施工周期大大縮短,從而可以加快資金回收周期(有資料顯示,預製混凝土施工中,大約構件製作的工時佔總工時的65%,構件運輸佔10-15%,結構安裝佔20-25%),從而可以顯著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
2.質量效益
前面提到了當前我國建築行業中存在。五多”現象,其中之一是“手工操作過多”,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句話原本是褒義,但建築生產中可並不一定是這樣。因為建築工人的手工操作離散性較大,所以使得現澆結構的質量並不穩定,特別是在現澆結構的鋼筋工程中,全憑工人們的手工操作完成,其中成品質量的離散性很大,熟練工人和不熟練工人的綁紮安裝質量相差甚遠,加之現澆部分在製作過程中各工種之間的安排始終有不可避免的錯時,所以每次在澆築混凝土前都要面臨大量的返工整改,即便如此,在澆築期間,由於澆築工的操作面和責任心問題,總要出現鋼筋工程成品再次被破壞的局面。反觀預製結構,由於是在工廠進行主要的生產,有利於人員穩定和技術的積澱,也便於監控,質量容易得到保證,所以要想切實提高工程質量,我們必須下大力氣推廣工業化,雖然其中會有短期的陣痛,但是只要我們進一步搞好研究,克服混凝土預製化的短期缺點,我們就能取得更好的質量效益。
3.環境效益
環保問題對於社會發展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我們國家目前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好的發展時期,如何不走西方發展的老路,如何儘可能避免大範圍的先發展后治理,可以說是很棘手又很現實的問題。而建築業因為涉及面很廣。對於環保的影響更是巨大。
首先,對於我們上游產品——建築材料(如水泥、石材、砂子、鋼材、木材、模板等)的節約不僅降低了採礦、加工和處理過程中的能耗,而且也會因為能耗的降低而減輕空氣的污染程度.這種節約貫穿在建築材料開採、生產、運輸和安裝的全過程中。而在現澆混凝土施工中還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用於臨時支撐、腳手架模板等。採用預製技術可以有效地節約木材,從而有助於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
此外在施工過程中,由於材料用量降低了,公路運輸的次數也就減少,用於公路保養方面的費用以及公路修理時的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也就相應地降低了。另外對於現在全球性的溫室效應問題,預製結構也已經被證明比現澆結構更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4.社會效益
預製結構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也是不容我們忽視的,首先由於在工廠預先製作構件,材料的分批運輸次數就會明顯降低,這十分有助於緩解城市道路的壓力,而如果運輸的次數增加,就會帶來車輛道路的修理增加,另外還會引起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和社會的不滿。除此以外,現澆結構的建造特別是在施工時需要大量勞動力(因為手工作業較多,生產效率較低),而由於大城市本地勞動力資源的短缺加之為了降低成本,所以在進行建設時往往不得不從農村吸引大量勞動力(發達國家則是從境外低收入的國家吸引勞動力),但是一旦工程完工後,這些人員的安置就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不少。而如果能夠廣泛地採用預製結構,則此類問題的解決難度將降低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