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應
妙應
妙徠應禪師,俗姓黃,名文矩,字崇法、子薰,黃巷(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人。生於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十五日。出家后,法名涅槃、辟支、圓智。唐末著名高僧。
國歡寺大雄寶殿
囊山寺大雄寶殿
妙應出家后,剃髮而不披袈裟,也不受戒具。隱居在邑 內許多佛宇岩洞習禪。妙應“性通九流之門”,精研醫術;又善相地脈,著有《博山經》。妙應禪師於光化元年(898年)七月二十五日子時圓寂,終年78歲,葬於囊山西塔院。閩王奏清朝廷,賜謚“妙應禪師”。宋崇寧三年(1104年),加封“圓智大師”。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閩王之孫王昶生,將妙應禪師舍俗家舊宅改建的佛寺,賜名國歡寺,為囊山寺的下院。
“妙應”苦求當和尚
“妙應”系涵江區黃霞村人,姓黃名文矩,字崇法、子薰,生於唐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十五日,擔任唐朝莆田縣衙獄卒,田賦管理員,在職期間,一貫勒索百姓,怨聲載道,民憤很大,因此,人們皆稱他“黃霸”。有一次,他通知一寡婦說,明天要到她家收糧。但是寡婦家裡一貧如洗,她知道“黃霸”明天來收糧,如果沒有厚禮,恐有禍患,思來想去,只有把家裡一隻正孵十個蛋的老母雞殺了。那天晚上,黃文矩做了個夢,夢見有一個老婦人跪在他面前,哀求他一定要救救她的十個孩子……夢后,他也不以為然。次日早上,他到了寡婦家裡,聽說要殺一隻老母雞來請他,便叫她帶他去看那隻老母雞,原來是只孵有十個雞蛋的老母雞。他立即憶起昨夜夢景,頓時明白了,他告訴寡婦說:“不必殺雞請我,糧也不要交了”。說完就走。此後,他下定決心痛改前非,不為官府服務,改惡從善投身佛門。次日即上縣城辭職,路過延壽橋時,因天氣炎熱又走累了,就在橋頭“延壽橋”石碑底座上坐下休息乘涼,不覺睡著了,正在熟睡時,突然發覺什麼東西把他的額頭猛啄了一下,他猛醒過來,立即站起來向前走了幾步,四周探望,這時,那塊已經斷了的石碑被風吹倒下來,“黃霸”卻安然無事。他突然想到可能是那隻母雞“以恩報恩”救了他,使他更清楚地認識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他上縣衙辭職后,便立即到囊山寺懇求當個和尚。他一向在涵江周徠圍農村收繳田賦,經常勒索農民,為非作歹,百姓早已恨透他,要想做和尚,簡直是一句空話。因此,寺內大小和尚都不同意收他,可他已決心改惡從善,一直在寺門外等了三天三夜,大和尚發現后,黃文矩又向他表示決心,懇求大和尚一定要收下他。入寺后,他忍受著眾僧的鄙視和百般刁難,無怨無悔,同時痛恨當初不該作出許多歹事,處處修身養性,嚴守佛規戒律。
妙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