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野大豆的結果 展開

野大豆

植物

野大豆(學名: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是豆科,大豆屬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長可達4米。莖、小枝纖細,托葉片卵狀披針形,頂生小葉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兩面均被絹狀的糙伏毛,側生小葉斜卵狀披針形。總狀花序通常短,花小,花梗密生黃色長硬毛;苞片披針形;花萼鍾狀,裂片三角狀披針形,花冠淡紅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圓形,莢果長圓形,種子間稍縊縮,橢圓形,稍扁,7-8月開花,8-10月結果。

除中國新疆、青海和海南外,分佈遍布中國全部地區。生於海拔150-2650米潮濕的田邊、園邊、溝旁、河岸、湖邊、沼澤、草甸、沿海和島嶼向陽的矮灌木叢或蘆葦叢中,稀見於沿河岸疏林下。

該種是家畜喜食的飼料,可栽作牧草、綠肥和水土保持植物。種子及根、莖、葉均可入葯。

基本概況


現狀:漸危種。野大豆在中國從南到北都有生長,甚至沙漠邊緣地區也有其蹤跡,但都是零散分佈。中國野大豆雖資源豐富,但近年來某些地區由於大規模的開荒、放牧、農田改造、興修水利以及基本建設等原因,植被破壞嚴重,致使野大豆自然分佈區日益縮減。海拔下限(米) 300海拔上限(米) 1300。

形態特徵


野大豆
野大豆
一年生草本,莖纏繞、細弱,疏生黃褐色長硬毛。葉為羽狀複葉,具3小葉;小葉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 形,長3.5—5(-6)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至鈍圓,基部近圓形,兩面被毛。總狀花序腋生;花蝶形,長約5毫米,淡紫紅色;苞片披針形;萼鍾狀,密生黃色長硬毛,5齒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先端銳尖;旗瓣近圓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爪,翼瓣歪倒卵形,有耳,龍骨瓣較旗瓣及翼瓣短;雄蕊10,9與1兩體;花柱短而向一側彎曲。莢果狹長圓形或鐮刀形,兩側稍扁,長7-23毫米,寬4-5毫米,密被黃色長硬毛;種子間縊縮,含3粒種子;種子長圓形、橢圓形或近球形或稍扁,長2.5-4毫米,直徑1.8—2.5毫米,褐色、黑褐色、黃色、綠色或呈黃黑雙色。

植物特性


野大豆
野大豆
一年生纏繞草本,長1-4米。莖、小枝纖細,全體疏被褐色長硬毛。
葉具3小葉,長可達14厘米;托葉卵狀披針形,急尖,被黃色柔毛。頂生小葉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6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至鈍圓,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均被絹狀的糙伏毛,側生小葉斜卵狀披針形。
總狀花序通常短,稀長可達13厘米;花小,長約5毫米;花梗密生黃色長硬毛;苞片披針形;花萼鍾狀,密生長毛,裂片5,三角狀披針形,先端銳尖;花冠淡紅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圓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斜倒卵形,有明顯的耳,龍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密被長毛;花柱短而向一側彎曲。
莢果長圓形,稍彎,兩側稍扁,長17-23毫米,寬4-5毫米,密被長硬毛,種子間稍縊縮,干時易裂;種子2-3顆,橢圓形,稍扁,長2.5-4毫米,寬1.8-2.5毫米,褐色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地理分佈


野大豆
野大豆
野大豆在中國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分佈中國各地區。生於海拔150-2650米潮濕的田邊、園邊、溝旁、河岸、湖邊、沼澤、草甸、沿海和島嶼向陽的矮灌木叢或蘆葦叢中,稀見於沿河岸疏林下。
野大豆具有喜光耐濕、耐鹽鹼、耐陰,抗旱、抗病、耐瘠薄等優良性狀。

保護價值


野大豆
野大豆
野大豆具有許多優良形狀,如耐鹽鹼、抗寒、抗病等,與大豆是近緣種,而大豆是中國主要的油料及糧食作物、故在農業育種上可利用野大豆進一步培育優良的大豆品種。野大豆營養價值高,又是牛、馬、羊等各種牲畜喜食的牧草。因此對中國擁有豐富的野大豆種質資源,必須引起應有的重視,並加以保護。

保護措施


野大豆
野大豆
由於野大豆在中國極為普遍,而且適應能力強,又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時,才難以生存。所以在開荒、放牧和基本建設中應對野大豆資源加以保護。由於野大豆適應能力強,又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時,才難以生存。所以對野大豆資源應加以保護。目前,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對野大豆這一黃河三角洲特有的大面積珍貴品種資源採取了措施加以保護。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對野大豆的保護點均設立了核心保護區和緩衝保護區,四周全部設置了圍欄、保護性標誌、觀測點、保護警示牌等多種工程措施。維護保護區正常秩序,避免區內發生火災、濫割等現象,確保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得以有效保護與繁衍,使其不再受到人為破壞。
由於野大豆在中國極為普遍,而且適應能力強,又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時,才能以生存。所以在開荒、放牧和基本建設中應對野大豆資源加以保護。
東北烏蘇里江沿岸至西北、西南、華南、華東均有星散分佈,新疆、寧夏、西藏除外,主要分佈區在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在農業育種方面有重要價值,應嚴格加以保護。

栽培要點


圃地選擇及整地:育苗地點選在茅荊壩林場苗圃溫室大棚。土壤為森林棕壤土,土厚50厘米,育苗前將圃地深翻25-30厘米,整平耙細,晾曬15天,播前用2%硫酸亞鐵水溶液消毒,深翻整平作畦,畦長8米,畦寬1米,埂寬25厘米。溫室大棚內配有微噴設施。
種子可不用處理直接進行播種。播種可採用條播法,用開溝器開溝,溝深0.5-0.8厘米,行距20厘米,先施複合肥作底肥,然後將種子均勻撒於溝內,覆土0.5-1.0厘米,覆土為土沙混合物。播種完成後,打開微噴設備進行噴霧澆水,使表土、種子及種子下土壤濕潤,此後根據土壤乾濕情況進行噴霧,出苗前棚內濕度保持在80%左右,出苗后棚內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種子於4月中旬播下后,20天後出苗,在幼苗期和出苗期,隨著外界溫度的升高,在中午時將大棚兩頭打開通風降溫並煉苗,具體做法根據溫度的高低調整棚上薄膜打開的程度。過了幼苗期可逐漸延長開棚時間,逐步撤除棚上薄膜,等夜間氣溫不低於15℃、白天氣溫不低於20℃時,完全撤除薄膜。幼苗長到15-20厘米時,用事先剪好的細木棍,在行間每隔一定距離插一根,為野大豆纏繞向上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增加光照,促進分枝,提高產量,否則野大豆將大部分纏繞在一起並倒伏。幼苗期以後結合澆水進行追肥,追肥1-2次,並及時鬆土、除草。
野大豆具有較強的抗性,在整個生長期未發現病蟲害。

植物應用


漸危種。野大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如耐鹽鹼、抗寒、抗病等,與大豆是近緣種,而大豆是中國主要的油料及糧 食作物、故在農業育種上可利用野大豆進一步培育優良的大豆品種。野大豆營養價值高,又是牛、馬、羊等各種牲畜喜食的牧草。因此對中國擁有豐富的野大豆種質資源,必須引起應有的重視,並加以保護。

理化鑒別


野大豆
野大豆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為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廣泛分佈於中國南北各地和東亞東部,是中國重點保護的資源植物之一。野大豆生長季節莖葉繁茂,具有飼草應用價值。尤其在中國南方降水較多、地下水位較高、常用的優質高產豆科牧草難以發揮生產優勢的地區,具有重要的飼草開發利用潛力。野大豆在大豆資源方面研究較多,但用作飼用栽培的研究報道甚少。為掌握野大豆用作飼草栽培利用的基本信息,本試驗研究了自然條件、人工栽培單作及問作條件下野大豆的干物質生產特性和飼草品質。結果表明:黃河三角洲自然條件下,野大豆的植株生長、葉面積指數(LAI)、群落干物質生產率(CGR)均在現蕾前增長迅速,現蕾后趨緩或下降。飼草干物質(DM)產量在開花前增加迅速,結莢期達到最高,為207.70g•m~(-2)。隨著莖葉干物質的增長,干物質中中性洗滌纖維(NDF)和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逐漸增加,分別由苗期的42.59%和32.03%升至成熟期的61.50%和46.68%;粗蛋白(CP)含量及體外干物質消化率則逐漸降低,分別由苗期的20.89%和68.20%降到成熟期的11.30%和49.42%。可消化干物...

主要價值


研究:野大豆具有許多優良形狀,如耐鹽鹼、抗寒、抗病等,與大豆是近緣種,而大豆是中國主要的油料及糧食作物、故在農業育種上可利用野大豆進一步培育優良的大豆品種。
經濟:全株為家畜喜食的飼料,可栽作牧草、綠肥和水土保持植物。莖皮纖維可織麻袋。種子含蛋白質30-45%,油脂18-22%,供食用、制醬、醬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豆粕是優良飼料和肥料。
藥用:全草還可藥用,有補氣血、強壯、利尿等功效,主治盜汗、肝火、目疾、黃疸、小兒疳疾。曾自莖葉中分離出一種對所有血型有凝集作用的植物血朊凝素。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二級。
瀕危原因:漸危種。因長期大量採挖作藥用,野生植株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
保護措施:由於野大豆在中國極為普遍,而且適應能力強,又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時,才難以生存。所以在開荒、放牧和基本建設中應對野大豆資源加以保護。
已收錄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現為二級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