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蝦舞

撈蝦舞

撈蝦舞,其舞流行於廣西德保縣一帶。它形象地描繪了壯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撈蝦,遇上幾個男青年在河邊釣魚的情景。表演的動作是撈、扒;演出的方式是兩個男青年手拿釣魚竿,背著魚簍,在河邊釣魚。

簡介


撈蝦舞(壯文:caemqceq dauzvaengz)原名“真姊撈蝦舞”,又叫“太平歌”、“太平舞”,是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德保、靖西一帶的壯族民間歌舞藝術。每逢節日,
郵票上的壯族撈蝦舞
郵票上的壯族撈蝦舞
當地壯族人都以跳撈蝦舞來慶祝太平年。這種舞蹈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流行於德保縣東安街,每逢佳節都有表演。后流行範圍擴展至靖西一帶。它形象地描繪了壯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撈蝦,遇上幾個男青年在河邊釣魚的情景。此舞至今仍在民間流傳。1954年,德保縣城關鎮東安街業餘壯劇隊曾整理《撈蝦舞》,並被選送北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獲全國群眾業餘文藝會演優秀節目獎,中央領導觀看后給予高度評價。

傳說


傳說有個名叫珍姐的壯家姑娘,時常與姐妹們到淺水灘、小河旁去捕魚撈蝦,河邊也常有小夥子們結伴釣魚。他們常對唱山歌,互致問候,表達友誼和愛情。於是撈蝦舞便流傳了下來。

內容與表演方式


壯族撈蝦舞
壯族撈蝦舞
舞蹈內容是通過描述撈蝦釣魚的過程,表現古代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表演時,首先兩個青年男子一手拿釣魚竿、魚簍到河邊釣魚,然後出來四個青年女子,手拿撈網,腰綁魚簍去撈蝦。男用山歌來向女子打招呼,女子亦用山歌來回答,在男女一問一答的嘹亮的歌聲中,男女雙方翩翩起舞,隊形變化三次,對唱三次。(參見黃現璠等著《壯族通史》第596頁)它的舞蹈動作有釣魚、撈蝦、追蝦、圍蝦、潑水逗趣、擺動撒網等,同時配上僚亮歌聲,給人強烈的生活實感。
歌詞
桂西民族歌舞團表演的撈蝦舞(1954年)
桂西民族歌舞團表演的撈蝦舞(1954年)
表演撈蝦舞時,男女對歌歌詞通常有一百多句,頭兩句一般是“開口唇紅顯黑牙,好像新開黃瓜花”,
然後為:
男唱:
男唱:落水坐竹排,上岸舉樹根挨,妹呵!
樹根好躲陰,不見姑娘來,妹呵!
女唱:妹妹撈蝦不易得,媽媽餐餐要吞蕨,哥呵!
苦得難挨才撈蝦,不知撈得不撈得?哥呵!
撈蝦如果空手回,借哥魚兒千祈給l哥呵!
(第二、三次歌詞從略)

特點


在撈蝦舞中,男的釣魚,女的撈蝦,邊舞邊唱,歌詞寄寓含蓄,情深意長,耐人尋味。撈蝦舞具有生活氣息濃厚、舞態優美動人、以聲帶情的特點。
德保撈蝦舞
德保撈蝦舞

珍姐達汪調


一說
“達汪”即撈蝦之意。珍姐達汪調為壯族民間小調,一般用於表演撈蝦舞時男女對唱情歌,流行於廣西德保縣。傳說珍姐是一位美麗善歌的姑娘,常到河邊捕魚撈蝦。為了向珍姐求婚,男青年們亦來到河邊捕魚撈蝦,並對唱情歌,所唱曲調稱為“珍姐達汪調”。該調旋律音階為7123,優美抒情,富有歌唱性,民族風格鮮明,地方特色濃郁,獨具一格。
二說
壯族撈蝦舞
壯族撈蝦舞
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壯學研究中心潘其旭教授(德保籍)對這種解釋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壯族撈蝦舞“珍姐”這個詞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是附會的,其實這個詞來自壯語的“玩耍”,在德保話中叫做“zaemz zez”(標準壯文為guhcaemz),而“達汪”更不是什麼撈蝦的意思(德保話里的‘撈蝦’普遍叫做 sonjnyauh),而是壯語的“ dahvaengz”(河、深淵)的意思,“珍姐達汪”合起來應該是“在河淵邊玩耍”之意,而後來這種曲調發展到了近代變成了撈蝦舞的伴奏小調,就有人附會到了“珍姐撈蝦”的意思,“zaemz zez”一詞也變了音調而成為了人名“zaemq zeq”(珍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