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條詞條名為普濟橋的結果 展開
普濟橋
廣東省清遠浸潭普濟橋
浸潭普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位於浸潭圩鎮東邊濱江河上,由於建築風格獨特,且歷史悠久,被列為清遠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長98米,寬5米,分9孔,形狀呈兩頭低中間高,為我國古橋常見的倒馬鞍形結構。橋身兩側有麻石橋欄,上有石獅子四對(已毀),橋下有大小九個孔道,可通帆船來往,橋墩橋身全部用大青石塊逼拱而成,橋形雄偉美觀,質地堅實穩固,為古建橋史上的精品。
目錄
浸潭普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位於浸潭圩鎮東邊濱江河上,由於建築風格獨特,且歷史悠久,被列為清遠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長98米,寬5米,分9孔,形狀呈兩頭低中間高,為我國古橋常見的倒馬鞍形結構。橋身兩側有麻石橋欄,上有石獅子四對(已毀),橋下有大小九個孔道,可通帆船來往,橋墩橋身全部用大青石塊逼拱而成,橋形雄偉美觀,質地堅實穩固,為古建橋史上的精品。
普濟橋東西兩端原來各有十三級石階,兩邊橋頭各有一副石刻對聯,其中東邊橋頭對聯曰:“當路難逢中立客,知君原是過來人。”西邊橋頭對聯曰:“大前程終難駐足,好晚景及早回頭。”據說,此對聯是清代舉人陳謨所撰,可惜現在已被毀壞。
清光緒庚辰年(1880年),曾任廣東潮陽守備的浸潭人馮錫章與鄉紳陳經秦、鄒思廉、馮永鑒、黃桂宗、左宏武、楊上幫、陳子康等人倡議建橋,並積極捐籌建橋資金,由湖廣(湖南、廣東、廣西)石匠王祥義等120多人承建,歷時3年,共耗資白銀一萬一千多兩。
普濟橋的建築材料全是平板大青石,每塊約重三四百斤,當時建橋在完全沒有機械輔助,那一塊塊的大青石,從哪裡用什麼方法運來,又用什麼方法把它逢合架設成橋,真是不可思議。
普濟橋號稱“廣東第一橋”,因為它開創了廣東建橋史上雇請“外地工匠”的先例。據說建橋工人大多是湖南人,他們來到這裡,水土氣候不適應,加上辛勞過度,病號十分多。自建橋開始至全橋落成三年多時間,因工傷事故及患病而死的工人共有34人,後來浸潭人為了紀念這批為建橋而死在異鄉的工人,在橋東龍神崗腳建造一座大墳墩,叫“湖廣墳”。
普濟橋建成后的第二年夏天(1885年),濱江河山洪暴發,洶湧的洪水沖坍了普濟橋東面的第一、二孔。次年修復,此後再也沒有損毀。
清(遠)陽(山)公路通車時,當地人用水泥鋪平石級和橋面,從此,普濟橋上整天車水馬龍,南來北往的車輛和行人川流不息,絡繹不絕。近年來,隨著清連一級公路的全線貫通,新的107國道取代了古老的清陽公路,普濟橋也告別了車馬繁喧,寂靜地橫卧在河面上。
佇立橋頭,輕撫斑駁的橋身,讓人浮想翩翩。濱江河水從遠處的崇山峻岭蜿蜒而來,仍然是那樣清澈,它緩緩流淌,流向浸潭,流向飛鵝嶺,流向與之搏擊了130年的普濟橋。一個多世紀以來,普濟橋靜靜地屹立在濱江河面上,身經百年風雨洗禮,依然雄姿煥發,風韻猶存。